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夏季五大“热门”危险水域,你中招了几个?
最新动态
夏季五大“热门”危险水域,你中招了几个?
2025-07-181

盛夏酷暑,气温日益攀升,水域活动成为许多人避暑的首选。无论是赶海、游泳、冲浪,还是单纯地泡在水里嬉戏,水的清凉和畅快总是让人难以抗拒。


然而,玩水的背后往往藏着不易察觉的危险,尤其对游客而言,不太熟悉的水域环境,其潜在风险很容易被忽视。


全世界每年约有36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占45%左右。溺水已成为1~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中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溺水失去生命,其中农村儿童的死亡率是城市的5倍。

 

很多人普遍认为“水深才危险”,但大部分溺水,往往发生在看似浅、安全,甚至人多、热闹的地方。那些溪流、海滩、河道,其实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冷知识


喜欢溯溪、亲子露营、家庭出游的朋友以下5种水域,务必当心

 



  一、靠近海滩的平静水面,暗藏致命“离岸流”  


 

在大多数印象中,波涛汹涌的大海有危险,但其实,看似平静的海面,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在临近海滩的平静水面下,藏着一种“阴险”的力量——离岸流能在几秒钟内把人卷离海岸,带向几十米外的海域。


两侧白色海浪夹着的便是离岸流    图源:网络

 

离岸流,学名为裂流一股垂直于海岸向外海流动的狭窄、强劲的水流,属于近岸流系的一部分,通常形成于沙滩和暗礁之间的缺口、沙洲两侧或防波堤附近,宽度一般在数米至数十米,长度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流速最快可达每秒 2~3 米,远超成年人的游泳速度,如同条隐形的高速“传送带”,把靠近岸边的水快速送回深海


离岸流的形成与海浪、海底地形密切相关。当海浪持续向岸边推进时,海水会在近岸区域堆积,形成一定的水位差。堆积的海水则沿着海底地形的低洼处,如沙沟、暗礁缝隙或沙滩的自然缺口,以强劲的力量快速向外海回流,形成离岸流。而海底的沙脊、沙洲等地形会限制水流的扩散,使离岸流的能量更集中,流速也更快。


离岸流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表面看起来与周围海水差异不大,因其水流流向深海,而非上下翻滚,故表现为水面平静,非常容易被忽视。一些选择在海岸浅水区玩水的游客,极有可能被这股力量悄无声息地卷走。


离岸流可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便形成,尤其是海浪较大或天气变化时。其短暂但强劲,所持续的时间通常为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一旦遭遇离岸流,其强推力会迅速将人带离岸边,即使是游泳技能熟练的人,也可能因体力耗尽而无法返回。受害者往往因恐慌而拼命向岸边游,与离岸流对抗,加速体力消耗,最终溺水。


离岸流将人卷至远离岸边的深海区域,增加救援难度,且深海可能存在诸如暗流、礁石、鲨鱼等其他危险。在被离岸流裹挟的过程中,人可能被海浪拍打至礁石上,造成擦伤、骨折等次生伤害。


离岸流的核心区域水流向外海,而边缘可能有向岸边的回流,掌握到这一特点,可用于逃生。


更可怕的是,离岸流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多种类型的海滩都可能发生。暗流涌动,但并非不可识别。如何识别和应对离岸流?


识别方法


观察海面:离岸流区域因水流较急、搅动海底泥沙,其海水颜色可能略深,或出现与周围海浪方向不同的 “窄带” 平静水域。在两侧浪花翻滚的情况下,中间出现相对平静,且有白色泡沫、浑浊泥沙集中漂离岸边的带状水域,很可能是离岸流。

