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速37公里是什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在没有限速标标线的道路上,机动车在没有道路中心线的道路行驶时,城市道路不能超过每小时30公里,公路不能超过为每小时40公里。
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250米处,张京滑雪下撤到C4营地,发生滑坠,就是以这样在城市道路被限制的速度。短短48秒,滑坠的直线距离长达370米,身体沿着45度的冰坡高速撞击、翻滚,冰面、碎石、路绳,甚至任何细小的突起都可能致命。
装备与服装破损,身体不同部位擦伤、挫伤、烫伤……高速带来的破坏巨大,却唯独没有击碎张京的梦想与意志。
次日,张京带着伤痕与疲惫,背着滑板,重返8250米,开始第二次滑雪挑战。然而,珠峰上猛烈的风,时刻影响着雪线的变化,海拔8250米处的雪已被吹开,布满碎石,他只好下撤到海拔8200米处,重新开始挑战,并最终完成从8200米海拔滑雪至C4大本营,成为首位完成珠峰登山滑雪挑战的中国人。
挑战成功,回到C4营地,张京和夏尔巴相拥而泣。
其后,顶着巨大的体能挑战,他继续攀登,完成珠峰和洛子峰“双登“。
这是一场必须用身体、意志和技术全力博弈的探索。即便如此,张京仍说,这次,拼的是运气。
珠峰滑坠
登顶珠峰是张京怀揣十几年的梦想。他为圆梦,做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计划——想在登顶后,择合适的起点,滑雪下行。
成功登顶后,张京从地势、雪覆盖适宜的海拔8250米位置,顺坡启动,朝目的地C4营地方向滑行。
这的确不是一次临时起意的挑战。
出发前,张京曾专程前往奥地利,进行为期两周的恢复性登山滑雪训练。此前,也已在多座雪山完成高海拔滑雪挑战。作为一名青年探险家、极限玩家,他了解雪,也了解山。
张京提前为这次滑行,做了正规报备——在珠峰滑雪需要许可证。出发前,登山公司与尼泊尔政府反复沟通,因为从未有中国人申请过这项许可,张京是第一个。
这并不是背着一副雪板擅自进行的挑战,而是一场经过计划、申请与多方协调的正式行动。
中国探险协会会员、青年探险家张京成功登顶珠峰 图源:张京
滑雪板是张京比其他攀登者多背负的装备。在攀登的过程中,尤其是一些陡峭的冰壁,滑雪板的后坠力,让他比其他攀登者更加艰辛,甚至危险。
张京在冲顶前一天将这副滑雪板,给背到8250米处,预埋在雪里。
他脱下登山靴,穿上雪鞋,卡入雪板,换上滑雪头盔,调整呼吸,依次检查手套、雪仗、护目镜、氧气瓶。
下午15:30左右,风小了,能见度良好,张京准备正式启动滑行。
滑行开始,一切按计划推进。
这是一段陡峭的斜坡,坡度在45度以上,坡面既有碎石,又有亮冰,还有滑行难度极大的硬壳雪。
“我本来是想慢慢下,找到感觉之后速度再加快。虽然心理上并不紧张,但由于视野受限、装备很多,加上登顶、从珠峰顶峰下撤带来巨大的体能消耗,整个身体状态也感觉到局限,所以下行的时候就很谨慎。”
开始滑行后的3分钟,出现意外。变故源于一个小小的跳转,张京没踩住,滑倒的瞬间,坡度让他以近乎自由落体的速度滚了下去。
他第一反应是丢掉一根雪杖,腾出手去插雪面,尝试减速。但第一下根本插不进去,雪是硬的,速度太快,溅起来的雪块有脸盆那么大。
一般情况下,人面临意外,往往会惊慌、无序,甚至失去理智。但丰富的户外经验和长期极限运动的经历,让张京在整个滑坠过程中依然保持清醒、冷静,高效地完成了一系列精彩的自救动作。
当尝试插雪面、制动无果,张京瞥见了身旁的路绳。他伸手去抓,高速产生的巨大摩擦力瞬间破坏手套,手掌几近被这热量“烫熟”。
他改用胳膊夹绳,夹着绳子的那只胳膊,从上到下被勒出一道道血痕,整只手臂淤青,手臂二头肌还被绳子强大的力量勒断。
张京受伤的手臂满是淤血 图源:张京
滑坠中,张京用尽各种办法,拼命去避免翻滚——“因为只要一翻滚起来,危险程度就更大了。当时的想法只有一个——不要骨折。胳膊别断,腿别断。”
