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夏季“失温”?又一颠覆大众认知的隐形杀手……
最新动态
夏季“失温”?又一颠覆大众认知的隐形杀手……
2025-07-234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失温是寒冷天气的 “专利”。但实际上,夏季同样可能遭遇这个 “隐形杀手”。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 35℃时,就会引发失温;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夏季失温的发生往往悄无声息,却暗藏致命风险,了解其诱因和应对方法,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人走入户外,夏季失温的情况也逐渐增多。夏季失温最惨重的教训,无疑是4年多前那场越野跑比赛。

 

20215月22日,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的进行中,遭遇大风、降水等天气,选手们身着轻薄的比赛服,冲锋衣等保暖衣物未能随身,造成包括中国优秀的越野跑选手梁晶在内的21名参赛选手死亡。事故发生后,甘肃省委、省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最终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在极限运动项目的强度、难度最高赛段遭遇大风、降水、降温天气,赛事组织管理不规范、运营执行不专业,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而导致伤亡的原因,就是失温。


甘肃白银马拉松失温事故新闻报道


2022年8月14日,张女士带着孩子在浙江绍兴新昌县小黄山漂流景区游玩。当距离漂流终点约三分之一处,张女士突然浑身发冷,手、脚逐渐僵硬,很快便失去知觉,被游客救至岸边。当时气温高达 41℃,她被误判为中暑。所幸及时送医,诊断为急性失温——原因是漂流时衣服湿透,高温蒸发带走了体内的热量,导致体温持续下降,引发失温。经紧急治疗后逐渐康复。


小黄山漂流景区失温事故新闻报道


2024年5月7日,江西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一女子下山时觉得闷热,脱掉外套。后遇风雨天气,身体出现失温征兆,倒在台阶上抽搐。幸运遇到有经验的游客,判断其为中度失温,紧急采取救援措施,该女子成功获救。


武功山失温事故新闻报道


每年夏季,在高山峡谷、洞穴溯溪、雨后森林,都会发生数起夏季失温事故。有人幸运获救,有人却永远失去生命。


实际上,夏季失温非常常见。溯溪、游水,甚至在空调房,都有隐藏风险。但大众却很容易掉进认知的陷阱,将失温与寒冬腊月、严寒天气挂钩,被夏季的烈日酷暑麻痹,失去了警惕性。


 网友讲述自己在夏季经历的失温





  什么是失温?失温绝非“冬季专属” 



失温,又称低体温症,是一种由于体内热量流失超过热量补给,导致人体核心区——主要指大脑和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其温度下降至异常低值的生理状态。失温会让人体产生寒颤、供给失调、意识混乱等症状;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则可能因呼吸循环衰竭而导致死亡。


人体的核心区脏器


核心体温是指人体核心组织和器官的温度,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核心温度保持在37±0.5°C。而常测的腋下体温,要比核心体温低0.5-1℃。随着核心体温下降,失温症状会越来越严重。


中国探险协会野外医学与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杨开来主治医师介绍:“失温的核心机制始终如一。当身体散热(湿、风、冷)持续超过产热能力时,核心体温就将不断下降。”

 

此时,人体就像一台失灵的取暖器,热量源源不断地流失,却无法再加热。


失温跟外界气温高低并没有绝对关系,真正起到决定因素的,是热量流失的速度

 

杨开来委员介绍道:失温是渐进式的危机,初期极易被忽略。失温通常分成以下3个梯度:


1. 轻度失温(核心体温35-33℃)无法抑制的寒颤,手脚麻木,动作笨拙,判断力轻微下降——如忽略添衣。


2. 中度失温33-30℃)寒颤减弱或停止,意识模糊,言语不清,协调性丧失——如无法拉拉链,可能出现身体错误感知——如反常脱衣行为。


3. 重度失温<30℃)昏迷,脉搏呼吸微弱,瞳孔放大,生命垂危。

 

危险的是,夏季失温最初的症状往往容易被误判为中暑、疲劳、低血糖,耽误了最佳处理时间。以下是失温与中暑的判断图表:



夏季失温(低体温症)

中暑(热相关疾病)

核心体温

<35C

>40C104F

皮肤表现

冷、湿、苍白,可能无发汗

热、潮湿(发汗)或干燥(热射病),皮肤红、热

神经表现

语言含糊、反应迟钝、记忆力差、摔跤、嗜睡

头痛、头晕、恶心、意识混乱、癫痫可发作

呼吸与循环

呼吸变浅、心跳缓慢、乏力,重度可能休克

呼吸急促、心跳快但脉弱、血压下降

反应区别

初期发抖是自救,停止发抖是转危状态

出汗减少是恶化信号(热射病)



 

   夏季气温那么高,为什么会失温? 


