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次咬伤竟夺命!三亚游客身亡,我们该如何“避雷”?
最新动态
一次咬伤竟夺命!三亚游客身亡,我们该如何“避雷”?
2025-06-065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一则新闻刷屏网络:

 

海南三亚,27岁的辽宁女子付某与男友在凌晨步行回酒店的途中,疑似被“不明生物”咬伤。去医院就医,却在短短几小时后,被医院宣布,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三亚市卫健委通报,62日凌晨零点左右,游客付淇某某步行回酒店途中被不明物咬伤并流血,回酒店简单消毒并处理伤口后,打的士于01:05到达三亚中心医院,自述因“不明生物咬伤后恶心呕吐右下肢麻木1小时”来院就诊,后转至某战区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从三亚市卫健委的官方声明可见,付某从被咬伤到就诊、抢救、死亡,都未能确定到底被什么生物所咬,更没有得到对症的治疗。一场本该轻松的旅途,竟然成为夺命之旅。

 

其实,类似的事故并非孤例。


2021年,云南边境某女游客夜间如厕,被蜈蚣咬中,后持续高烧,并导致肾衰竭,抢救一周方脱险。


2022年,广西钦州一村民雨后扫院,被五步蛇咬中,5分钟陷入昏迷。


2023年,福建一男子晨跑,被银环蛇咬伤,3小时内呼吸衰竭,最终死亡。

以上事故,切实暴露了大众对野外毒物认知匮乏、医疗体系救治机制不健全,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知与脆弱。




  “不明生物”,到底是谁?



6月6日 ,付某的弟弟@颺lmy再发文,就大众关心的“尸检”结果等事宜做出说明,明确指出,尸检已经有结果,死亡原因确认右足第二趾为神经毒蛇咬伤,心脏呼吸骤停后呼吸衰竭。并对接诊医院的治疗方案提出异议。强调要为逝者讨回公道,也不想再有被毒蛇咬伤的人步后尘。


家属发声 图源:网络


中国探险协会野外医学与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二部中心主任陆金帅认为咬伤该女子的生物,有可能银环蛇,依据如下


?? 家属提供的伤口照片,符合毒蛇成对毒牙咬痕特征。无毒蛇通常留下两排细密牙痕,而蜈蚣等毒虫多为单点或多点不规则伤口。


有毒蛇与无毒蛇咬痕对比    图源:网络


?? 临床症状进展,符合神经毒素规律。初期(1小时内),仅局部麻木、恶心呕吐,无明显肿痛——符合银环蛇咬伤后隐匿性发作特点;进展期(3-4小时),出现喉水肿、呼吸衰竭、意识模糊——神经毒素抑制呼吸肌的典型表现。


?? 根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银环蛇在海南常见。


银环蛇    图源:网络


同时,陆金帅委员提出几种在户外活动需严防死守的“高危对象”

 

?蜈蚣:伤口多为单对点状红点,伴剧烈灼痛,造成局部肿胀、水疱,全身中毒较罕见。


?毒蝎(海南少见)伤口为单点刺痛,可伴麻木,表现为肌肉痉挛、抽搐,偶见肺水肿,儿童可能致命。


?毒蜘蛛:伤口双点红肿,表现为腹痛、高血压,罕见呼吸衰竭。


?隐翅虫:伤口为条状糜烂皮炎,多伴有皮肤灼痛,无全身中毒表现。

 

四大户外常见高危毒虫    图源:网络




  被毒物咬伤,到医院该怎么做?


付某在三亚被不明生物咬伤致死后,家属和网友提出质疑:“医院是否误诊?有没有及时输血清?是否因为延误治疗而致命?”

