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阳光炽烈,草木丰茂,正是投身户外的好时节 。有人扛着登山杖向山脊进发,有人背着露营装备扎营溪边,有人骑着山地车穿梭林间。
但这片生机盎然的背后,却藏着一些 “夏季专属” 的风险:正午的阳光可能晒得人头晕目眩,甚至中暑;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会让溪水瞬间变洪流;草丛里的蛇、蜱虫,树枝上的马蜂窝,甚至早晚骤降的温差,都可能给户外行程埋下隐患。
近日,受持续降雨影响,在新疆天山山脉中部的乌孙古道,沿线区域河流水位上涨,爆发山洪。7月30日,有徒步穿越者在距离乌孙古道南出口20公里处,不慎落水失踪,后证实遇难。当日晚间,在距离古道南出口4公里处的河道中又发现一具遇难者遗体,符合溺亡特征。同期,数百名徒步穿越者被山洪围困,158人被安全救出,300多人被妥善安置在古道内的营地和消防救援站。
乌孙古道突发山洪,两名徒步者溺亡的新闻报道截图
夏季户外的风险,从来不是单项,而是夹杂高温、暴雨、虫、蛇、温差等多重因素叠加。
面对这些潜藏危机,我们该如何预判和科学避险?
中国探险协会逐一拆解夏季户外的七大高发风险,为户外出行筑牢安全防线。
夏季高温,正午前后气温常达 35℃以上,山区紫外线强度是城市的 2~3 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易引发身体机能紊乱。预防要点
时间规划:尽量避开 10:00~16:00 的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行进,高温时段在阴凉处扎营休息。
装备选择:穿戴透气的速干衣裤(浅色系反射阳光)、宽檐遮阳帽、防紫外线墨镜,裸露皮肤涂抹 SPF50+、PA++++ 的防晒霜,每 2小时补涂一次。
夏季低海拔地区徒步应选择材质轻薄的皮肤衣,透气、速干,不会闷汗。
水分补充:采用 “少量多次” 原则,每 15~20 分钟饮用 100~150ml 温水或淡盐水,每日饮水量不低于 3L;出现口渴感时已提示轻度脱水;携带电解质泡腾片。
能量管理:饮食以高碳水、低脂肪为主,如燕麦、坚果、能量胶等;避免空腹行进;每小时休息5~10分钟,监测脉搏,静息心率超过 100 次/分钟需强制降温。
应对措施
中暑前兆(头晕、恶心、皮肤灼热):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下等大动脉处,口服藿香正气水。
出现中暑症状,立即解开领口,用湿毛巾擦拭脖颈和腋下。
重度中暑(高热、无汗、意识模糊):需快速降温,可用水浸泡的毛巾包裹身体;避免强行喂水;立即联系救援。
体力不支:停止前进,寻找避风处坐下;抬高双腿,促进血液回流;补充少量糖分,如巧克力、蜂蜜水等。
夏季雷电常伴随暴雨出现,山区地形易形成 “尖端放电”,致死率在户外事故中居首位。
预防要点
事前查询:出行前查看天气预报,重点关注 “雷电黄色 / 橙色 / 红色预警”;黄色预警(未来6 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需警惕);橙色预警(2小时内将有强雷电,户外需停止活动);红色预警(2小时内有极强雷电,禁止一切户外活动)。
时机规避:雷电高发时段为午后至傍晚(尤其 14:00~18:00),尽量选择上午或夜间出行。环境选择:高危地点包括空旷场地、山顶/山脊、湖边/河边/海边、电线杆/广告牌下、树下、金属围栏附近、高压电设施周边等。如需经过,必须快速通过。气象预报显示 “雷暴概率≥30%” 时,避免前往山顶、山脊等区域;随身携带 “雷电预警器”,检测距离30公里内的雷电活动,预警后15分钟内必须找到庇护所。行进中远离孤立大树、电线杆、铁塔,避开湖泊、河流等水域;若在空旷地,选择地势低洼处,与同伴保持5~10米距离,减少跨步电压伤害。装备管理:暂停使用登山杖、三脚架等金属物品,将背包内的刀、炉具等金属装备集中存放,远离身体;雨衣选择无金属纽扣的款式,避免穿戴钉鞋。应对措施
