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有网友爆料,青岛大学一宿管大爷因中暑,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图源:网络
青岛大学情况说明 图源:网络
青岛大学发布情况说明,回应相关情况,称急救人员抵达现场时确认宿管已不幸离世,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学校已成立工作专班配合调查和做好善后等工作。
据悉,宿管大爷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收养了很多流浪猫,不幸去世的消息令人痛心。而这起悲剧也将“热射病”、“中暑”,以及“高温”等词条推上热搜。
高温预警信号 图源:网络
今年6月以来,我国多地发布高温预警。高温天气若发生中暑,不容小嘘,因其最严重形式——热射病,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夺走生命。据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我国每年因中暑死亡人数超300人,其中热射病占比超过 80%。2024年6月9日,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宝华山九连尖,一名女户外爱好者独自前往徒步登山,因当地气温超过30度,山上闷热,发生中暑,虽经抢救,仍不幸身亡。2024年7月23日夜里,一名圆通快递公司装车工,在工作期间晕倒,送医后诊断为热射病,抢救无效于7月25日身亡。2025年5月23日,河南郑州68岁老太,在40度高温天气拔蒜8小时,突然晕倒,送医确诊为热射病,多脏器衰竭。2025年6月2日,福建泉州一青年男子在户外劳作时突发不适,送医和转诊后被确诊为热射病,经二十余天救治无效,不幸身亡。
2025年7月5日,武汉73岁王先生,因连续高温天气坚持不开空调,中暑昏迷,送医后确诊为“热射病”。2025年7月,中东部地区持续高温,浙江某建筑工地一位42岁工人,因连续户外作业昏迷,送医时身体核心体温高达42.3℃,抢救3天后因脑水肿离世。很多人觉得“中暑了,歇会儿就好”,但一旦发展成热射病,凶险远超想象。中国探险协会野外医学与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付妍指出:中暑,指在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它是一种热相关疾病,主要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者在高温下过度劳累,导致身体散热功能失常,热量在体内集聚过多而引发。热射病,指在环境热负荷过大、无法散热的情况下,人体核心体温升高,通常超过40.5℃,并伴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中暑分3级——先兆中暑(头晕、乏力)、轻度中暑(体温升高、呕吐)、重度中暑(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热射病是“终极形态”,一旦发生,全身器官就像被“高温煮过”,肾脏、肝脏、心脏等都会受损。因此,热射病是中暑的最严重阶段,属于重度中暑的一种类型。图源:网络
非劳力型(经典型):患者存在生理或解剖上的易感性或者基础慢性医学问题,导致体温调节受损、无法离开高温环境,或者补充水分、尝试降温受阻。多见于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因被动暴露在高温环境,如闷热房间、暴晒车内等导致。表现为无汗、高热、昏迷。劳力型:通常发生于在环境温度和湿度较高时进行剧烈运动、既往体健的年轻个体。尤其是军人、高空作业工人、运动员等户外工作者、户外爱好者,因高强度运动产热过多引发。初期大量出汗,后期突然无汗,伴随抽搐、意识混乱。针对网友们提出无法准确辨别热射病发作时的具体症状,中国探险协会野外医学与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付妍回应指出:热射病患者体温通常会升高到40℃以上,并且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谵妄、癫痫样发作等。此外还有多器官功能受损,如心血管系统(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呼吸系统(呼吸急促)、肝脏(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肾脏(急性肾衰竭)、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内环境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
很多人把热射病高危人群聚焦在老年和婴幼儿身上,却往往忽略许多看似身强体壮、没有基础疾病的年轻户外工作者。
热射病有如下高危人群
老人、儿童、肥胖者、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室内:高温、通风差的室内环境,以及桑拿房、汗蒸房等特殊环境。中国探险协会野外医学与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付妍强调指出:许多户外工作者,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会加速中暑甚至热射病发生。其关键在于“多重打击”:太阳直射:紫外线和红外线直接加热人体,让体感温度比实际高5~10℃;
地面高温:沥青路面、岩石在暴晒后温度可达60℃以上,通过接触,进一步加热身体;
高湿+低风:湿度超过 60% 时,人体汗液难以蒸发,散热效率骤降,无风环境更让热量 “闷” 在体内。高海拔+低氧:夏日登山、徒步,山区海拔每抬升1000米,紫外线会增强 10%-12%,且低氧环境将加重心肺负担,让身体更难散热。热射病被称为“夏季杀手”,一旦发生,极难救治。虽然有许多户外工作者,不得不在高热环境下作业,提前做到有效的预防,仍可帮助降低热射病的发生。科学预防,请记住8个 “保命要点”