 

这些追问反映的,不只是家属和公众对年轻生命如此离世的悲伤和愤怒,更是对现行公共医疗急救系统能否应对“突发毒物伤”的极大不安。

 

其实,类似的死亡事件,并不能简单划归到某个医院的“个体责任”,而是应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毒救治机制本身的结构性盲点。


 医院不是“万能体”,并非每家医院都具备识毒和常备血清的能力

 

抗蛇毒血清在医院的储备情况因地区、医院规模及蛇伤救治能力而异,并非所有医院都会储备。目前,全国各地医院具备抗蛇毒血清储备和毒物识别救治能力的,多为地市级以上的三甲医院,以及热带、南方多毒蛇地区所特设的“蛇伤专科门诊”或“中毒救治中心”。


对于基层医院抗蛇毒血清储备不足的情况,陆金帅委员解释道:相较于毒蛇咬伤,农药中毒、老鼠或蟑螂药中毒之类的病例在基层医院急诊科更为高发。市、县医院急诊科一年碰不上一例蛇咬伤病例的情况较为常见。另外,抗蛇毒血清保存期短、利用率不高、生产厂家少,调换货也较为困难,因此,基层医院往往不会大量储备抗蛇毒血清。


 中毒诊疗流程复杂,黄金救治窗口稍纵即逝

 

有毒生物咬伤与普通创伤不同,往往没有清晰、明确的“可视伤情”,需要依靠症状演化+经验判断+实验室指标结合诊断。陆金帅委员说,病人送到医院后,要经历一套专业、规范的流程:


?? 紧急评估与生命支持立即评估是否气道阻塞、循环休克,必要时紧急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快速补液+升压药;若患者情况稳定,由专用诊室隔离。


?? 毒素快速分型:通过毒液试纸快检、凝血功能床旁检、胆碱酯酶活性、肌红蛋白尿检等方法进行毒素快速分型。


?? 精准生物溯源:目前可运用环境DNA检测、咬痕AI比对、行为学重建等技术进行精准分析。


?? 定向救治与监护:包括血清/抗毒素应用决策、器官保护治疗。


通常情况下,从咬伤到症状爆发,只有1~4小时?是黄金抢救期?人往往会因“低估风险”、“未立即送医”等行为,浪费了前期宝贵的抢救时间。

 

未明“凶手”,抗蛇毒血清也非保命神药


在一些影视剧和网络传言中,被蛇咬伤后的“标配操作”似乎是一句话:“快!打血清!”


于是,很多人以为,只要到医院打上一针抗蛇毒血清,人就能转危为安。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


“打血清”,只是治疗的一环,而非万能解药。它的效果,取决于多个关键变量:


?? “对不对号”:不同毒蛇毒素成分差异巨大,抗蛇毒血清也分种类。银环蛇的血清不能治蝰蛇,错打无效,还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


?? “打得是否及时”:血清需在毒素未广泛扩散前注射。超过“黄金4小时”,往往难以挽回已经损伤的神经、肾脏或肌肉组织。


?? “后续治疗跟上与否”:蛇毒伤害远不止中毒,常伴随肾衰、凝血异常、肌肉坏死、继发感染等,需要综合支持治疗,而不仅仅是“打一针”。


中国探险协会野外医学与运动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李梅介绍,如果没有一定的证据证实是毒蛇咬伤,一般不会使用抗蛇毒血清。


“从毒蛇毒液对人体的毒性效应来看,蛇毒毒素分为神经毒素、血液毒素、细胞毒素以及混合毒素四大类。抗蛇毒血清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特定的蛇毒抗原发挥效用、中和毒素,最好使用同种单价血清;且抗蛇毒血清是一种异体蛋白,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需要做皮试,患者等待时间久。”


 

  如果就诊医院没有血清,又该怎么办?



户外若不慎被蛇咬伤,拍下了“始作俑者”,也紧急送医,但医生却说:“我们没有抗蛇毒血清。”那该怎么办?