降低高度:不站在山脊、山顶、孤立大石或大树下;找低洼处蹲低,最好是避风的小洼地或塌陷地带,且注意不要贴地。
打造绝缘环境:远离金属物品;用无金属挂件的背包垫住脚底;全身蜷缩成球状,即两脚并拢,双手抱膝,尽量减少与地面接触面积。
金属制或含金属装备远离人体,身体尽量缩成球状。
谨慎行动:雷暴未结束,绝不离开避险位置。有人在雷声停止就起身继续行走,被第二波雷电击中。雷暴结束后至少等待30分钟,确认没有雷声再行动。
雷击受伤:伤者可能出现心跳骤停,需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并持续至专业救援到达;雷击后,短时间内可能导电,切勿直接触碰伤者裸露的皮肤。
夏季山区暴雨具有 “短时强度大、预测难度高” 的特点,半小时内即可引发山洪,土壤含水量饱和后易发生塌方。
预防要点
气象预警:中国暴雨预警信号分为四级,按严重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各级别对应不同的降雨强度和防御要求。一旦发布暴雨、雷电预警,尤其是橙色与红色预警,应立即取消或推迟户外活动。
营地选址:避开河道两侧、山谷底部、陡坡下方及孤立大树旁,选择地势高于历史最高水位、坡度小于 20° 的平缓台地扎营,营地与河道保持至少50米距离。行进观察:通过 “听声”,辨别水流是否变急。“看色”,辨别河水是否浑浊。“测速”,通过漂浮物移动速度判断水流变化;发现岩壁渗水、泥土松动,立即撤离至开阔地带。
撤离方向:向垂直于山洪/滑坡/泥石流流动方向移动,如泥石流沿沟谷向下,就向两侧山坡跑,绝不能顺流或逆流跑。避险点选择:找坡度平缓、无裂缝的坚固岩石区,远离植被稀疏的陡坡(易坍塌)和孤立大树(易被冲倒)。被困处理:若被洪水围困,应尽快向附近的大树、岩石等稳固物体转移;抓住固定物,避免被冲走;注意远离易倒伏的树木。若卷入水中,保持头部露出水面,尽量抓住漂浮物,如树枝、背包等,顺水流方向斜向游向岸边,避免挣扎消耗体力。夏季,山区昼夜温差可达15~20℃。尤其在白天暴晒后,傍晚的降雨可能导致体温骤降,即便夏季也可能发生失温。预防要点
分层穿衣:采用 “速干内衣+抓绒 / 羽绒中间层+防风外壳” 的三层穿搭,便于随时增减;携带轻量化羽绒背心,傍晚气温下降前及时穿戴。防晒伤细节:除常规防晒外,注意耳后、脚踝等易忽略部位;嘴唇涂抹含SPF的唇膏,鼻腔内涂抹凡士林,防止黏膜晒伤出血。环境适应:从低海拔向高海拔行进时,每日海拔提升尽量不超过1000米,逐步适应环境;傍晚扎营后,避免在夜晚露重时刻久坐。
应对措施
轻度晒伤(皮肤发红、灼热):用冷敷毛巾降温;涂抹芦荟胶,避免再次暴晒;出现水泡时,不要刺破,用无菌纱布覆盖。失温前兆(发抖、动作僵硬):立即进入帐篷或避风处;更换干燥衣物;用保温毯包裹全身,重点覆盖颈部、腹股沟等核心区域;饮用 50℃左右的含糖温水,如姜茶、蜂蜜水等。
夏季是虫蛇活跃期,山区草木茂密处易遭遇叮咬,部分物种携带剧毒或传染病菌。
预防要点
穿着防护:穿高帮登山鞋,裤脚扎入袜子,或用魔术贴束紧,戴防护手套;在草丛、灌木丛等视野受限的区域行进时,可手持登山杖进行“探测”。驱虫措施:裸露皮肤涂抹含 20% 避蚊胺的驱虫剂;衣物喷洒氯菊酯;帐篷周围撒硫磺粉,睡前检查帐篷内部是否有虫类潜入。环境警惕:避开马蜂窝(多悬挂于树干、岩壁下,呈球形或莲蓬状);不食用未成熟的野果(可能吸引昆虫);休息时将背包放在远离地面的岩石上,避免蛇类钻入。
应对措施