查看浪花线:若观察发现白浪线断开,或浪花向外翻滚的异常现象,极可能是离岸流存在的位置。


注意警示标志:海滩通常会在离岸流高发区域设置警示牌,如 “Rip Current” 标识,故应尽量避开此类区域。

咨询救生员:前往有救生员的海滩,提前了解离岸流风险区域。

预防建议


遵守安全指引:尽量在有救生员值守的海滩游泳,遵守海滩的安全指引。

选择合适的下海时间:避免在恶劣天气(如大风、暴雨)或海浪较大时下海。

注意下海人群:儿童、老人及游泳技能不佳者应在浅水区活动,并有人陪同。

科普相关常识:学习基本的海洋安全知识,了解离岸流的特性和逃生方法。

万一卷入离岸流,正确的应对措施


保持冷静:恐慌是最大的敌人;深呼吸,并保持体力,避免盲目挣扎。

不要逆流向岸边游:与离岸流对抗会迅速耗尽体力,应顺着离岸流的方向——平行于海岸游泳,脱离其核心区域——离岸流通常宽度有限。

遇到离岸流的逃生方向


横向游向岸边:脱离离岸流的强劲区域后,再转向岸边,缓慢游回。

呼救求助:若体力不支,可大声呼救并挥手示意,吸引救生员或他人注意。


离岸流是海滩活动中隐蔽性最强的 “隐形杀手”,了解其风险并掌握应对方法,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在享受海边乐趣的同时,务必保持警惕,安全第一。


 


  二、清凉的峡谷溪流,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无害  



夏季的峡谷,植被丰茂,溪流潺潺,由于溪流的存在和峡谷地形的影响,峡谷溪流区域的气候通常比周围凉爽、湿润,是人们露营、溯溪、避暑休闲的热门选择


峡谷间的溪流,看似清又浅,甚至水底的鹅卵石都清晰可见。因此,很多家长认为,带孩子溯溪“很安全”然而,这样的认知非常可怕,因为眼前这浅浅的溪水,并不能代表峡谷溪流的全貌。


峡谷溪流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其地形、地貌复杂,通常狭窄、曲折,主要原因是峡谷通常为地壳运动和水流侵蚀作用形成,而溪流在狭窄的峡谷中流淌,河道蜿蜒曲折、宽窄不一,给人一种幽深、神秘的感觉。


峡谷溪流往往具有较大的地势落差,从上游到下游,水流经过不同高度的地形,形成许多瀑布、跌水和深潭等景观,水流速度会因落差、地形和水量的变化而有很大差异。在狭窄的河段或有落差的地方,水流速度较快,形成湍急的水流;在宽阔的水潭或平缓的河段,水流速度则相对较慢


峡谷溪流水质清澈,原因在于其水源多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或降雨,沿途没有经过大量污染,因此,水质通常比较清澈,能够清晰地看到河床底部的岩石、沙石和水生生物


峡谷溪流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高。两岸的山林和溪流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峡谷溪流可能生长着各种珍稀的植物,也可能是一些动物的栖息地——如鱼类、两栖动物、鸟类等。

然而,峡谷溪流并非看起来那么“无害”,隐藏着一系列容易被忽视的峡谷溪流风险:

水文灾害风险

山洪暴发:峡谷溪流集水面积较大,一旦上游地区遭遇强降雨或暴雨,大量雨水会迅速汇聚到溪流中,导致水位急剧上涨,形成山洪。山洪具有突发性强、流速快、流量大、携带泥沙石块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峡谷溪流变成汹涌的洪流,对溪边的人员和设施造成严重威。法国探险家埃里克 · 沙龙在《徒步旅行指南》中写道:洪水是一种难以预防的危险,因为引发洪水的暴风雨可能在好几千米之外。


其实不仅是暴雨,处于峡谷上游的水库、天然堰塞湖,如果发生泄洪、溃坝,会导致大量水涌山谷,若下游的游客没有收到通知及时撤离,就有被山洪袭击的危险。


 山洪暴发时间短、破坏力大    图源:网络


漩涡与暗流:在峡谷溪流的某些特定地段,如水流转弯处、巨石背后或水下有障碍物的地方,容易形成漩涡和暗流。这些漩涡和暗流,表面上可能并不明显,但却具有强大吸力,一旦有人被卷入则很难挣脱,极易发生危险


地质灾害风险

山体滑坡与泥石流:峡谷地区山体通常较为陡峭,岩石和土壤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在长期的风化、降雨、地震等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当这些灾害发生时,大量的土石会冲入溪流,不仅会堵塞河道,还可能引发更大的洪水灾害,同时也会对在峡谷溪流中活动的人员造成掩埋和冲击的危险。

岩石崩塌:峡谷两侧的岩石在长期自然作用下,可能出现松动和裂缝。在水流的冲刷、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这些松动的岩石可能突然崩塌、掉落入溪流,对正在溪流中游玩或经过的人员造成砸伤等危害。

其他风险

迷失方向:峡谷溪流区域通常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如果没有熟悉地形的领队、向导,或准确的地图指引,很容易迷失方向,导致无法及时找到出路,增加被困和遭遇危险的可能性。

