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近期户外事故频发,这些风险“盲区”你必须知道
最新动态
近期户外事故频发,这些风险“盲区”你必须知道
2025-08-082

近期,户外事故频发,一次次刺痛公众神经。


2025年7月4日,有户外徒步爱好者通过网络自发组队,从乌鲁木齐出发,自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白杨沟进入 “狼塔 C 线”,计划徒步穿越天山。7月6日,一名徒步爱好者在台河被水流冲走,同行队友虽通过卫星通讯设备发出紧急求救信号,却并未在原地搜救、等待失踪人员,而是选择躲避救援的直升机,继续走线。截至目前,搜救仍未有明确结果。


事发河段正值汛期,水流量大且湍急。


7月9日,泰国沙墩府丽贝岛,29 岁中国籍游客未穿救生衣,贸然下海捡拾出故障的无人机,不幸溺水身亡。目击者称,事发前曾多次劝阻该游客,但仍执意下水。


无论水深、水浅,游泳、戏水均应配备救生衣。


7月27日,贵州习水县二郎镇飞鱼谷漂流景区,一名游客在漂流时,救生衣被急流冲脱,最终沉入水底,不幸离世。由于事发地处于监控盲区,关键救援信息缺失,给事故调查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


据报道,漂流景区配备的安全设备较为简陋。


7月30日,新疆乌孙古道距南出口20公里处,一名徒步穿越者不慎落水失踪,被发现时已不幸遇难。当晚,又一具遇难者遗体在距离古道南出口4公里的河道中被找到,据拜城县应急局发布情况通报,经初步勘验,该遇难者符合溺亡特征。


强降雨引发山洪,同期还有数百名徒步者被困。


为何悲剧一再上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户外运动对身体的益处。同时,亲近自然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渴望从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解脱出来,到大自然中放松身心,享受山河湖海带来的精神满足。另外,户外运动、户外探险已成为一种社交方式,人们通过参与户外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因此,户外运动、户外探险也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纳入周末和假期的活动安排,用以点亮平淡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人们对户外运动、户外探险热情高涨的当下,由于活动场域复杂多变、活动组织不规范、参与者专业能力不足、监管缺失等系列原因,导致户外事故频发。我们该如何降低事故发生率,追求户外活动与生命安全之间的平衡?




 建立系统思维,多层级拆解事故成因 



“为什么非要去这种地方?”“不作死就不会死。”网上这样的言论几乎成为每次事故舆情的标配,但显然不合适,甚至可以说是冷漠且片面。不但严重忽视户外运动、户外探险活动的正当性与价值,也缺乏对生命的同理心。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家属正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此时的指责性评论,无疑是在受害者和家属的痛苦上 “撒盐,违背了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网络空间的讨论虽自由,但应以尊重生命、体谅他人为前提,而不是用刻薄的语言进行二次伤害。



户外事故的发生,涉及复杂的客观因素,如突发暴雨、山洪、暴风雪等恶劣天气,或遭遇滑坡、落石等地质灾害,以及装备意外故障,甚至是不可预测的野生动物袭击等。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户外爱好者,也可能遇到超出预期的风险。将事故完全归因于 “作死”,忽略了这些不可抗因素,是一种非黑即白的片面认知。


真正有价值的网络讨论,应该是关注 “如何避免类似事故”—— 如普及户外安全知识、提醒做好活动的风险评估、完善救援机制等,而非指责受害者。一味地用 “作死” 标签化当事人,会让人们回避对安全问题的深入思考,甚至可能让新手对户外活动产生恐惧,进而不利于安全意识的传播。


在更专业的户外安全教育体系中,事故从不被视为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多维耦合的“系统事件”一个系统中多维因素协同失灵的结果。

 

我们可以把一次事故想象成一张由多个层级交织成的——

 

团队层级的决策机制:谁来做出关键决策?是否有撤退预案?风险提醒是否被认真讨论?

 

技术层级装备适配定位系统是否真实可靠?应急通讯是否能正常使用?有没有二级备份方案?

 

环境层级外部变量滞后的环境预警信息误导判断,天气、地形、季节等外部因素(如河水水位、山体结构、雪线变化)是否在持续改变却未被察觉?

 

心理层级行为动因受个体情绪与群体氛围影响,更被互联网错误思维裹挟模糊坚持与盲目的边界;“沉没成本”绑架无法做到及时止损。

 

每一场事故都不是单一失误点的突然爆发,而是一个结构性隐患的最终显现。这些层层互动、彼此牵引的要素,共同编织成这张“事故之网”。

 

因此,有经验的领队,往往更关注“潜在耦合”更习惯在行前作预设和备选方案会在环境状态与人员状态变化时进行调整,而不是出事后才开始补救。

 

真正的避险智慧,不仅在“经验丰富”,更在于能否识别和管理“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



 

 风险代偿效应, “安全感”背后的隐蔽危机 



除了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还有一种更隐蔽、更普遍的风险存在——人们对安全的主观感知出了问题。

 

这正是行为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理论:风险补偿效应(Risk Compensation Theory)。

 

人们在感知到“相对安全的状态”后,往往会下意识地采取更冒险的行为,以此来“补偿”安全感。这种补偿行为,并非出于理性推演,而是潜意识中的风险调节机制——越觉得有保障,就越愿意挑战更大的不确定。

