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赛道,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与1.2万名人类跑者一同站在起跑线前,一场科技与体育的奇妙碰撞就此拉开帷幕。
比赛过程中,状况百出,却也趣味横生。有的机器人,刚出发不久就因电量不足,抱憾退赛;有的在跑步途中突然失去方向,径直冲向护栏,幸好引导员眼疾手快、一把拽住,才避免“翻车”;还有的机器人在奔跑中摔倒,头都摔掉了,引得现场观众发出惊呼,但它稍作“整顿”后又继续奔跑,这种顽强的“毅力”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与鼓励。
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现场 图源:视觉中国
最终,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的“天工 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线,夺得冠军。小顽童队的松延动力N2人形机器人则凭借小巧灵活的身姿,斩获亚军。
这场全球首创的人机同跑马拉松,不仅是机器人的“练兵场”,更是科技展示的大舞台。它让人们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下的运动潜力,也让我们对未来科技与户外的融合充满遐想。
黑科技的户外征途
这场机器人马拉松,并非科技与户外的首次碰撞。过去一年内,“黑科技”早已在户外领域掀起波澜,一次次突破人们的想象。
珠穆朗玛峰,这座世界屋脊,以其高耸入云的身姿和极端恶劣的环境,成为无数探险家与科技产品渴望征服的圣地。
2024年4月,大疆在珠穆朗玛峰南坡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无人机高海拔运输测试。该无人机名为FlyCart 30,是一款长距离重型起重无人机。
无人机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出发,穿越昆布冰川,抵达C1营地附近后,利用空吊系统进行一键索降,包裹触地后,由营地人员取货。之后,无人机原路返航。挂载15公斤的垃圾,往返飞行仅需12分钟。
与无人机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人力运输方式,在极端环境下,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而这样的人力运输,之所以受限,是因为有着严格的负重要求——尼泊尔政府对此有明确规定,攀登高海拔的作业人员负重不得超20公斤,其中海拔5000~6000米之间为20公斤,海拔6001~7000米之间为17公斤,海拔7001米~8000米之间为14公斤,海拔8000米以上为12公斤。这就使得夏尔巴向导在攀登过程中需要多次穿越昆布冰川运输物资,才能完成相应的运输任务,极大地耗费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此外,珠峰南坡大本营1号营地这一线路上的昆布冰川,是南坡攀登的第一个主要障碍,也是南坡登山地理环境最为复杂、危险性最高的地段之一。
昆布冰川的裂缝 图源:汝志刚
除了运送物资和回收垃圾,无人机还可以实时监测昆布冰川的情况。比如提供可能在一夜之间形成的新裂缝实时数据,或者发现一块巨大而不稳定的冰块。这些都可以帮助登山者找到更安全的登山路线,减少事故发生。
“这意味着不久之后,无人机可以不分昼夜地把设备运送到1号营地,还可以用无人机把营地剩余垃圾、排泄物运下来。我们不用晚上频繁穿越冰川,它会拯救更多生命。”尼泊尔登山向导明格马·夏尔巴说。
从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上无人机展现出的强大科技力量,我们看到了“黑科技”在极端户外环境中创造的无限可能,它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运输、监测等模式,为高海拔地区的活动增添诸多保障与便利。而在国内,同样有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且深受人们喜爱的山脉,也因为科技的融入,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那便是泰山。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无数游客心中的圣地。但攀登泰山,对于一些体力有限或初次登山的游客来说,并非易事。如今,随着科技进步,机器人技术融入旅游行业,为游客提供全新的登山体验。
一款由山东泰山文旅集团和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登山、健身、跑步、日常行走、上楼等生活和工作场景,于今年大年初二首次在泰山景区内试用。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据环球网采访报道,一位来自济南的游客兴奋地说:“‘穿’上这个机器人,爬山的时候腿不费力,感觉比走平路都要轻松。如果这个爬山助手将来成熟并应用,能对不经常登山的人有很大的帮助。”
科技赋能,机遇与挑战并存
科技与户外的碰撞,无疑为户外运动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科技为户外运动带来的机遇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从运动体验的提升,到安全性的增强,再到运动科学研究的推进,每一个方面都展现出科技进步的力量。
提升运动体验:在提升运动体验方面,智能穿戴设备可谓功不可没。以智能手表为例,它不仅能精准地记录运动轨迹,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运动路线,还能实时监测各种生理状态,如心率、血氧饱和度、卡路里消耗等。当你在跑步时,智能手表可以实时反馈你的心率情况,一旦心率过高,它就会及时提醒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运动结束后,它还能根据运动数据生成详细的分析报告,包括运动时长、平均配速、运动距离等,让你对自己的运动情况了如指掌,为后续的运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智能登山杖集成多种功能,能让登山者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状况和周边环境,使登山过程更具趣味性和安全性。
增强安全性:在户外探险中,无人机可提前侦察危险区域,降低风险。智能穿戴设备能实时监测人体生理数据,当出现异常时及时预警。如智能登山杖的心率监测功能,可让登山者了解运动状态下自身的身体状态,避免运动导致的心血管意外。GPS定位与导航系统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在深山老林,还是在广袤的草原、沙漠,这些系统都能提供精准的导航,让探险者时刻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前进方向。如果遇到突发情况,还能通过定位系统快速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告知救援人员受困者的准确位置,提高获救的可能性。
扫描图中二维码,可下载“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APP
促进运动科学研究:对于运动科学研究而言,科技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传感器、运动捕捉设备等科技手段,研究人员可以收集到大量的运动数据。这些数据就像一把把钥匙,为解开运动奥秘提供了可能。以跑步为例,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传感器监测跑步者的步频、步幅、着地方式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了解不同跑步方式对身体的影响,从而为跑步者提供更科学的训练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运动效率,预防运动损伤。
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背后隐藏的挑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智能设备收集了大量用户的个人数据,包括运动轨迹、生理信息等。如果这些数据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可能会被泄露或滥用,给用户带来隐私风险。例如,2024年曾发生过某智能健身应用程序信息安全问题,导致用户运动数据被黑客窃取,引发了社会对运动数据安全的关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智能设备在户外运动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个人运动数据被收集和存储。这些数据包含个人的运动习惯、生理健康信息等。如果这些数据被泄露,可能会给个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设备兼容性: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智能装备之间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比如,使用者购买了一款智能手表和一款运动耳机,当想要将它们连接使用时,却发现它们之间无法正常配对,或者连接不稳定,这无疑会影响对运动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调整。
成本较高:成本较高也是阻碍科技在户外运动中广泛普及的一个因素。一些高科技的户外装备,如高端的无人机、专业的运动监测设备等,价格往往不菲,这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从而无法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技术依赖:过度依赖科技设备可能降低人们的户外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如果在户外活动中设备出现故障或电量耗尽,而用户又缺乏基本的户外技能,可能会陷入困境。例如,有的徒步旅行者在使用GPS导航时,因手机没电而迷失方向,又不熟悉传统地图,无法找到正确路线,增加了被困的风险。
未来之路,向光而行
从无人机飞越珠峰、机器人助力登泰山,到机器人跑马拉松,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户外运动,带来无限的可能与变革。
它们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体验,同时也引发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无法确切地判断,这些科技应用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但可以明确的是,科技与户外运动的融合已经势不可挡。
在这场科技与户外融合的浪潮中,我们看到了科技赋予户外运动的强大力量。也让我们意识到,科技虽然是推动进步的强大引擎,但也需谨慎驾驭。
未来,科技在户外运动中的应用必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尽可能规避其潜在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科技的引领下,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户外。
关于科技与户外运动的未来,你有怎样的期待和看法?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