蜱虫叮咬:用细镊子贴近皮肤处,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拔出,避免挤压虫体;用酒精消毒伤口;保留蜱虫样本,便于后续就医鉴定种类;若出现发热、皮疹,立即就医。毒蛇咬伤:保持镇定,奔跑会加速毒素扩散;用清水冲洗伤口,在伤口近心端用弹性绷带轻轻缠绕,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记住蛇的外形特征,勿盲目捕捉,并标记咬伤时间,尽快前往有抗蛇毒血清的医院。马蜂攻击:立即用衣物遮挡头部,向逆风方向快速撤离,避免蜂群追击;被蜇后,用镊子取出毒刺,切勿挤压;若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提示过敏反应,立即肌注肾上腺素(自备急救包)并前往就医。
夏季气温高,食物保质期大幅缩短,误食变质食物可能引发呕吐、腹泻,在户外环境下后果严重。
预防要点
食材选择:优先携带脱水食物、真空包装食品,减少肉类、乳制品等易腐食材;新鲜水果选择苹果、柑橘等耐储存品种,蔬菜以胡萝卜、黄瓜为主。储存方法:生熟食物分开存放;打开后的罐头食品必须当天食用,隔夜后勿食。饮水安全:不直接饮用溪流、河水,即使看似清澈,也可能含寄生虫卵;需用滤水器过滤 +消毒片处理,或煮沸5分钟以上。
应对措施
轻微腹泻:暂停进食固体食物;饮用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白糖水的组合,补充电解质;避免服用止泻药,以免毒素滞留。严重呕吐: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窒息;禁食、禁水1~2小时后,少量饮用温水;若出现脱水症状,即尿少、口干、眼窝凹陷,立即联系救援。
警惕迷路断联
夏季山区天气多变、植被茂密,野路易被遮挡、难以辨认,迷路和断联风险相对较高。
预防要点
行前方案:优先选择有明确路标、轨迹记录(如两步路、高德户外等 APP 可查)的成熟路线;禁止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出发前告知亲友行程计划,包括每日路线、预计到达时间,约定固定联络时间;携带卫星通话,或北斗卫星通讯短信功能的手机,无地面信号区域可发送定位短信;备用手机开启 “紧急呼救” 功能。预判风险点:标记夏季易出安全风险的区域,如暴雨可能冲毁的河谷、信号盲区、茂密密林段等,提前约定“若经过该区域,必须集体行动/定时报位”。
标记回撤点:提前通过地图标注关键节点;行进过程中可在关键岔路口、安全平台处放置显眼标记,如荧光棒、彩色飘带等,确保回撤时能识别;若云雾突然变浓,立即停止前进,避免盲目移动。
及时下撤:若发现前方路段被冲毁、或前方路段能见度低于5米,即使尚未出险,也应果断放弃原定目标,向已知最近的安全点回撤。
应对措施
信息传递:若手机有信号,即使时断时续,也请优先发送定位信息 —— 可通过微信实时位置共享、短信附带坐标等方式传递;如已处于事故发生或受困的情况下,则需简要说明被困人数、所处环境及人员身体状况。信号中断:使用应急哨,国际求救信号为 “三短三长三短”,间隔1分钟重复;白天用反光镜或手机屏幕向空中反射日光,夜间点燃三堆等距火堆,呈三角形布置。
| | |
| 卫星电话、对讲机、离线地图、纸质地图 + 指南针、 充电宝(2 万毫安以上,夏季设备耗电快)、 密封袋(防暴雨淋湿)等 | |
| | |
| | |
| | |
| 荧光棒、反光镜、高音哨子 | |
山,是我们心中的诗意之地,但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下,它也可能变得无比残酷。
夏季走入山野,请务必保持警惕,严格遵循安全活动的指导原则,做好充分准备,在事故发生时科学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我们在夏季进行户外活动时的安全。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