很多人以为“没血清就等于没救了”,要么慌张失措,要么听天由命。


在这种时刻,真正能救命的,正确的应对方式。


保持冷静,避免加快循环。患者和家属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惊慌,以免加快血液循环、导致毒素扩散减少受伤肢体的活动,防止毒素随血液流动加快而扩散。


绑扎近心端,减缓毒素扩散。在被咬的伤口近心端(即靠近心脏的一侧)用绳子、布条或绷带等绑扎,以减缓毒素的扩散速度。绑扎时别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且需每15~20分钟放松1~2分钟。


冲洗伤口。用肥皂水、清水等冲洗伤口,去除表面的毒液。注意不要用酒精或其他刺激性物质清洁伤口,以免加重疼痛和损伤


遵医嘱使用内服和外用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吲哚美辛片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为预防感染,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药膏,涂抹于伤口上。必要时,还可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药物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


寻找抗蛇毒血清。尽快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联系周边的其他医院中毒救治中心急救中心,药品生产企业或医药公司,寻找抗蛇毒血清,并安排紧急配送尽快转院。


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向当地的政府防疫或卫生部门报告情况,请求协调、调配抗蛇毒血清。



  夏季蛇虫活跃,户外该如何防护?



每年夏天,随着雨水增多、气温升高,蛇、虫便开始出没。看似惬意的徒步、露营、溯溪、采摘、夜钓,转眼就可能变成一场毒牙之下的生死考验。


事实上,每年4~10月,我国约发生25~28万例毒蛇咬伤,尤以7~9月为蛇咬伤的高峰期。蜂螫、蜱虫、蜈蚣等隐匿性生物咬伤也频发于林地、水边、田野等热门露营点。


很多危险,完全可以通过科学防护,进行规避!


 穿对衣服,是最基础的防线


? 野外活动应选择质地较厚、颜色较深的长裤+高帮鞋+厚袜子,并将裤脚扎进袜口,避免蛇虫钻入。


? 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草丛、小路、水边等区域。


? 背包不放地上,而使用防虫挂钩或铺防潮垫。


?  避开蛇虫“高发点”


? 草丛、落叶堆、溪流边、田埂、山洞、腐木、石缝,是蛇类的常栖息地,应避开。


? 蜜蜂喜聚于果园、废屋、电杆孔洞,注意远离蜂巢。


? 蜱虫爱附在草尖、树枝尖,勿随意坐卧或摸、抓植被。


?  避免主动惊扰蛇虫


不随意翻动石块、树根等。蛇虫在受到惊吓时,可能发起攻击。如翻动树根,可能惊动藏在树根下的蛇,导致被咬伤。


夜间出行,务必使用手电筒,并观察脚下动静。


?  使用科学防护工具


? 户外活动前,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虫剂。


? 使用防蛇套、防蜂帽、防虫喷雾。


? 携带简易蛇伤急救包、过敏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笔/抗组胺药)。


尽量结伴出行,相互照应,一旦有人被蛇虫咬伤,同伴可及时进行救助;备好手机、对讲机等联络设备,确保遇险时能快速求助


? 应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

  1. 蛇虫咬伤处置-压力固定法;

  2. 大出血控制-以色列绷带三步法;

  3. 失温急救-回温四阶法;

  4. 骨折固定-三角巾悬吊术;

  5. 心肺复苏。


?  科学施救,避免如下长期形成的误区


?? 用嘴吸毒:容易造成继发感染、传播病菌,且吸毒效果极差。


?? 切开伤口引流:可能导致大出血、二次伤害,反而促使毒素扩散。


?? 火烧或烫伤口:只会造成组织坏死,对毒素没有任何清除作用。


?? 未经医嘱擅自服药:普通止痛药、抗生素对蛇毒和虫毒无效,反而掩盖症状。


?? 信偏方:不明草药、民间涂抹法,可能引发感染或过敏,耽误救治时间。



热爱自然,也请敬畏自然


户外是疗愈的地方,但前提是安全。


别让一次美好的旅行,


被一条蛇、一只虫,变成永远的遗憾。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