野生动物威胁:峡谷溪流区域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蛇、野猪、熊等野生动物可能具有攻击性。当人类进入它们的领地,可能引发它们对人的攻击,造成伤害。


峡谷溪流    图源:网络

 

如果在峡谷溪流区域游玩的过程中,发现溪流水位猛涨,很有可能是上游降水激烈、雨水汇聚山谷,短时间内就可能形成猛烈山洪。如果山谷中正常的流水突然断流或水位猛降,很有可能是上游暴雨导致山体坍塌,阻塞了河道。 

 



  三、江河浅滩,一步是水岸一步是深渊 


 

夏季,带孩子去江边、河边的浅滩玩,是内陆家庭的暑期活动之一。孩子们或在浅滩趟水、嬉闹,或捡拾卵石,堆砌各种“建筑”,不亦乐乎。

 

而,浅滩看似安全,实则存在隐藏的危险。


江河浅滩的形成与水流冲刷、泥沙沉积,以及季节水位变化密切相关。前一步还是沙下一步可能就是陡降两三米的坑,突然急剧下落,形成“阶梯”或“台阶”式的水底地貌。水深发生剧烈变化,水流通常也较强,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抚仙湖岸边的“水下阶梯”,航拍看很明显,但人站在岸边却很容易被忽略    图源:网络


江河浅滩的核心特点


地形复杂且隐蔽性强:整体看似平缓,但水底可能存在深浅不一的坑洼、沟壑——如水流长期冲刷形成的 “锅底坑”,或堆积大量锋利的砾石、碎玻璃、树枝等杂物,肉眼难以察觉。底部底质多为松软的泥沙或淤泥,人站立时可能因体重陷入,增加行动阻力。


水深分布极不均匀:整体水深通常在 0.5~2 米之间,但受河道地形、水流冲刷影响,可能在短距离内出现 “一步深、一步浅” 的突变——突然从膝盖深变为胸口深,尤其对儿童或不熟悉此处环境的人风险极高。水深随江河水位变化剧烈,枯水期浅滩范围扩大;丰水期或汛期可能被快速淹没,甚至在暴雨后等短时间从 “可嬉水区域” 变为 “危险深水区”。


水流存在隐蔽危险:表面看似平缓,实则可能存在暗流、回流或漩涡,在浅滩与深水区交界处、障碍物(如礁石、桥墩)后方常形成隐蔽水流,流速可达每秒 1~2 米,足以卷走成年人。局部水流受地形影响变化大,如浅滩边缘的 “贴岸流”,沿岸边快速流动,可能将人带向深水区或危险区域。


生态环境复杂:水草、藻类丰富,茂密的水草可能缠绕游玩、游泳者的手脚,尤其致使其在慌乱中窒息。而水中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存在鱼虾、贝壳,甚至蛇、水蛭等攻击性或吸血类生物,造成人体伤害。人们在踩水、走动时,会搅起底部的泥沙,导致水体浑浊、视线受阻,难以判断周围环境。


江河浅滩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即使是熟悉水性的人也可能遇险,其主要风险包括:


溺水风险(可致命)


遭遇水深突变,导致意外下沉:踏入隐蔽深沟或坑洼时,若未做好准备,易因重心不稳呛水,即使会游泳也可能因慌乱失去平衡。

被暗流或回流卷吸:隐蔽水流的力量远超人体对抗能力,可能将人拖拽至深水区、障碍物附近,或导致身体失控旋转,消耗体力后溺水。

体力被快速消耗:浅滩水底常因淤泥导致松软,行走或游泳时需额外发力;夏季若遇气温转低,会导致水温低,可能引发肌肉抽筋,进一步加剧溺水风险。


遭遇物理伤害风险:被水底的障碍物造成划伤、刺伤,如砾石、碎玻璃、废弃渔网、树枝等,可能造成皮肤破损;若伤口接触污水,可能引发感染。


意外滑倒与绊倒:踩在湿滑的泥沙、苔藓覆盖的石头,容易摔倒,可能造成骨折、脑震荡——尤其头部不慎撞击硬物。

被水草及杂物缠绕:长水草、废弃塑料绳等,都可能缠住人的四肢或身体,致使活动能力受限。若无法及时挣脱,会因恐慌而呛水,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环境与健康风险

水质污染危害:部分浅滩靠近城市排污口、农田,可能存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残留,接触后易引发皮肤过敏、眼部感染;若误吞污水,还可能导致肠胃疾病。

