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玩水的背后往往藏着不易察觉的危险,尤其对游客而言,不太熟悉的水域环境,其潜在风险很容易被忽视。
全世界每年约有36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占45%左右。溺水已成为1~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中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溺水失去生命,其中农村儿童的死亡率是城市的5倍。
很多人普遍认为“水深才危险”,但大部分溺水,往往发生在看似清浅、安全,甚至人多、热闹的地方。那些溪流、海滩、河道,其实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喜欢溯溪、亲子露营、家庭出游的朋友,以下5种水域,请务必当心!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波涛汹涌的大海有危险,但其实,看似平静的海面,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在临近海滩的平静水面下,藏着一种“阴险”的力量——离岸流,能在几秒钟内把人卷离海岸,带向几十米外的海域。
两侧白色海浪夹着的便是离岸流 图源:网络
离岸流,学名为“裂流”,是一股垂直于海岸向外海流动的狭窄、强劲的水流,属于近岸流系的一部分,通常形成于沙滩和暗礁之间的缺口、沙洲两侧或防波堤附近,宽度一般在数米至数十米,长度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流速最快可达每秒 2~3 米,远超成年人的游泳速度,如同一条隐形的高速“传送带”,把靠近岸边的水快速送回深海。
离岸流的形成与海浪、海底地形密切相关。当海浪持续向岸边推进时,海水会在近岸区域堆积,形成一定的水位差。堆积的海水则沿着海底地形的低洼处,如沙沟、暗礁缝隙或沙滩的自然缺口,以强劲的力量快速向外海回流,形成离岸流。而海底的沙脊、沙洲等地形会限制水流的扩散,使离岸流的能量更集中,流速也更快。
离岸流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表面看起来与周围海水差异不大,因其水流流向深海,而非上下翻滚,故表现为水面平静,非常容易被忽视。一些选择在海岸浅水区玩水的游客,极有可能被这股力量悄无声息地卷走。
离岸流可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便形成,尤其是海浪较大或天气变化时。其短暂但强劲,所持续的时间通常为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一旦遭遇离岸流,其强推力会迅速将人带离岸边,即使是游泳技能熟练的人,也可能因体力耗尽而无法返回。受害者往往因恐慌而拼命向岸边游,与离岸流对抗,加速体力消耗,最终溺水。
离岸流将人卷至远离岸边的深海区域,增加救援难度,且深海可能存在诸如暗流、礁石、鲨鱼等其他危险。在被离岸流裹挟的过程中,人可能被海浪拍打至礁石上,造成擦伤、骨折等次生伤害。
离岸流的核心区域水流向外海,而边缘可能有向岸边的回流,掌握到这一特点,可用于逃生。
更可怕的是,离岸流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多种类型的海滩都可能发生。暗流涌动,但并非不可识别。如何识别和应对离岸流?