他用尽力气扩展身体,用脚蹬雪、用手抓雪,尽量保持头朝上、脚朝下。他的身体一度发生横向转动,全凭体力和感觉强行调整。最终,他斜着冲向一个小坡,在那里“蹬住了”。
事后通过手表的数据回看,他的滑坠速度一度达到37.65公里/小时。
“如果再快一点,或者滑得再偏一点,撞上裸露的石块,可能命就没了。”
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奇迹,而是对极限滑雪边界的残酷校验。
生死时刻后
“停下之后,我躺在那里,意识已经模糊,浑身非常疼。”张京喘得厉害,肺像被压缩的破海绵。
万幸的是,出发前检查装备时,他固定了氧气瓶,并把氧气开大。这一操作,得以让他在仅存的一点点意识下,用尽全力大口呼吸来保命。
大约20分钟——或许更短,张京无法确切地判断,只记得那种迷糊、那种意识模糊,逐渐褪去,如同雪镜上的霜雪被慢慢擦拭干净。
意识恢复后,他忍着剧痛,开始检查自己的伤:手套早已磨烂,皮肉暴露在高原的空气中,手指已经全部发白——那是肉被“烤熟”的痕迹。胳膊剧痛,张京尝试着动了动——万幸,胳膊没有骨折。
巨大的摩擦让张京的手套破损成这样 图源:张京
他内心反复确认自己的“幸运”——在珠峰8千米+的孤绝之地,滑坠之后没有丧命、没有骨折,真的是万分幸运。否则,他将成为珠峰的一部分,被永远留下来。
张京检查并记录伤势和装备:连体服多处破损,羽绒在破口处随风摇曳;包里的氧气还在正常运行,呼吸管连接通畅;背包的侧兜已完全敞开,包里的物品也已一甩而空……
他强忍剧痛,缓缓挪动,拾回相机、头巾、小刀、RECCO搜救装置等物件。抬头往上看,一根雪板远远地插在雪面。距离很远,他穿着雪鞋、用脚尖,一点点蹬着,艰难地往上爬。
另一根雪板却找不到,张京打开相机,试图回放录像,去找雪板掉落的位置。
此时,陆续有队友和夏尔巴从上方下撤。有消息传来,其中一位夏尔巴刚好路过雪板所在的位置,顺便帮张京带了下去。
得知雪板的下落,在极境中竟有如此的失而复得,惊喜充盈张京的内心:“两个板子都在,我还可以再次进行挑战!”
张京把雪板横插在背包上,开始下撤。坡面上的冰,闪耀着太阳的反射光。张京穿着雪鞋,在坡面几乎无法站立,又因手伤太重,抓不住路绳,他只好用锁扣做了一个下降系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身体往下顺,每一步都疼痛难忍。
如此艰难的到达C4营地后,张京拉过一个队友,请他帮忙检查自己身上的伤。
脱下衣服后,伤口一一显现:双手严重擦伤;双臂全部淤血,呈黑紫色;大腿左侧有长长一道划伤……幸运的是,除此之外,身体并没有其他更大的问题。
干燥状态下的张京手部的伤口 图源:张京
“因为我们当晚11点就要去冲顶洛子峰,我比较担心无法继续攀登。”
如果身体出问题,洛子的挑战就只能放弃。张京很清楚,一切才刚刚开始。
再次挑战
C4营地的那一夜,风声像刀一样在帐篷外切割空气,撕扯着攀登者的最后理智。张京窝在帐篷的角落,一整夜无法安眠。
在他和夏尔巴的计划里,要么,当晚11点冲顶洛子峰,之后,张京重新返回珠峰的C4营地,再次进行滑雪挑战;要么,当晚在珠峰C4休息,第二天白天进行滑雪挑战,晚上冲顶洛子峰。
哪一个方案都不轻松。连爬带滑、持续作战,对体力和意志都是极限消耗。
然而,当晚的风实在太大,连夜冲顶洛子的计划被迫搁浅。整个营地仿佛被冻结,所有人像被关在牢笼,只能干坐着等待。
张京在权衡,他知道,再往后就没有了窗口期——明天一旦错过,就意味着没有机会去完成这项挑战。
想着这一路的格外艰辛——从珠峰大本营出发,一路背着雪板,攀登到海拔8250米,张京比别人负担多、重,更加举步维艰。“我想,我背着雪板,走得这么不容易,不可能那么容易就放弃了,哪怕是经历了滑坠。况且,这次滑坠跟我之前遇过的危险相比,不算严重。所以,我不会放弃!”
张京在昆布冰川中前行攀登,这里也被称为“恐怖冰川”,最危险的就是冰裂缝和塌方。 图源:张京
第二天一早,张京跟自己的夏尔巴反复沟通,最终决定,在其他队员下撤C2营地时,他要逆向而上,再次进行滑雪挑战!
