户外世界里,“全女” 俱乐部存在诸多争议。然而,她们却在悄然构建独属于女性的美好空间。
本文深入探究了多个“全女”户外社群,从正视女性生理需求、营造良好氛围,到应对专业问题、产生积极辐射等角度,全方位展现 “全女” 户外的真实面貌。
转载此文,希望大家能一起思考,如何让户外空间对两性更加平等、友好。
写在前面
成立全女户外团队后,很多女性主理人都会被问,“徒步为什么要把性别卡这么死?”也遇到过一些激进的指责,“搞户外还要打‘女拳’?”
这都指向一个问题:在户外领域,“全女”俱乐部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数据不会说谎。本篇文章采访了三个全女户外社群:跳跃自然、女行、women real outdoor club(她真行),都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积累起了上千的活跃用户,跳跃自然的第一次徒步活动就有45人参加,这群女性构建出了一个独属于女性的性别乌托邦。
“全女”到底什么有魅力?在对这些户外团队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全女”俱乐部展现出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户外叙事,她们更加温柔、包容、细腻,也足够专业。
对全女团队的呈现也能帮助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一个两性更加平等的户外空间?
01 找回主体性,从正视女性生理需求开始
全女户外俱乐部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更加细腻和包容,每一个个体,每个细小的需求都可以被看见。
女性和男性的生理结构不同。即便许多女性都有不输于男性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但对普通女性来说,她们的体能还是稍弱于男性。并且在高强度活动中,女性经期容易紊乱,容易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来月经。
在男女混合的队伍中,女性可能因为这些生理结构被认为不适合户外,或者被当作麻烦。为了自证,女性通常要忍受更多。
图源:她真行
小秋表示,她从小就是一个很“能忍”的人。在成立全女户外社群“女行”之前,小秋是大学登山社的社员,他们的登山活动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以登顶为唯一的目标。某次小秋在攀登前来了月经,她却不敢告诉队友,因为担心“这是我体能不够强的一种借口。”在登山前,有些女性队友为避免月经还会提前吃避孕药。
在户外小秋看见过非常多的女性,因为怕拖累队伍,来了月经也会忍痛走完全程。询问她是否身体不适,也会捂着肚子不说话。
在成立“女行”之后,小秋和另一位主理人阿槑会不断告诉队员,“尊重自己的身体,感觉不舒服就大胆说出来,不要害怕下撤。”
某次活动中,有队员身体状态不佳无法继续前进,她们便分配了一名领队将她单独带下山。为了让下撤的队员不无聊,她们甚至提前带了望远镜,踩好了观鸟的点。
图源:女行
除了月经,女性在户外上厕所也比男性麻烦一些。有些徒步新手对此并没有心理建设,在男女混合的户外团中,她们出于羞耻心或者怕麻烦别人的心理,可能会一路憋尿下山。
小秋和阿槑会提醒队员不要“憋尿”。她们会在徒步前提前踩点厕所的位置,但某次有队员错过了爬升中唯一的厕所,憋了很久,到山顶才向领队求助,让她们帮忙找适合上厕所的地方。
北方的荒山一览无余,队伍一直走到半山腰都没看见有遮挡的地势,想上厕所的队员已经非常着急,阿槑关心她时,她却像犯了错一样抱歉地说,“要不我忍到下山。”这时阿槑突然意识到,女性连表达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在自我审查。
终于在山谷的凹陷处找到一块平坦地时,她们立刻停下脚步,队友们拦住路线上的其他徒友,“我们的朋友需要上厕所,请稍等5分钟。”也得到了其他队伍的理解。
“我从小就是很能忍,很能憋尿的人。当了领队之后,我希望我的队员们都不用再憋尿。”阿槑说。
图源:女行