识别方法
查看浪花线:若观察发现白浪线断开,或浪花向外翻滚的异常现象,极可能是离岸流存在的位置。
预防建议
万一卷入离岸流,正确的应对措施
遇到离岸流的逃生方向
离岸流是海滩活动中隐蔽性最强的 “隐形杀手”,了解其风险并掌握应对方法,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在享受海边乐趣的同时,务必保持警惕,安全第一。
夏季的峡谷,植被丰茂,溪流潺潺,由于溪流的存在和峡谷地形的影响,峡谷溪流区域的气候通常比周围凉爽、湿润,是人们露营、溯溪、避暑休闲的热门选择。
峡谷间的溪流,看似清又浅,甚至水底的鹅卵石都清晰可见。因此,很多家长认为,带孩子溯溪“很安全”。然而,这样的认知非常可怕,因为眼前这浅浅的溪水,并不能代表峡谷溪流的全貌。
峡谷溪流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其地形、地貌复杂,通常狭窄、曲折,主要原因是峡谷通常为地壳运动和水流侵蚀作用形成,而溪流在狭窄的峡谷中流淌,河道蜿蜒曲折、宽窄不一,给人一种幽深、神秘的感觉。
峡谷溪流往往具有较大的地势落差,从上游到下游,水流经过不同高度的地形,形成许多瀑布、跌水和深潭等景观,水流速度会因落差、地形和水量的变化而有很大差异。在狭窄的河段或有落差的地方,水流速度较快,形成湍急的水流;在宽阔的水潭或平缓的河段,水流速度则相对较慢。
峡谷溪流水质清澈,原因在于其水源多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或降雨,沿途没有经过大量污染,因此,水质通常比较清澈,能够清晰地看到河床底部的岩石、沙石和水生生物。
其实不仅是暴雨,处于峡谷上游的水库、天然堰塞湖,如果发生泄洪、溃坝,也会导致大量水涌山谷,若下游的游客没有收到通知及时撤离,就有被山洪袭击的危险。
漩涡与暗流:在峡谷溪流的某些特定地段,如水流转弯处、巨石背后或水下有障碍物的地方,容易形成漩涡和暗流。这些漩涡和暗流,表面上可能并不明显,但却具有强大吸力,一旦有人被卷入则很难挣脱,极易发生危险。
峡谷溪流 图源:网络
如果在峡谷溪流区域游玩的过程中,发现溪流水位猛涨,很有可能是上游降水激烈、雨水汇聚山谷,短时间内就可能形成猛烈山洪。如果山谷中正常的流水突然断流或水位猛降,很有可能是上游暴雨导致山体坍塌,阻塞了河道。
夏季,带孩子去江边、河边的浅滩玩,是内陆家庭的暑期活动之一。孩子们或在浅滩趟水、嬉闹,或捡拾卵石,堆砌各种“建筑”,不亦乐乎。
然而,浅滩看似安全,实则存在隐藏的危险。
江河浅滩的形成与水流冲刷、泥沙沉积,以及季节水位变化密切相关。前一步还是沙地,下一步可能就是陡降两三米的深坑,突然急剧下落,形成“阶梯”或“台阶”式的水底地貌。水深发生剧烈变化,水流通常也较强,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抚仙湖岸边的“水下阶梯”,航拍看很明显,但人站在岸边却很容易被忽略 图源:网络
江河浅滩的核心特点
地形复杂且隐蔽性强:整体看似平缓,但水底可能存在深浅不一的坑洼、沟壑——如水流长期冲刷形成的 “锅底坑”,或堆积大量锋利的砾石、碎玻璃、树枝等杂物,肉眼难以察觉。底部底质多为松软的泥沙或淤泥,人站立时可能因体重陷入,增加行动阻力。
水深分布极不均匀:整体水深通常在 0.5~2 米之间,但受河道地形、水流冲刷影响,可能在短距离内出现 “一步深、一步浅” 的突变——突然从膝盖深变为胸口深,尤其对儿童或不熟悉此处环境的人风险极高。水深随江河水位变化剧烈,枯水期浅滩范围扩大;丰水期或汛期可能被快速淹没,甚至在暴雨后等短时间从 “可嬉水区域” 变为 “危险深水区”。
水流存在隐蔽危险:表面看似平缓,实则可能存在暗流、回流或漩涡,在浅滩与深水区交界处、障碍物(如礁石、桥墩)后方常形成隐蔽水流,流速可达每秒 1~2 米,足以卷走成年人。局部水流受地形影响变化大,如浅滩边缘的 “贴岸流”,沿岸边快速流动,可能将人带向深水区或危险区域。
