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王一博玩的“传统攀” 比你想的更硬核……
最新动态
王一博玩的“传统攀” 比你想的更硬核……
2025-06-262

要说内娱跨界户外的 “博主”、深受观众好评的明星,王一博肯定名列榜首。


王一博分享在岩壁上的照片    图源:网络


近日,网上传出王一博攀岩的路透图。照片中的他,全副武装、身姿矫健地攀在悬崖峭壁上。网友纷纷惊呼,“如此直上直下的岩壁人是怎么上去的?


网友评论   图源:网络


王一博攀岩路透照    图源:网络


资深攀岩者一眼就看出门道:“这是传统攀岩!王一博是玩儿真的!

 

确实!王一博发起并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探索新境》(第一部)不久前刚拿下有“美国电视界奥斯卡”之称的泰利奖(Telly Awards在这届获奖名单中,还有国际知名探险家“贝爷”——Bear Grylls(《荒野求生》)和“德爷”——Ed Stafford(《行走荒野》《极限求生记》)的作品。


《探索新境》拿下泰利奖(Telly Awards    图源:网络

 

从舞台到荒野,到底是什么样的运动,能把人从内娱闪光灯下“拐跑”到美国内华达的日光里?

 

是硬核的攀岩!接下来,本文带你领略传统攀岩的无限魅力!


 

  狠人玩儿命?快速了解“传统攀” 


 

传统攀登(Trad Climbing攀岩圈出了名“高能”的项目,是一种最接近攀岩本源的风格——攀爬者在岩壁上自行布置保护点,从头到尾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传统攀与现代运动攀有着显著区别,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传统攀要求攀岩者真正成为岩壁的一部分。

 

与大家熟悉的室内攀岩、运动攀不同,传统攀没有预设挂片或锚点,所有保护系统都由攀爬者在攀登过程中独立完成。这种攀登方式,强调的是技术、判断、经验和责任感,更接近登山文化中的自由与探险精神。


王一博所展现的 “胀手胀脚” 技术,需要将肢体转化为如同活体膨胀螺栓一般,稳稳地固定在岩缝中。   

 图源:网络

 

传统攀有下列核心特点:


自布保护点:你需要随身携带各种保护器械,如机械塞、岩塞,在岩壁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插入,并连接绳索,以防坠落。


天然岩壁、无人工开发路线:传统攀多在天然岩壁进行,路线通常没有颜色标记或打孔,是探索式的原生态体验。


保护系统可拆卸、无痕攀登:所有保护点在完成攀登后需取下,不留下任何永久性设施,体现攀岩者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三维”攀登,缝隙里找寻通路:区别于抱石、运动攀岩这类在岩壁表面进行攀爬的“二维”攀登,传统攀岩属于“三维”攀登,即攀岩者要进入石头的内部,在石头缝隙内部进行攀登,这需要攀岩者能够更深刻理解岩石的肌理,并借助裂缝形成摩擦力进行攀登。


全身肌肉调度,体能大幅消耗:为了形成摩擦力使身体向上运动,或在岩壁上借助特殊角度完成走线,传统攀岩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关节和平时可能不常用到的小肌肉群,这需要攀岩者有调度全身肌肉与关节的技巧和能力。因而,传统攀岩较运动攀岩体能消耗要大得多。


需要更高的风险管理与心理素质:攀登者需要判断每一个保护点的稳固性,错误布点可能导致坠落事故,因此,对技术和心理要求远高于运动攀岩。

 

如果说运动攀像是在一条修好路的山道上行走,那么,传统攀则是对未知的探险——没有预设的路线,没有安装好的挂片,每一次攀爬都意味着你要自己“修路”——寻找攀爬路径、布设保护点、判断风险,并对整个过程负全责。

 

正是这种接近原始探险的状态,构成了传统攀最独特的魅力:它要求的不只是体能,更是一种对地形的理解力和系统性的判断力。

 

在一面没有提示的岩壁上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路线,依赖经验、直觉和器械组合解决突发问题;更重要的是,远离人声与脚印后,传统攀就是纯粹的人与岩壁之间的对话,让人重新意识到自己在自然尺度中的位置。

 



  挑战难度什么水平?网传红岩3条线全解析 



在王一博发布的图片中,一博挑战的是美国内华达州的红岩峡谷。这是一片由砂岩构成的巨型岩石迷宫,色彩浓烈、线条分明,因岩层中铁矿含量高而呈现深红、橘黄与棕灰交错的视觉冲击感,因此得名“红岩”。


王一博在红岩峡谷   图源:网络

 

日出时分,岩体仿佛被火烧过一样,灿烂耀眼,宛如外星地貌。而夜幕降临后,荒野寂静无声,银河清晰可见,是沙漠与岩石交织出的另一种壮阔。

 

虽然红岩峡谷地势干燥、荒凉,却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知名的传统攀岩胜地之一拥有超过2000条已开发路线,其中大量为多段式传统攀线路,攀爬难度跨度大、岩性变化丰富,极具挑战性。

 

许多线路动辄数百米,需要数小时甚至整整一天才能完成。一旦上岩,意味着必须依靠自己在岩壁上完成所有保护与撤退系统。

 

这里是美国攀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吸引众多传奇攀登者挑战和拓线。对攀岩爱好者而言,能在红岩完成一次完整的传统线路攀爬,不仅是对自身技术的验证,更是对攀岩经历的一种礼赞

 

网传王一博挑战的是3条经典传统攀线路,分别是EpinephrineChrysler Crack 和 Lotta Balls。这3条线路,不仅各有千秋,而且层层递进,涵盖了传统攀岩的技术核心与精神内核。

 