后来她们将这件事分享在了社交媒体上,原本还在担心收到类似于“要不要在山上给你们小仙女建厕所”等不友好的评论,没想到收获了几百万女性的共鸣,她们涌入评论区,讲述自己有趣的野外上厕所经历。
那篇帖子里写道,“记得永远忠于自己的感受,从不再憋尿这件小事开始,找回女性的主体性。”
02 “全女是一种选择,我们不想证明什么”
全女空间的氛围通常也会更好。
首先,在男女混合的户外团体中,女性很容易成为被凝视的客体。“她真行”的主理人小艾在参加徒步活动时常碰见一些搭讪,类似于“你好小啊,走得还挺快。”虽然对方并没有恶意,但这一类的语言仍然会让女性觉得自己在被打量。当女性穿了瑜伽裤等服装时,也会担心收到的异样的目光。
但全女空间是安全的,女性之间只有欣赏和赞美。即便有人不小心穿了不适合户外的衣服,也只会收到安全性方面的建议。当女性感觉自己处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就会愿意敞开心扉。
图源:她真行
并且,女性之间的交流会比异性更顺畅。
“跳跃自然”的成员Vela在参加一次男女混合户外团队时,领队会让大家组成小分队自我介绍,并且非常直白地说,“我们这个组织成了好几对情侣,大家不要害羞。”还有更多的男女混合户外团队,队员之间则是零社交,所有人都在闷头走路。
全女空间则很容易产生交流,且不带有任何目的性。“跳跃自然”的主理人胡明觉得,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多少会遇见一些共同的困境,而且女性共情能力更强,大家能天然地无屏障交流。女性之间的破冰很简单,在分享自己做的路餐,给对方拍一张好看的照片,或者下坡彼此搀扶之间,情感链接已然产生。
胡明第一次带队前还在焦虑,队员年龄、职业、性格差异巨大,自己也不是一个主动活跃的人,大家会不会觉得尴尬?结果吃路餐时某位队员提到一个生活中女性困境的话题,突然间所有人都聊了起来,直到活动结束,氛围都非常热烈。Vela记得某次她和一位学习社会学的妹妹聊了一路的女性主义。
图源:跳跃自然
小秋在带队时也不需要特意维护氛围,相邻的队员总能找到合适的话题,从山上聊到山下,比如吐槽自己的导师、聊共同的焦虑、聊旅行...
遇见困难时,女性之间也会互相帮助和包容,不会指责别人。“跳跃自然”的某次活动中,队伍里有个从未见过山的队员,爬一个陡峭的坡时非常恐惧,不敢移动,几乎僵持了半个小时。领队都在帮助她,胡明还在担心会不会耽误其他队员的时间,先爬上去的队员却干脆在山顶跳起了舞,安慰她们,“姐姐不急,慢慢来,相信自己可以的。”
全女团队的主理人们也会注重营造徒步氛围。
“女行”的主理人特意让团队“不卷”。她们意识到,大家上山并非只为拉练体能,“有人喜欢山里的风景,有人喜欢自由的走一走,有人只是想拍好看的照片。”所以她们会鼓励大家拍照、分享食物,在这里“如果你走累了,会有人和你一起躺下来看天空。”
图源:她真行
小艾则喜欢在徒步活动中加入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准备一个共创歌单,让大家在吃路餐时分享音乐,有队员就在这个环节中发现了喜欢同一位歌手的朋友。
女性队员们也非常可爱,收到玫瑰花后,很多队员把花养了近一周,还会在群里晒照片开启“花艺展”。新年的第一天,小艾徒步旺山,她告诉队员可以带狗,因为“望上加汪”,有队员还悄悄带了旺仔牛仔,寓意“望上加汪再加旺”。某次她们在雨天徒步,爬上一个很陡的坡后,大家开始相互鼓掌,因为觉得自己值得赞美。
在这些细节里,她们一起建构出了一个细腻、美好的女性空间。
图源:她真行
从这个角度看,小艾觉得全女徒步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噱头或者对男性的排斥。“我们恰好选择了和女性在一起,因为大家有相似的价值观,能相互理解,我们并不是想通过全女去证明了什么。”小艾说。
“全女”这种形式的存在,是真正理解女性的需求,为选择这种形式的女性提供真正舒适的环境和体验。
在女行的某次活动中,一位男性打趣她们,“你们氛围真好,想加入,可惜我是男的。”小秋回应道,“你们也可以成立一个全男户外。”
03 专业问题,不是性别问题
提及全女户外,一个绕不开的事件就是“她的山”鳌鱼沟徒步事故。一个50人的全女性团队徒步9km的休闲路线,却因领队带错路,在下着雨的山里滞留到深夜。许多舆论因此将全女户外与“不专业”“作秀”“打拳”联系到一起。