生态环境复杂:水草、藻类丰富,茂密的水草可能缠绕游玩、游泳者的手脚,尤其致使其在慌乱中窒息。而水中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存在鱼虾、贝壳,甚至蛇、水蛭等攻击性或吸血类生物,造成人体伤害。人们在踩水、走动时,会搅起底部的泥沙,导致水体浑浊、视线受阻,难以判断周围环境。
江河浅滩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即使是熟悉水性的人也可能遇险,其主要风险包括:
溺水风险(可致命)
遭遇物理伤害风险:被水底的障碍物造成划伤、刺伤,如砾石、碎玻璃、废弃渔网、树枝等,可能造成皮肤破损;若伤口接触污水,可能引发感染。
总结
江河浅滩看似 “安全可控”,实则暗藏多重风险,且多数的风险难以通过肉眼预判。若选择前往游玩,需提前观察环境——如避开河道转弯处、桥墩附近等,穿戴救生装备,如救生衣等,且必须结伴而行,并密切关注天气与水位变化。一旦发现水流异常,或身体不适,应立即撤离。相比之下,正规泳池或有安全保障的水域更适合嬉水,能大幅降低意外风险。
暑假中,水库、采砂坑也是青少年偷偷跑去玩儿的“热门”地,以为这些地方人少、空间大,又没有风浪,看起来没什么危险。可这些地方,恰恰是溺水事故的高发地。
水库是基于防洪、供水、发电等目的,为调控水资源而人工修建的蓄水工程,核心是通过大坝等结构实现对水体的可控管理。而采砂坑是采河砂、陆砂等活动后遗留的人工坑洼,多为无序开采的产物,缺乏规划和管理,本质是 “资源开采的副产品”。
水库和采砂坑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们与天然湖泊或河流的底部结构和水体特性完全不同,导致风险极高。
复杂的水体环境
水底结构突变,缺乏缓冲地带:采砂坑是人为机械挖掘形成的,边缘看似平缓,但往往一步就是陡坎,直接垂直下落几米甚至十几米,几乎没有天然水域的那种“逐渐变深”的浅滩过渡区。水库在修建时会进行人工开挖和加固,坝体附近的水底通常是陡坡或悬崖状结构,一旦靠近深水区,很难站稳或踩到底。且这些水域往往混浊不清,看不见水底结构或障碍物,增加了踩空、被缠绕、撞伤的风险。
水底沉积物松软,易下陷或缠脚:采砂坑挖掘后残留大量淤泥和松散砂层,人踩上去就像陷进泥沼,会让人失去平衡或无法拔脚。且水库底部常年沉积腐殖质、枯枝、杂物,极易缠绕脚踝或泳具,让人慌乱挣扎,体力迅速消耗殆尽。
水温与外部环境差距极大,人体难以耐受:虽然夏季酷暑让人汗流浃背,但水库和采砂坑的水温却并没随着气温上升,尤其是在深水区,水温可能只有摄氏10~15度。人体在高温状态下,突然进入冷水,肌肉会瞬间僵硬,很容易发生肌肉痉挛,导致肢体失去控制,从而发生溺水事故。即使肌肉适应了水温,长时间的低温浸泡也会让人体陷入“失温”的危险中。
水体较为封闭,易产生暗流与回流:水库坝体有泄洪口、闸门等设施,进水口、排水口周围的水流速度极快,形成强吸力暗流,人一旦接近几乎无法挣脱;采砂坑因为形状不规则,水流绕行会形成回流或漩涡,把人带向深坑中心。很多青少年正是因为低估了水流的力量,在这些地方发生了意外。
无安全标识、无救援条件:采砂坑和水库多数是非正规游泳场所,没有明确的水深标识或安全隔离,外人无法预判危险区。这些地方人少僻静,一旦出事没人发现或无法及时施救,导致溺亡概率极高。
水质存在隐患
水体较封闭,易滋生细菌:水库和采砂坑水体流动性差,尤其夏季高温时,容易滋生蓝藻、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皮肤接触或误吞咽可能引发皮疹、肠胃炎甚至更严重的感染。