??热习服训练:逐步增加暴露于热环境的时间,通常为10~14天,以增强机体对热的耐受力。??不带病参训:在感冒、发热、腹泻等疾病状态下禁止参训或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训练间隙降温:在训练或劳动间隙使用冷水喷雾、冰帽、冷敷或浸泡前臂等方式进行预降温。??适度补水降温: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训练或劳动时,每小时补充800~1000ml含盐饮品(如电解质水、补液盐)。??防暑监测“三宝”:配备温湿度计、耳温监测仪、指脉氧检测仪,实时监测环境和身体状态。??准备降温设备:备齐背负式单兵喷雾装置、湿毛巾、冰毯、冰帽、折叠浴盆担架、冷颈圈等降温设备,以及藿香正气水、人丹等防暑药品。??避免熬夜: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熬夜,以增强身体的耐热能力。??关注重点人群:特别关注长期缺乏锻炼、体重超标、未进行热习服训练的人员,以及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热射病发病快,难以辨别,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出现热射病的症状,以为是天气太热而导致的中暑,喝点藿香正气水就草草了之。其实热射病并非毫无征兆,出现以下症状,必须立即停下所有活动:?乱:出现脸色煞白、心慌、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当患者已经出现意识模糊、说胡话、行走不稳、抽搐、昏迷,此时已进入热射病阶段。高热天气下,如果身边有人因中暑昏迷或出现热射病症状,记住 “救命 6 步法”。?脱:脱离热环境,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并脱去多余的衣物。?泡:将患者身体浸泡在20~26℃的冷水中,头部戴冰帽、颈部戴冷颈圈,目标是3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0℃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测:每10分钟测量一次核心体温(优先使用直肠温度计),同时监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若血氧饱和度低于95%,给予鼻导管吸氧。?补:通过静脉通道输注4℃的冷生理盐水,初次输注量不宜超过500ml,根据病情重复输注。?通: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若患者昏迷,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静:若患者出现抽搐,可注射地西泮(安定),并按压大关节以防止骨折。中国探险协会野外医学与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付妍指出,做到下列急救口诀在关键时候可以保命。“皮肤发烫快报告,手抖脚飘马上倒;胡言乱语要警惕,呕吐抽搐快送医。”暑期已至,卸下学业重担的孩子们与家长纷纷启动出行计划,选择徒步等户外活动的家庭近年显著增多。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逃离日常工作压力等都市社会纷扰,开始选择走进户外,拥抱自然。然而,全国多地持续拉响高温警报,对参加徒步、登山等户外活动而言,无疑是一场严酷考验。中国探险协会野外医学与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付妍说:“在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的山区环境中,因空气稀薄、气压较低,人体在进行体力活动时更容易出现缺氧状态,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增加热射病的风险。此外,高海拔地区紫外线辐射更强,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皮肤和身体更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增加热射病的发生概率。山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较高,人体容易出汗,夜间温度下降,人体散热加快,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没有及时保暖,会导致身体热量散失过多,水电解质丢失,影响正常的生理调节功能,且山区地形复杂,户外活动容易出现体力透支的情况,身体疲劳会降低人体对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增加热射病的风险。”热射病固然是潜伏在高温户外的 “隐形杀手”,但它并非阻断人与山野相遇的铁闸。严格实行科学防护,户外爱好者依然能徒步森林、攀登高峰。时间选择:避开11:00~15:00高温时段,尽量在早晚活动。装备穿戴:穿浅色透气衣物(UPF50+防晒衣)、戴宽檐帽、备墨镜;骑行 / 徒步时穿速干衣,避免棉质衣物汗湿后黏在身上。物资清单:带足含电解质的水(每1L水加1g盐或电解质粉)、便携风扇、冰袋(放腋下 / 颈部)、降温湿巾。补水:别等口渴才喝水,每15~20分钟喝100~200ml,每天至少喝水4L;避免咖啡因和酒精(会加速脱水)。降温:每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用冷水擦脸、脖子,或用风扇吹大动脉部位(颈、腋下)。监测:用运动手表测心率(超过180-年龄即危险),观察尿色(淡黄色为正常,深黄色需补水)。露营:帐篷搭在树荫处,开门窗保持通风;备太阳能风扇、相变材料睡垫(可降温2-3℃),睡前用喷雾瓶喷水降温。登山:海拔每升500米补水量增加 20%;随身携带铝膜毯,既能防晒又能反射热量。骑行:每15公里停下休息,检查手指是否肿胀(提示电解质失衡);穿带通风孔的骑行服,腰间挂冰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