这是一段注定孤独的攀登路程。
再次攀登出发,从碎石裸露的山体,一阶一阶地往上攀爬。珠峰猛烈的风,时刻影响着雪线的变化,雪层被掀走,只剩坚硬如铁的冰壳——海拔8250米处的雪已经被吹开,只剩下碎石,无法滑雪。张京选择从海拔8200米处开始挑战。风依旧在嘶吼,脚步与昨日滑坠的轨迹重合,张京看向那片让他险些丧命的斜坡。
“心理阴影是有一点的。因为第二天滑行的时候,雪比第一天的更少、雪壳更硬,刚开始还需要往下蹭,跟在雪道上滑雪完全不一样。”
但这一次,张京也有了几分笃定——根据复盘第一次滑坠事故,他带上了冰镐、雪杖和减速伞,以应对突发情况。
站在海拔8200米的斜面上,他知晓自己的伤、知晓风的方向,也知晓自己可以承受怎样的命运。
风向依旧不利,他没敢使用降落伞——如果被风卷向悬崖,那一切都将结束。他只能靠冰镐与雪杖,缓速、控制,仿佛在刀锋上舞蹈。
张京重回8200米进行第二次滑雪挑战,做足准备,携带了冰镐,成功滑行到c4营地 图源:张京
从山体右侧绕行一大圈后,张京终于成功地滑雪下行,回到C4营地——这一天,这一刻,是2025年5月15日14:17,中国探险协会会员、青年探险家张京终于完成珠峰滑雪挑战,成为中国首位成功完成珠峰8200米滑雪至C4营地的中国人。
挑战成功,在跟自己的夏尔巴碰面的那一刻,张京再也无法抑制情绪,抱着夏尔巴,哇哇大哭。昨日遇险的后怕,与今日挑战成功后的兴奋,交织在一起,最终化为此生难忘的痛哭与拥抱。
“第一次失败的时候,我并没有告诉我的夏尔巴。直到成功后,我抱着他大哭,才告诉他,我昨天差点就死了!”
登顶洛子峰
珠峰滑雪挑战成功,张京却没有太多的时间回味。5月18号早9点,他们开始进行洛子峰的攀登行程。
整整36个小时,从珠峰的C2营地,到达洛子顶峰,再返回珠峰与洛子峰共用的C2营地。整个过程,他们只睡了3个小时——其中1个小时,还是在冰面上坐着打了个盹。
开始冲顶洛子峰,从c2营地出发前,夏尔巴摄影师为张京拍摄的照片。 图源:张京
到达洛子峰C4营地时,帐篷早已满员。张京和另一个队友,索性拿起铁锹,在雪地上挖了一个坑,两个人就并肩地坐着,裹在夜色和寒冷中,靠喝热水,维持体力。
“我们得等到夜里12点再出发。”
那一晚,风在两个峡谷之间肆意穿梭。张京看见有队友手中掉落的一张纸,在空中翻飞——先是被风吹落,又猛地被卷上高空;再次跌落,又再次腾起。都是直上直下的路径。
那样诡异又凛冽的气流,像是神明的呼吸。
此时,张京的身体状态,攀登洛子峰的难度,比珠峰更大。因为它不像珠峰那样,有清晰的人流路径,而是更加孤立、陡峭、桀骜。
攀登时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依赖上升器,一次次地换边、拉动、卡入雪面。张京的双手在滑坠时受的伤,掌心“熟透”的肉,手套与伤口已经血肉模糊地黏连在一起。考虑到伤口愈合问题,张京还需时不时地摘下手套,换边。每更换一次,就是一次撕裂。最后,伤口便肿胀得像被水泡发的面团,已经没了知觉。
“但是,我想,‘就这几块肉,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吧’。”
他轻描淡写,好像说的是一件无关痛痒、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实际上,那种切肤的痛苦,是足以把人从意志的边界拖拽回来,再反复碾压。
在C4营地旁,张京看到雪地里躺着的攀登者,以为对方晕倒,试图唤醒。
但仔细观察,发现对方脸色发白,才知道人已经遇难。 图源:张京
高海拔雪山的风,好像就没有平和的时候。堆积的雪,被打磨成硬实的冰壳,让攀登者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张京和一位夏尔巴在队伍的最前面,交替开路。受伤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体能消耗,张京有些撑不住,只能咬紧牙关,往前挪动。
尽管已经接近筋疲力尽,但张京他们还必须提速——新一轮的暴风即将来临,如果不加快脚步,当大风来了,几人只能折返,无法完成本次登顶。
“特别累!我们基本都站着就能睡着,需要互相摇路绳把对方摇醒,再继续往前走。”
终于,5月19日上午9点38分,张京成功地站上洛子峰顶——这个经历了生死时刻、满身伤痛的年轻人,超额完成自己怀揣18年的梦想。
张京成功登顶洛子峰 图源:张京
十多年前,张京曾在微博发过一句话:“户外不是冒险,登山不是玩命”。今天,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户外爱好者,有好运气加持,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真正的极限挑战,必须始于成熟的技术和完备的规划与准备。
“我觉得没有天生的强者。所谓强者,是不断努力去提升自己,不断地适应各种环境,才能在极限中更冷静地保持住自己的状态。”张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