水底腐殖污染严重:水库底部长期堆积枯枝、腐叶、动植物尸体,分解后会释放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不仅会让水体缺氧,还可能形成局部毒性环境。
采砂坑常混有工业废水或重金属;很多采砂坑位于城郊或工地附近,雨水和地表径流可能携带化学物、农药、重金属进入水体,长期滞留,对皮肤、呼吸道和免疫系统有潜在危害。
总结
水库和采砂坑的水下结构像是“突然挖空的深井”,看似平静无害,但陡降深坑、松软淤泥、极冷水层与暗流交织,让它们远比普通河湖更致命。
靠近闸口的位置水流湍急 图源:网络
礁石区是许多游客甚至当地居民常去的“赶海”地方,大家喜欢在此赶海、捡螃蟹、拍照留念,觉得这里比沙滩更有趣。然而,这片看似随意、散落的礁石,是海岸经历上千年海浪和潮汐侵蚀后残留下的“岩石骨架”。
海浪日复一日地冲刷海岸,把较软的岩层一点点削平,留下更坚硬的部分;潮水来回涨落,像砂纸一样不断地打磨岩面,形成狭缝、潮池、凹洞;再加上海风、盐雾和生物的附着风化,最终造就了今天高低错落、沟壑纵横的礁石区。
也正因为这样的形成过程,礁石区地形格外复杂——它表面湿滑、锋利,你踩着的脚下常有突如其来的潮沟和暗缝,很多地方退潮时露出来,但只需几分钟涨潮就能完全淹没。再加上海蚀洞、暗流和偶发的涌浪,稍有疏忽就可能被困或卷入深水。
礁石区美丽却危险,它是大海雕刻出的“天然陷阱”,其风险点在于:
潮汐变化
涨潮速度快:夏季昼夜温差小,潮差反而更剧烈,涨潮速度比春秋季更快。尤其是在潮差大的地区,水位升高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淹没大片礁石。这时候,如果人还在礁石上停留,未及时撤离,可能被困住,进而引发严重的溺水事故。
浪涌不可预测:即使在风平浪静的天气,偶发的离岸涌浪也可能瞬间扑上礁石,把人卷入深水区。
涨潮后被困在礁石区的游客 图源:网络
地形复杂
沟缝丛生:礁石区表面湿滑、锋利,脚下一打滑,就可能磕伤或摔落潮沟。很多人喜欢穿行在礁石间,但这种做法存在很大风险。一旦被困在狭窄的礁缝中,潮水涌来,水位上涨迅速且持续,被困人员几乎没有逃脱的余地,且救援的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有限。
海蚀洞和暗沟:海蚀洞也是近来网红的海边探险地。这种由于海水长期侵蚀岩石形成的天然洞穴,凉爽、幽静,很受欢迎。但在涨潮时,海水迅速涌入洞内,带来巨大的水压和气压变化,很容易将人困在洞内,导致溺水。
总结
礁石区的危险程度远超普通海滩。在礁石区玩水时,一定要时刻关注潮汐变化,避免在涨潮时滞留于海蚀洞或狭窄的礁缝中。最安全的做法是在低潮时进入礁石区,并确保随时可撤离,以免被潮水困住而危及生命。
水,在带来清凉、欢乐的同时,也有诸多暗藏的危险,对于缺乏风险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而言,亲水活动真可谓“危机四伏”。作为家长,要助益孩子成长,不是禁止他们亲近自然,而是在每一次下水前,知道哪里安全、哪里应止步,做好应急方案,并始终保持陪伴和警惕。
只要选对地方、掌握规则,夏天依然能安全地亲水。
?选择正规开放的海滩或水上乐园,有救生员值守、潮汐和离岸流提示牌,配有救援设施;
?选择明确划定泳区的湖泊/江段,有“浅水区/深水区”标识,有应急救援设备;
?选择标准游泳池,属于受控环境,无暗流、无陡坎,水温固定,有救生员值守,。
?儿童必须由成年人全程看护,且保持伸手可触的距离,而不仅仅是目光所及;,不会游泳或水性不好的人,不要盲目下深水;玩水时要穿戴救生衣,即便在浅水区,不要抱侥幸心理。
危险往往是“看不见的力量”,别在看似安全之处掉以轻心。选对水域,做好防护,才能玩得安心!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