 

“只要人体丧失热量的速度大于产生热量的速度,核心体温就会下降。夏天同样会有湿、冷、风和体力透支的叠加效应,反而更容易掉以轻心。”杨开来解释。

 

在夏季户外,最常见的失温诱因有以下几种:


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且无加温或保温措施,人体的热量就会持续被冷气带走。这一现象不止在户外须警惕,在家中更要留神。在空调房里,若空调的温度调至 20℃以下,特别是夜间睡眠,人的新陈代谢减缓、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中招。


湿冷夹击:比如突降暴雨、浸透衣物,或高强度运动后的汗湿衣物持续贴身,水分蒸发会快速带走体温,蒸发散热效率可达干燥时的25倍。


风冷放大:风会加速汗液蒸发和热量流失。山脊、垭口的强风能瞬间剥夺体表热量,风寒效应下,5+6级风≈-3℃的体感。运动时人体大量出汗,若此时突然进入低温的空调房,或对着风扇直吹,热量也会急剧流失,造成失温。


网友分享的图片中可见,衣物均已打湿    图源:网络


疲劳与脱水:高温下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及电解质失衡,削弱体温调节能力;长时间徒步、攀登或溯溪后,身体已极度疲惫,能量耗尽后代谢产热骤减,自我产热能力减弱,这时哪怕温度变化很小,都可能失去控温能力。

 

海拔与昼夜温差:山区天气瞬息万变,晴朗的午后可能突遇冷雨,海拔3000米以上,每抬升1000米,气温降约6℃;而入夜后,温差可达15℃以上。


环境骤变:夏季山区、峡谷、洞穴的气温变化极——在山脚时气温35℃,海拔3000米处温度可能会下降至25℃,再加上雨雪或大风,体感的寒冷会成倍放大。


涉水和浸泡:夏天很多人喜欢溯溪、漂流、洞穴探险,但水的导热能力是空气的25倍,哪怕水温在体感上并不冰凉,长时间浸泡也会让体温缓慢流失。


风、湿、冷,一旦叠加,就像3把看不见的刀,迅速收割人体最后的热量储备。


真正危险的,还有以下被忽视的认知误区:

 

? 误区:身体发抖才算冷,不发抖就是转危为安了

 

真相:发抖是轻度失温阶段的身体自救反应。在轻度失温阶段,人的认知清醒,还能说话、走路,但体温已经在下降;当体温掉到32℃以下,身体会“放弃挣扎”,停止发抖,进入中/重度失温阶段。所以,看见一个人从“发抖”到“平静”,并不意味着好转,反而是危险升级的信号。

 

? 误区:有体力就能扛过去

 

真相:失温不是单纯的“冷”,而是身体核心控温机制失灵。再强壮的人,在湿冷与疲劳的"夹击"下,体温也会在短时间内降至"危险线";失温后,首先要做的是保温,不能为了尽快恢复体力,而急于给患者补充大量的能量——患者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极易因吞咽障碍导致窒息。应在干燥、保暖的环境下逐步补充能量。

 

? 误区:喝热水、搓手脚就能救回来

 

真相:错误的处置会加速恶化。例如,直接给失温者喝大量热水,或者大力搓手脚,反而会使温度低的血液回流到心脏,造成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已经出现失温症状,应该怎么做?