水温异常影响:江河水温随深度、流速不同而变化较大。浅滩表层水可能较暖,但下方则有低温水流,引发血管收缩、肌肉痉挛。

野生动物侵袭:夏季可能遇到蛇、水蛭、蚊虫等,有被蛇咬、水蛭吸血和蚊虫传播疾病等。

突发环境变化风险

水位骤涨:上游降雨、水库泄洪,可能导致江河水位在几十分钟内快速上涨,浅滩瞬间变为深水区,逃生时间极短。

天气突变:浅滩多位于开阔区域,夏季易遭遇雷暴、强风,可能引发雷击、失温等危险。

总结


江河浅滩看似 “安全可控”,实则暗藏多重风险,且多数的风险难以通过肉眼预判。若选择前往游玩,需提前观察环境——如避开河道转弯处、桥墩附近等,穿戴救生装备,如救生衣等,且必须结伴而行,并密切关注天气与水位变化。一旦发现水流异常,或身体不适,应立即撤离。相比之下,正规泳池或有安全保障的水域更适合嬉水,能大幅降低意外风险。




  四、水库和采砂坑,假装平静的“深水冰窟” 

 

 

暑假中,水库、采砂坑也是青少年偷偷跑去玩儿的“热门”地,以为这些地方人少、空间大,又没有风浪,看起来没什么危险。这些地方,恰恰是溺水事故的高发地。


水库是基于防洪、供水、发电等目的,为调控水资源而人工修建的蓄水工程,核心是通过大坝等结构实现对水体的可控管理。而采砂坑是采河砂、陆砂等活动后遗留的人工坑洼,多为无序开采的产物,缺乏规划和管理,本质是 “资源开采的副产品”。


水库和采砂坑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们与天然湖泊或河流的底部结构和水体特性完全不同,导致风险极高。


复杂的水体环境


水底结构突变,缺乏缓冲地带:采砂坑是人为机械挖掘形成的,边缘看似平缓,但往往一步就是陡坎,直接垂直下落几米甚至十几米,几乎没有天然水域的那种“逐渐变深”的浅滩过渡区。水库在修建时会进行人工开挖和加固,坝体附近的水底通常是陡坡或悬崖状结构,一旦靠近深水区,很难站稳或踩到底。且这些水域往往混浊不清,看不见水底结构或障碍物,增加了踩空、被缠绕、撞伤的风险。


水底沉积物松软,易下陷或缠脚:采砂坑挖掘后残留大量淤泥和松散砂层,人踩上去就像陷进泥沼,会让人失去平衡或无法拔脚。且水库底部常年沉积腐殖质、枯枝、杂物,极易缠绕脚踝或泳具,让人慌乱挣扎,体力迅速消耗殆尽。


水温与外部环境差距极大,人体难以耐受:虽然夏季酷暑让人汗流浃背,但水库和采砂坑的水温却并没随着气温上升尤其是在深水区,水温可能只有摄氏10~15度。人体在高温状态下,突然进入冷水,肌肉会瞬间僵硬,很容易发生肌肉痉挛,导致肢体失去控制从而发生溺水事故。即使肌肉适应了水温,长时间的低温浸泡也会让人体陷入“失温”的危险中。


水体较为封闭,易产生暗流与回流:水库坝体有泄洪口、闸门等设施,进水口、排水口周围的水流速度极快,形成强吸力暗流,人一旦接近几乎无法挣脱;采砂坑因为形状不规则,水流绕行会形成回流或漩涡,把人带向深坑中心。很多青少年正是因为低估了水流的力量,在这些地方发生了意外。


无安全标识、无救援条件:采砂坑和水库多数是非正规游泳场所,没有明确的水深标识或安全隔离,外人无法预判危险区。这些地方人少僻静,一旦出事没人发现或无法及时施救,导致溺亡概率极高。


水质存在隐患


水体较封闭,易滋生细菌:水库和采砂坑水体流动性差,尤其夏季高温时,容易滋生蓝藻、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皮肤接触或误吞咽可能引发皮疹、肠胃炎甚至更严重的感染。


水底腐殖污染严重:水库底部长期堆积枯枝、腐叶、动植物尸体,分解后会释放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不仅会让水体缺氧,还可能形成局部毒性环境。


