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回到7月5日,中国父子怎样才能避免在德国艾布湖溺亡
最新动态
回到7月5日,中国父子怎样才能避免在德国艾布湖溺亡
2025-07-287
暑假是旅游季,也是安全事故多发的季节。
2周前,有对中国父子在德国艾布湖溺亡,令人痛心。
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当地时间7月5日,一家四口在艾布湖上玩脚踏船,6岁的儿子兴奋站起,不慎从脚踏船上坠落,他的父亲(33岁)立即跳到湖里施救,但可惜再也没有浮出水面。事发时,船上34岁的母亲和4岁的女儿二人眼睁睁地看着父子俩溺亡。
我注意到在这起悲剧里,父亲犯了2个基本错误:
1、大人和孩子都没有穿救生衣;
2、父亲没有第一时间报警,而是跳入水况复杂的湖里施救。
水上运动,穿救生衣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况且,还有2个学龄前儿童。无论怎样,父母应该主动去要求船主提供救生衣,帮孩子们穿上。可以想见,如果6岁的儿子穿上救生衣,不慎落水的话,在湖面还能漂浮一会儿,能为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

其次,艾布湖虽然风景优美,但是湖水有30米深,水温低、地形复杂、暗流湍急。

孩子跌落后,湖面下暗流像无形的手一样拽着父子俩不断下沉。有经验的渔民摇头叹气:"水下全是漩涡,水性再好也白搭,跟抽水马桶似的把人往下卷。"


后来打捞遗体的潜水员摸着冰凉的湖水说:"这水温,活人下去都够呛。"打捞持续了整整七天,最后在湖底岩缝里发现父子俩时,父亲的手臂还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根据巴伐利亚红十字会的数据,今年入夏以来,艾布湖已有27人葬身湖底。(27人这个数字是网上的,我表示怀疑,但是溺亡的人数不少,这是肯定的)

如果父亲对于艾布湖提前了解一下,对于湖里潜在的风险,特别是溺亡人数稍微有点概念,不至于冒失跳入湖中,至少应该报警后,观察湖中情况再施救。

总结一下,避免(减少)安全风险,要做到2点:
1、充足的安全知识;
2、较强的安全意识。
这里的安全意识,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能遵守的安全规则尽量遵守;能做到的安全措施尽量做到(穿好救生衣、提前备好求救电话)。
再举个飞机湍流的例子。

很多年前,有次从泰国经香港回上海,回家后没几天,从电视上看到,同一航班的飞机遇到空中湍流,大部分乘客没系安全带,被抛到天花板撞成重伤。电视新闻里播放了乘客躺在担架上被抬下飞机的场景,当时真的有点儿后怕。记得之后一些国外航班会提醒乘客,要在飞行中始终系着安全带。

最近几年大气湍流引起的事故越来越多,很多还造成乘客死亡或重伤。我查了一下资料,如下:

全球变暖导致大气中水汽增加,加剧了湍流强度。过去40年晴空湍流的发生次数增加了55%,未来可能再增100%-200%。 

航空公司通常采用航线优化策略降低湍流风险,例如避开气象条件复杂的区域。但即便如此,仍无法完全避免突发湍流事件。

对于“晴空湍流”,绝大部分人完全不知道,这就属于“安全知识”的缺失。

而在航行过程中,尽量系好安全带,则属于“安全意识”。

这个安全意识,是建立在“安全知识”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知道有“飞行湍流”这回儿事儿,而且知道湍流不可预测,随时可能发生,一旦发生,可能对乘客造成严重伤害,而系上安全带是最好的防范措施。

当然,对于安全风险,我们做到“尽人事,听天命”就可以了。

总不能因为怕飞行中的湍流,一直绑着安全带不上卫生间。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后,即便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艾布湖,该玩就玩,不能因为旅行中存在风险,就畏手畏脚,缩在家里不出门了。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讨论航行安全的事,不少人纠结于飞行员的心理健康。我认为这种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外的事,就不要多操心了。

在可以做到的范围内,选好机型、航空公司,甚至可以的话选好座位,在飞行过程中尽量系着安全带,其他的事,就交给老天爷吧。

问题是,老天爷的事儿归老天爷管,人能管该管的事儿,很多时候并没有重视并管好,这才是问题所在。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夏季五大“热门”危险水域,你中招了几个?

暑假将至,警惕溺水这个“头号杀手”!

“差点死在那儿!”潜水涉险,游客安全如何保障?

由什刹海男童落水,说说究竟该如何施救?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