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我用30年登山经验,总结出这篇“高原出行指南”
最新动态
我用30年登山经验,总结出这篇“高原出行指南”
2025-06-302


高考结束,解放了一批孩子和家长。再过一两周,孩子们的期末考试也都结束了。

这一切都预示着,暑假的脚步近了。


这几年,选户外、徒步的家庭明显比以前多了很多。一方面,户外的确能给人带了很不一样的体验,精神上的、身体上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年自媒体的发展。


什么“哈巴雪山有腿就能上”,“0基础也能挑战四姑娘山”之类的言论流传甚广。


作为曾带着14岁儿子登顶多座雪山的父亲,看着这些跃跃欲试的讨论,我实在是忍不住想提醒一句:且慢!高原从不善待冒失客,尤其是孩子。


高原最怕的不是走不动,是你根本没准备好!


(图源网络)


我曾经也在大本营见过太多半途下撤的家庭:面色发青的孩子蜷在帐篷里吸氧,父母握着氧气瓶满脸焦灼。其实哪里是孩子扛不住?分明是我们当父母的,错把高原当成普通高山去征服。




 为什么高原让人喘?



高原是什么环境?


一句话:氧气少+气压低。


当你在海拔3600米的拉萨呼吸时,每口空气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3%;而站在珠峰顶上,这个数字会骤降到33%。



如同给你套上隐形塑料袋还不自知——这正是高原反应的核心危险。


而人体面对缺氧时,会启动“自救程序”,来适应这种氧气少、气压低的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海拔适应”


  第一天开始  


呼吸变快、心跳加快,是为了把更多空气吸进来,把人体需要的氧气尽快送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同时,由于监测到身体缺氧,肾脏开始分泌EPO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开始疯狂制造原红细胞。


  第二至四天  


过了头一天的慌乱期,身体开始找到平衡。呼吸逐渐平稳,心跳没那么快了。这种调整,是身体的“权宜之计”,通过减少体液,让血液变浓,氧运输更高效。


此时最易误判“适应成功”,很多急性高山病,包括肺水肿脑水肿正发生在此阶段!


  第五天后  


身体制造的原红细胞成长成为成熟红细胞,从根本上提升人体携氧能力,这才是身体的结构性适应的开始。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EPO大量生产到新红细胞起效至少需要5天!


意味着对大多数人来说,高海拔适应至少需要预留5天的时间,而那些幻想“撑两天就适应”的人,实际上是用生命赌概率。




想加快适应力,应该怎么做?


前面说的那些,本意倒不是为了劝退,是希望大家意识到登山——特别是登高海拔的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之前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上了高原谨慎些,才能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一个完美的体验。


分两个部分给大家说说。


  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旅游者可每周安排2~3次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提升自己的心肺能力。


(图源网络)


比如跑跳结合、每次20~30分钟,就可以显著增强身体线粒体能力,提升氧气利用率。


对登山者来说,爬楼梯是高海拔登山很好的训练方法:


如果登山时你需要单日上升1000米,那每次爬楼梯训练累计也要达到这个高度,楼梯上、电梯下。


可以考虑初期负重,逐步减轻负重。


  二、上高原之后怎么做?


刚到高原的前三天,建议大家各方面都要淡定一些、佛系一些。


牢记行动关键词:慢、少、静。


1?? 吃


多吃流质食品,不要油腻,不要过饱,7分饱以下最好。


(作者孙斌和儿子天天在西藏)


注意补充铁、维生素C、叶酸+B12,这些都和身体制造红细胞有关,保持充足的营养摄入,可以降低身体负荷,提高身体强度。


另外,减少影响呼吸循环系统的药物和其他食品的摄入,比如酒精、安眠药,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少量多次地多喝水,防止身体脱水,检查标准是尿液清澈??。


2?? 穿


穿的核心,只有一条:注意保暖


加衣服要勤快,目的是减少维持基础体温的氧气需求,降低身体负荷。


3?? 住


上新的海拔第一天晚上,晚一点睡觉,减少睡眠时间。

由于过度通气导致呼吸性碱血症,会减慢睡眠时呼吸,提高身体负荷。

所以刚上新的高海拔,减少睡眠时间可以降低高山反应甚至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4?? 行


刚到高原,切记上升不要太快行程不宜太紧迫。减慢环境氧气减少的速度,减小身体负荷。刚上高海拔运动量不要太大


5?? 心态


心态最重要,一定保持积极平稳的心态,因为紧张甚至恐惧会极大地提高身体负荷,不利于适应。


(摄影@ROCKER)


到达高原的第四天到第七天如果没有严重高反,可适度开始游览和攀登活动。


高强度的活动,比如登顶,建议安排在上高原五天以后但还是要注意保持补铁+高热量饮食。


如果在这些过程中出现这些情况要警惕:


??持续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行动不稳,可判断为急性高山症,必须原地停留、严密观察监控、乃至吸氧下撤!


这些可能是高原脑水肿/肺水肿前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写在最后  


今天内容其实不少,最后给大家做一个图表的总结。



不是你扛不住高原,是你没准备好。高原从不是轻松的地方,但它值得你敬畏与准备。


? 科学适应 ≠ 靠硬抗

? 做好预适应,你可以享受雪山的壮丽

? 做对补铁和作息,你可以比别人更轻松登顶


转发这篇给你的登山/徒步伙伴,一起走得更远、更安全!


(摄影@ROCKER)


——The End——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