采砂坑常混有工业废水或重金属;很多采砂坑位于城郊或工地附近,雨水和地表径流可能携带化学物、农药、重金属进入水体,长期滞留,对皮肤、呼吸道和免疫系统有潜在危害。


总结


水库和采砂坑的水下结构像是“突然挖空的深井”,看似平静无害,但陡降深坑、松软淤泥、极冷水层与暗流交织,让它们远比普通河湖更致命。

 

靠近闸口的位置水流湍急    图源:网络

 



  五、礁石区探险?潮汐速度远超你想象 

 

 

礁石区是许多游客甚至当地居民常去的“赶海”地方,大家喜欢在此赶海、捡螃蟹、拍照留念,觉得这里比沙滩更有趣。然而,这片看似随意、散落的礁石,是海岸经历上千年海浪和潮汐侵蚀后残留下的“岩石骨架”。


海浪日复一日地冲刷海岸,把较软的岩层一点点削平,留下更坚硬的部分;潮水来回涨落,像砂纸一样不断地打磨岩面,形成狭缝、潮池、凹洞;再加上海风、盐雾和生物的附着风化,最终造就了今天高低错落、沟壑纵横的礁石区。


也正因为这样的形成过程,礁石区地形格外复杂——它表面湿滑、锋利,你踩着的脚下常有突如其来的潮沟和暗缝,很多地方退潮时露出来,但只需几分钟涨潮就能完全淹没。再加上海蚀洞、暗流和偶发的涌浪,稍有疏忽就可能被困或卷入深水。


礁石区美丽却危险,它是大海雕刻出的“天然陷阱”,其风险点在于:


潮汐变化


涨潮速度快:夏季昼夜温差小,潮差反而更剧烈,涨潮速度比春秋季更快。尤其是在潮差大的地区,水位升高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淹没大片礁石。这时候,如果还在礁石上停留,未及时撤离,可能被困住,进而引发严重的溺水事故。


浪涌不可预测:即使在风平浪静的天气,偶发的离岸涌浪也可能瞬间扑上礁石,把人卷入深水区。


涨潮后被困在礁石区的游客    图源:网络

 

地形复杂


沟缝丛生:礁石区表面湿滑、锋利,脚下一打滑,就可能磕伤或摔落潮沟。很多人喜欢穿行在礁石间,但这种做法存在很大风险。一旦被困在狭窄的礁缝中,潮水涌来,水位上涨迅速且持续,被困人员几乎没有逃脱的余地救援的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有限。


海蚀洞和暗沟:海蚀洞也是近来网红的海边探险地。这种由于海水长期侵蚀岩石形成的天然洞穴,凉爽、幽静,很受欢迎涨潮时,海水迅速涌入洞内带来巨大的水压和气压变化容易将人困在洞内,导致溺水。


总结


礁石区的危险程度远超普通海滩。在礁石区玩水时,一定要时刻关注潮汐变化,避免在涨潮时滞留于海蚀洞或狭窄的礁缝中最安全的做法是在低潮时进入礁石区,并确保随时可撤离,以免被潮水困住而危及生命。



水,在带来清凉、欢乐的同时,也有诸多暗藏的危险,对于缺乏风险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而言,亲水活动真可谓“危机四伏”。作为家长,要助益孩子成长,不是禁止他们亲近自然,而是在每一次下水前,知道哪里安全、哪里应止步,做好应急方案,并始终保持陪伴和警惕。


只要选对地方、掌握规则,夏天依然能安全地亲水。


?选择正规开放的海滩或水上乐园有救生员值守、潮汐和离岸流提示牌,配有救援设施;


?选择明确划定泳区的湖泊/江段“浅水区/深水区”标识,有应急救援设备;


?选择标准游泳池属于受控环境,无暗流、无陡坎,水温固定,有救生员值守,

 

?儿童必须由成年人全程看护,且保持伸手可触的距离,而不仅仅是目光所及;,不会游泳或水性不好的人,不要盲目下深水;玩水时要穿戴救生衣,即便在浅水区,不要抱侥幸心理。

 

危险往往是“看不见的力量”,别在看似安全之处掉以轻心。选对水域,做好防护,才能玩得安心!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差点死在那儿!”潜水涉险,游客安全如何保障?

中国27岁男子普吉岛失踪4天,疑似遗骸警方确认中

女子沙滩被咬休克!浪漫海滩“暗藏杀机”该如何自救

由什刹海男童落水,说说究竟该如何施救?

暑假将至,警惕溺水这个“头号杀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