 

 

失温者的状态往往会从轻度失温的“还能说话、走路”,演变到重度失温的“安静、昏迷”,逐渐恶化。杨开来委员建议:一旦发现疑似失温,必须立刻采取措施——时间越早越好。

 

? 立即转移到安全、避风避雨的干燥环境


尽快让患者离开湿冷环境,搬到帐篷、山洞或任何能避风雨的地方。如果无法转移,至少立即搭建一个临时挡风雨的避难点。

 

?去湿保暖,减少热量继续流失


脱下湿衣服,换上干燥或保温的衣物,用急救保温毯、睡袋或塑料布包裹全身,重点保暖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温和的方式提升核心体温。可借助外部热源产热使用保温毯包裹,放入睡垫,隔绝地面寒气。如条件允许,在安全的前提下生小火堆,同时注意保持距离,避免烫伤。此处注意:避免让皮肤直接暴露在冷空气里太久,脱衣、换衣要快速完成。


用急救保温毯包裹全身,也可如图示意,将保温毯打结,像帽子一样包住头

 

轻度失温者,可以帮其主动产热


如果患者还能说话、走路,给他喝温热的糖水、吃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能量棒,补充能量和水分。但要注意,不能给予酒精类饮品;酒精会加速血管扩张,导致热量流失更快。可以鼓励患者做一些轻微的活动,但不要剧烈运动,避免能量透支。

 

? 中度或重度失温者,必须被动加温


如果患者已经意识模糊、动作迟缓或停止发抖,不要强行让他站立或走动,采用被动加温方式,用热源——如热水袋、热敷包,放在腋下、腹股沟、胸口等大血管区域,但不能直接贴皮肤,避免烫伤。不要一次性全身加热,避免冷血回流心脏而引发心律失常。

 

尽快送医


失温是逐步恶化的过程。即使患者醒过来,也可能有心律失常和器官功能障碍。如果条件允许,尽快联系救援或送到医院进行专业复温——温控加热、补液、心律监护等。

 

拯救失温的核心是“防止继续丢失热量”,而非急于加热;核心要点是帮身体保住最后的热量,让身体慢慢找回控温能力。



 

   夏季失温预防实用指南  



在走进山林之前,只要我们掌握一些简单的原则,就能大大降低夏季失温的风险。

 

学会分层穿衣法,让装备成为护盾


基础层-排汗:速干合成纤维或美丽奴羊毛,保持皮肤干爽。避免纯棉材质——棉吸水慢干,打湿后如同冰袋紧贴皮肤,变成“散热器”。


保暖层-存热:抓绒衣、轻薄羽绒或合成棉服。潮湿环境优选合成材料,打湿后仍能保留部分保暖性。


防护层-防风防水:防风层和雨披能避免热量快速流失;防水的冲锋衣裤可确保在风雨中隔绝湿冷。


雨雪天气建议穿着可包裹全身(含背包)的雨披

 

? 环境检测与行为管理


大风大雨,要第一时间穿好防护层、寻找避风处,如岩石、树林等地;营地或休息点尽量选在避风处,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风雨里;衣服勤查、勤换休息时立即评估内衣湿度,及时更换干燥的基础层(出行前可多备一套放在易取拿处)。


?  控制体力消耗,保证持续补给


夏季闷热容易大量出汗,体能消耗比冬天更快,一旦透支,身体产热能力下降,失温风险大增。少量、多次摄入高热量食物,如坚果、能量棒、巧克力,以及温水/电解质饮料,维持代谢产热。防止低血糖和疲劳性失温。

 

谨慎涉水、溯溪和洞穴探险


水的导热能力是空气的25倍,即使水温在体感上并不寒凉,长时间浸泡也会带走核心热量。溯溪后一定要立即换上干燥衣物,避免湿冷和风叠加。

 

携带应急保温装备


应急保温毯:轻便易携,紧急时可将金色面朝内包裹全身。


备用干衣袜:压缩袋密封,专为意外浸湿准备。


防水火柴/打火机:在安全许可下,小火源可救命。

 

关注“早期信号”


如果有人开始说冷、走路发飘、动作迟缓、说话含糊,要立即停下来采取措施,不要等待、观察或者忍耐

 


夏季失温潜伏在风雨突变的峰顶、汗湿衣襟的背阴处、疲惫赶路的黄昏。户外活动的每一次平安归来,既依赖勇气、体力,更需要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源于此的充足准备和科学、理性应对。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这种病夺走过十几万人性命,夏季高发,一定要注意!

夏季五大“热门”危险水域,你中招了几个?

青岛宿管大爷中暑死亡!夏天“隐形杀手”如何识别和预防?

警惕!暑期潜伏在孩子身边的“头号杀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