 

比如,当一位攀登者花高价买了防水指数极高的登山鞋、GPS定位精确的户外手表,甚至携带了卫星电话,他可能就会做出一个原本不会做的决策,例如:横渡一条湍急、冰冷的河流。

 

其潜意识是:“装备足够应付这一切”。于是忽略当前水位、流速、落脚点、撤退路径等关键细节

 

这种“安全感驱动的冒进”,正是风险补偿最常见的表现。而这类行为更容易发生在有过一定户外经验、积累了部分装备的人群,尤其是正处于“进阶期”的徒步或登山爱好者——他们刚好完成了几个目标,正处在信心上扬期,也刚好有预算投资装备。

 

结果是,装备水平和判断能力之间出现了错位——看起来“更专业”,对风险的认识却未同步升级。

 



 拒绝二元对立,合理控险,释放探险价值 

 


在一些人的认知里,把“风险”当作敌人,是必须避免的东西。

 

然而,探索与风险,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

 

户外活动有带来损失、伤害、事故的风险,如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失足坠落、河流冲击等。但同时也是挑战、探索、突破自我的机会,它们可能带来心理成长、技能提升、成就感和自我认同等正向价值。

 

在户外活动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如何清除所有风险”,而是如何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同时,释放探险的价值,让人和社会都得到成长和进步。


 

一部分攀登者并非无知无畏或盲目冲动,而是对挑战本身抱有真实渴望——渴望突破日常秩序,走出城市围栏,去完成一次“更远一点”的徒步、“更高一点”的登顶、“更野一点”的露营。这种渴望,就是户外活动的正向驱动。

 

而当缺乏对风险的识别与管理能力活动行为往往会迅速滑向致命的方向

 

所以事故的本源问题不在于“追求挑战”本身,而在于是否能建立一个合理设计挑战+严密控制风险的双系统思维。我们必须同时看见挑战与危险,理解这两者如何共存,并学习用计划、知识和经验来调配它们之间的平衡。


 

合理设计挑战:让活动有准备、有边界、有梯度


核心目标:确保挑战难度与参与者能力、环境条件匹配,避免“盲目冒进” 或 “过度保守”。

 

基础原则


能力适配:围绕参与者的经验、体能极限、技能掌握度来设定核心目标,拒绝 “为挑战而挑战”。


环境适配:结合季节、地形、天气窗口期,将目标划定“环境容错率较高” 的范围内。


弹性空间:设置“主目标+备选目标”,预留三成时间/体力的冗余应对突发情况。


路径分级设计


基础线:无技术难度、补给点密集、手机信号覆盖适合新手。


进阶线:包含局部复杂地形(如陡坡、溪流)、需基础装备(如登山杖、防水鞋)、每日设置 1~2 个应急撤退点。


挑战线:限专业团队,需提前申请许可、配备卫星通讯设备、预设救援点坐标,且队员需通过技能认证(如高海拔适应、急救能力)。


资源匹配清单


装备:“挑战难度×环境风险” 双维度配置(如雪地挑战必须携带冰爪 + 雪杖,而非仅靠普通登山鞋),拒绝 “装备冗余”(增加负重)和 “装备不足”(关键防护缺失)。


团队:明确分工(领队/安全员),确保至少1人具备急救资质,人数与路线难度成正比。


知识储备:提前组织技能培训(如领队常识,含地图识别、天气判断等),要求全员掌握3个关键信息,即紧急联系人、最近救援站位置和撤退路线方向。



严密控制风险:让风险可识别、可量化、可干预


核心目标:“不可控风险”转化为 “可控风险”,提前切断 “事故链条”。

 

风险识别


环境风险:天气突变(如短时暴雨)、地形隐患(如松动落石区)、生态威胁(如野生动物活动区)。


人为风险:决策失误(如强行夜)、体能透支(如超出计划时间3小时仍不休息)、技能盲区(如不会使用 GPS 导致迷路);


装备风险:装备故障(如登山绳磨损)、适配错误(如高海拔用低保暖睡袋)、备份缺失(如充电设备缺失)。


时间风险:昼夜温差(如夏季山区夜间骤降 10℃)、日照时长(如冬季 16 点后无自然光)。


动态干预机制


实时监测:实时关注环境状况天气、气温)队员状态(心率、体力)。


灵活调整:每完成一个节点,同步复盘“当前风险是否超出预期”,根据风险变化调整后续行进节奏。


集体决策:重大调整需团队投票,避免少数人固执己见,同时明确 “紧急情况下领队有最终决策权”。


---------------------------分割线----------------------------------------


事故复盘,旨在让悲剧带来的教训不复重演,成为认知提升的契机。


真正的户外智慧,是对生命的珍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复杂环境的洞察,对风险的系统性拆解。这或许就是事故反思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痛心!26岁男子疑因“高反”死亡!遇到高反该怎么办?

一次咬伤竟夺命!三亚游客身亡,我们该如何“避雷”?

从35岁女游客殒命稻城亚丁,到你必须知晓的“高反”风险与应急指南

从卡式炉爆炸7人受伤到露营的“规矩”

这次搜救行动,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

回到7月5日,中国父子怎样才能避免在德国艾布湖溺亡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