但事实上,根据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2024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这么多事故里,只有鳌鱼沟与女性强相关。
图源:女行
在小秋和阿槑看来,鳌鱼沟事故的发生属于专业问题而非性别问题,女行的一些社群成员参加过“她的山”。据这些成员回忆,首先“她的山”队伍规模过大,几乎每次出行都在50人左右,前中后队间隔非常远,走在中间的队员完全看不见队友。
其次是领队专业度不够,出行前只用其他队伍轨迹,并不会自己探路,所以领队才会不熟悉路线迷路。“她的山”在领队招募和选拔上也非常松散,并不会考核领队的户外经验和资质。
在鳌鱼沟活动之前,“她的山”只是队员全女,领队会有男性,这也是为何鳌鱼沟事故发生后她们会说,“女领队总是比男领队更加情绪化,以后为了安全考虑,会加回男领队。”
吸取“她的山”教训,“女行”对于安全问题有严格的把控。每次出行都会将人数控制在25左右,配置三个领队。徒步前会开行前会议,详细规划每个领队的职责,行进中保证队伍不分开,尾队能够看到首队。
在领队选拔上,她们倾向于内部培养领队,以便领队素质更可控。除了体力和户外技能,还会考核领队的女性意识,要求领队能照顾关心照顾到每一位队员。
图源:她真行
培训方面,“女行”会自己办领队培训营,将备选领队带去三峰拉练体能,要求大家自己策划路线,进行带队实训等等,未来还会与红十字会等专业组织合作授课。
在涉及到安全的事情上,每一位全女徒步组织者都相当谨慎。“跳跃自然”的领队在带队前都会进行三次探险,第一次采风,第二次采路线,第三次在出发前查看路况是否因天气发生变化。小艾在去不熟悉的线路时,都会找当地专业的向导合作。
在没有出过一次安全事故的情况下,“女行”也因为和“她的山”同属北京,遭到了许多谩骂。她们明白,全女户外再容不得一点事故,一旦出事,必然会将女性户外推向无法挽回的深渊。
女性实际上早已证明了自己的户外能力。轻量化徒步的开拓者盖特伍德是女性,国内第一个无氧攀登14座的何静也是女性,还有无数优秀的女性徒步者、登山者、攀岩者活跃在行业内。但在强大的惯性思维下,依然有太多人认为“女性不适合山野。”
胡明经常收到这样的建议:你看这个路还是有点危险,你还是要加一些男领队。她会回复对方,“他只是男的,不是神。”
04 全女户外带来了什么?
全女户外的出现,让一些原本与山野无缘的女性走进了自然。
在跳跃自然,胡明设置了一个永久有效的“母女团”,队员如果带自己妈妈一起徒步,妈妈享受3.8折优惠。她尝试用这样的方式,鼓励那些曾被困在家庭里的女性找回自己的人生。
图源:女行
这个活动的想法来源于自己的母亲。胡明的妈妈是典型的东亚家庭主妇,一辈子在为孩子、为丈夫操劳,直到50岁后,妈妈才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爱上了跑马拉松。
胡明为妈妈的爱好感到欣喜,同时也觉得很难过,因为妈妈本可以拥有更广阔的人生。可惜她的前30年都在为家庭付出,而这种付出并未被看见。
这些女性还被排斥在主流的女权叙事之外。跳跃自然的队员可乐姐曾经参加过其他的全女空间,却因“已婚已育”的身份被踢出了群聊。她在进入跳跃自然后很长时间没有参与活动,是胡明看她时常在朋友圈分享女性主义内容主动邀请,才让她放下顾虑。
跳跃自然接纳了这个群体,“我想做点什么,让这些女性多一种选择。”胡明说。
和很多男女混合的商业团队不一样的是,很多全女团队愿意接受年龄较大的女性,“她真行”和“跳跃自然”都曾有60多,甚至70多的女性参加活动,令人惊讶的是,她们的体能并不输于年轻人。
图源:跳跃自然
除了让女性进入自然外,全女团队还在徒步之外的地方辐射到了更多、更广泛的女性。
因为希望自己的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女”,胡明坚持找女性大巴车司机接送队伍,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她打遍了美团、大众、高德等平台上的大巴车司机电话,得知胡明要女司机后回答,“这么多年都是要男司机的,谁要女司机?”在胡明的坚持下,对方竟然开始怀疑动机,“你们是做什么的?”