01    Epinephrine肾上腺素:「传统攀成年礼」


难度等级:5.9 / IV


类型:多段传统攀


长度:485 米,13 段绳距


风格:裂缝、烟囱、板岩

 

这条路线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集合了体力、技术、心理和装备系统的完整挑战。

 

这条线路包含多个“烟囱段”攀岩者需要钻入宽裂缝中,背顶墙面前行。这对攀岩者柔韧性、控力和技巧要求极高同时线路有裂缝、垂直墙、板岩等混合路段,攀岩者必须不断转换攀爬风格,需要攀岩者具备扎实的传统攀经验、强大的体能和长时间的耐力。


战术层面来看,攀岩者必须自布保护点完成13 个绳距,每段都需布点、收点、确保换人时工具和点位顺畅交接,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大段坠落攀登时间通常应控制10~16 小时之间,需要在白天结束前全线完成,并自行撤退。

 

之所以称Epinephrine“成年礼”是因为完成它,意味着你已经是一个能独立处理系统决策的攀岩者了。

 

02    Chrysler Crack:「体能暴力美学


难度等级:5.9


类型:单段传统攀


长度:27 


风格:宽裂缝(Off-width crack

 

Off-width意为“不宽不窄”的裂缝——手插不进、脚卡不上,攀岩者只能靠身体塞进去、撑着往上爬是“传统攀”里极富争议但极具挑战性的风格:

 

这条线路最大的特点是裂缝宽度不断变化,从手裂逐渐扩展为宽裂,攀登者必须在每一次卡点中快速调整技巧;同时,线路对器械布点的要求极高,不同尺寸的凸轮器需要精准、合理地搭配使用。这是一段打磨技巧、锤炼身体意识、稳住心理的黄金线路,摒弃了依赖爆发力的捷径,几乎全凭细节取胜。

 

膝盖卡、肩胛卡、身体扭进裂缝中顶住,这些“非典型动作”对身体的掌控要求极高手套、护膝、护肘是基础防护,但疼痛与耗力几乎不可避免;不只是生理,心理同样也承受重压——人在黑暗的岩缝中挣扎前行,幽闭恐惧是常态。

 

Chrysler Crack 是传统攀的体能暴力美学,越是打磨过技术的人,越知道它难在哪儿、爽在哪儿。

 

03    Lotta Balls: “传统攀友好路线”  


难度等级:5.8


类型:多段传统攀,通常攀前两段


长度:60 米(两段合计)


风格:摩擦板岩、微裂缝、垂直走线

 

“Lotta Balls”线路涉及的岩壁陡直但不具压迫性,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布点位置的判断、保护带的设置、同伴间的沟通配合以及对落点的判断。


相比其他两条线路对体能的强大要求,“Lotta Balls”更像是装备使用与绳距转换的“实战演练”,帮助攀登者在真实环境中建立信心与节奏,适合初学者和进阶者挑战


正因如此,许多资深攀岩者也常常选择它作为热身线路,用以找回节奏、调整状态。


这组攀岩挑战,从Lotta Balls 入门,到 Chrysler Crack 中段发力,再到 Epinephrine 的成人洗礼,几乎走完了一个传统攀岩者的成长路径。


舞台上王一博的手(右上)与 岩壁上王一博的手(右下)    图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王一博采用的是先锋攀(lead climbing方式。在这种模式下,攀岩者并不像顶绳保护那样拥有预先布设好的安全绳,而是需要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自己寻找合适的位置布设保护点。岩缝中的每一个卡件、每一次挂绳,都必须边攀边处理,体能与专注力都面临双重挑战。

 

保护器是否牢固安放、角度是否合适,直接决定了它能否在坠落时承受冲击;重心转移时稍有失误,就可能导致突然滑坠;指力与摩擦的边界被一再逼近,身体必须保持精密控制。从现场照片看,他的系统是单绳先锋保护,这意味着在未建立下一个保护点前,一旦失误、滑坠,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坠落因子”冲坠,风险并不低



 

  新手如何入门?

 


在王一博上岩的路透火出圈后,越来越多传统攀产生了兴趣。这种看起来又野又酷、完全靠自己布点保护的攀爬方式唤起了不少人对自由、野性的向往。也正是这种“纯粹”,让传统攀岩在一攀岩者眼中拥有近乎神圣的魅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因为自由度高、控制因素少,传统攀也成为攀岩事故率较高的一种类型。

 

并且,传统攀岩不是一项“看视频就能上手”的运动,它更像一门“野外工程学+心理战术课”,入门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参与者至少需要掌握运动攀岩基本动作和身体控制绳索系统的基本操作常见坠落形态与保护反应等常识。

 

传统攀岩的装备种类多、系统复杂体验者需要学习不同保护器械的结构和适用环境布点的原则和延长方法以及如何打顶锚点、如何清除装备等内容。

 

在系统的学习过后,真正拦住大多数人的那道坎其实是“心理关”。上岩壁后,岩壁没粉线、没颜色点会使攀岩者安全感,无人指导下一步该怎么踩坠落风险完全靠自己判断……攀岩者要接受“我可能摔下来”、“我的布点会失效”、“我必须一个人决定”等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如果你被传统攀岩巨大魅力吸引,不妨先从室外运动攀起步,锻炼体能,逐步建立自己的技能、装备系统和判断力。不要冒进,先把“认识自己”这一步走好。

 

传统攀岩的路,不怕走得慢,只怕走不稳、不够敬畏。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王一博带火的攀冰,竟藏着这么多 “门道”

亲历与复盘丨一次重大攀岩事故和救援

你了解奥斯卡影片《徒手攀岩》的那块巨石吗?

巴勒斯坦的攀岩者:我们不仅想活着,还想找点乐子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