辗转许久,胡明才找到两个稳定的女司机裴姐和王姐。此前也有女司机和她们合作过一两次,但都因为“开了一辈子车,实在不想再开”选择了离开。
裴姐和王姐却刚好相反,裴姐家里有好几个孩子,自己结婚后也要为家庭付出,但现在裴姐在开车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一周只休息一天,说自己“回家就烦,只想开车。”王姐在开车之余还参加过徒步活动,体力出奇的好过大部分年轻人。
图源:跳跃自然
小秋和阿槑也在尝试寻找稳定的女大巴司机,一位合作过的女司机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特意把我们送到了吃饭的地方,说话很温柔,车里很香很干净。”小秋说。在与滑雪场、岩馆等合作时,她们也会指名选择女教练。甚至在生活中,她们也会刻意选择女性的出租车司机、理发师。她们觉得,很多时候,女性工作人员都会更温柔,更愿意倾听顾客的诉求。
小艾则会在和品牌对接时,从女性角度对服装功能提出建议,会为女摄影师介绍兼职。
“个体能做的事情有限,但当每个女性都愿意选择女性,这个社会可能就会发生改变。”小秋说。
这些涓涓细流汇聚到一起,终有一天会让女性得到更平等、友好的环境。
05 走在钢丝上的“全女”
在整个户外行业,“全女”虽然受到了大量的舆论关注,但依然是个小众群体。除极少数影响力稍大一些之外,其他规模都比较小,而且商业化程度不高。
“女行”和“她真行”的领队都是牺牲了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兼职做全女户外。“跳跃自然”目前只有胡明一个全职主理人,去年天气太热时,她还因为活动无法维系回去上了半年班。
这让全女户外没有太多的盈利压力,愿意用更多的成本提升队伍的安全性和体验感。比如将急救包中的药品换成原研药,用微薄的利润为会员准备小礼物。
而且“全女”往往都有公益性质。几乎每个团队都会捡垃圾,胡明还会特意不使用飘带,即便飘带有打广告的功能,但她觉得“对环境不好”。除此之外,胡明也承诺将拿出部分盈利给山区的女性买卫生巾。
但全女户外的存在是脆弱的。
不止一个全女团队的主理人提到了她们对商业化的顾虑。商业化对于全女性户外来说,是一个颇为敏感的话题。一旦涉及到盈利,就会有舆论质疑是在“以女性为噱头割韭菜”。
即便是女性消费者,也会认为女性理所应当帮助女性,对服务和价格有过高的要求。
“女行”曾举办过免费的攀岩活动,由小秋义务教学。有段时间小秋因为身体不适停了两周的活动,有人就在群里谩骂,“你们当初说有攀岩才把我骗进来的,现在啥也没有。”将她移出群后,她又在社交媒体上发帖“避雷”。后面她们便停了很多免费活动,用收费的形式筛选人员,提高可持续性。但她们时刻担心,“会不会有人在说我收割女性?”
胡明将徒步的价格设置为与当地商业团齐平,她自信自己的服务配得上定价,但也被质疑,“你搞徒步还收钱?”胡明觉得很不解,“凭什么女性不能挣钱?”
商业化问题只是一个切面,“全女”的方方面面都会被放大挑剔,也非常容易被误解,甚至造谣。
前段时间,阿槑发现社交媒体上有人发帖,坚称“女行”是“她的山”复活,底下有相当多的人不问是非地讽刺、谩骂。阿槑没想到发帖人还是一位女性,看见帖子时她正在食堂吃饭,整个人愣在了那里,打饭的阿姨都在问她,“你还好吗?”阿槑因此断网了一天,但后来她发现这是其他商业团的领队,因为利益需求诋毁她们,反倒稍微释怀了一些。
社会对女性是苛刻的,对全女户外亦是如此,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会将女性推向网暴的风口浪尖。
胡明觉得这并不公平,“没有什么人,什么群体是完美的,请多一点包容,起码先让我们存在。”
策划:肯道尔探险编辑部
撰稿:徐丹
编辑:了了
排版: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