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用我的血泪史告诉你,高海拔真实的穿衣逻辑!
最新动态
用我的血泪史告诉你,高海拔真实的穿衣逻辑!
2025-08-12
1
慕士塔格攀登季刚刚结束。
朋友圈看到很多攀登照片,攀登者裹在笨重的连体羽绒服里挪行,如同裹着厚厚棉被的蚂蚁,关键是环境温度并没有那么低。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玉珠峰和那玛峰这样的6000米/5000米山峰,也大量出现了连体羽绒服的踪影。
图源网络
这种景象总是勾起我2009年希夏邦马狼狈不堪的记忆。
当时是在7000米左右的山谷,酷日当空,没有一丝风,汗如雨下。裹身的连体羽绒服无处可脱,最后只能粗鲁地扯下缠在腰间。
但是由于穿的是连体,没带备份的衣服,脱掉了上衣没有衣服加,又觉得很冷,毕竟在7000多米。
图源网络
于是又只能穿上。
结果整个人被汗水浸透又无处可逃,比遭遇风暴的处境还要窘迫,差点在烈日下中暑昏厥。
从那以后,连体羽绒服就从我的装备库中移除了。
在户外环境下,一件衣服关乎生死安全。
但关于“安全”的理解,大多数人陷入了一个深深的误区:装备越保暖,登山便越安全。
这种直觉式的理念实则十分危险,
所以,今天写了一点文字,希望对大家有益。
温度调控
登山时我们穿衣的目的有三个:
1??保护身体不失温、不冻伤;
2??控制躯干温度不要过热以免运动能力急剧下降;
3??少出汗防脱水,也减少电解质流失带来的问题。
精简一句话,不挨冻、不过热、少出汗。
而要达成这个核心目标,关键
在于如何科学地调整衣物之间的协作关系。
慕士塔格山域的环境是个极佳的例子:
4000米大本营在阳光下酷热如夏,7500米峰顶峰温度却非常低,经常在-20度以下。
即便在同一营地,同一天里温度变化也很大。
以大本营为例,白天大太阳热到可以穿短袖,变天或者晚上则冷得需要穿羽绒服。
更关键的变量是
运动状态。
人在攀登中,休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产生热量的功率相差特别大。
攀登时的如同燃烧的小火炉,一旦停下休息又迅速降温。
在这个环境下,一套连体羽绒服只能解决极低温情况下的穿衣需求,并不适用其他环境。
的确,现在很多服装都通过面料、功能块设计来实现更大范围的温度调整。
比如更透气保暖能够应对环境变化的面料、比如衣服腋下的通风拉锁、裤子的侧面拉锁等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单件服装的调节温度能力依然是非常有限的,多件衣服的搭配组合才是有效调节温度的关键。
这也是我不止一次强调的,N层薄层穿衣法(洋葱头穿衣法):
由多个薄的保暖层,包括不限于羽绒服、棉服、软壳构成防护组合,热了就脱,冷了就加。
所以我去爬慕士塔格的服装组合就是:
一件稍厚的羽绒服,一件薄排骨羽绒服、一件棉服、一件软壳,若干件T恤和内衣(没有风衣)。
2016年在慕士塔格大本营
这些薄衣组合可以灵活调配,运动时脱,休息时添,热的时候脱,冷的时候添,达到始终不冷也不热的状况。
完全可以应对从大本营到顶峰的温度挑战,并保持肌肉凉爽
。
而那些被奉为顶配装备的单品衣物,因为无法有效调节体温,虽然不会挨冻,但是过热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出汗在高海拔也是严重的安全隐患。
厚羽绒服和连体羽绒服
在国内,连体羽绒服常常被视作高海拔、极地攀登的最推荐装备(事实上在比慕士塔格更寒冷的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和南极最高峰文森峰,你也基本看不到连体羽绒服,除了中国人会穿…)
它的保暖能力无需质疑,却几乎
锁死了所有温度调节的可能。
运动场景下,穿着时太热、脱掉又冷,穿脱间更是一大麻烦。
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商业探险队竟将其定为攀登慕士塔格的标配装备。
图源网络
这恰恰违背了登山穿衣最核心的目标:
它固然解决了不挨冻的问题,却让不过热、少出汗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想象下登山队员在三号营地以下的大太阳下走路,穿连体衣热的满头大汗,脱又脱不下,如同被裹在蒸笼里。
这是极为危险的状态。
因此,不仅仅在慕士塔格,我自己带队攀登珠峰时,我也坚决反对队员带连体羽绒服。
我会建议他们准备分体羽绒服,与连体羽绒服比起来保暖性能差异并不大,但是可调整的范围就很大了。
同时也能减少带上山的装备,实现轻量化的目标。
2016年慕士塔格大本营
在前期7000米适应阶段,我会建议大家用我的N层薄层穿衣理论来搭配衣服以应对不同的温度。
最厚的分体羽绒服上衣可以用在大本营及各营地休息时的保暖,在登顶周期,6500米以上才开始使用分体登顶羽绒服。
我2007年北坡登顶珠峰,就是用的ozark的分体羽绒服
:
2007年北坡登顶途中
到了2017年南坡登顶珠峰时,我下身穿分体羽绒裤,上衣是两件稍薄的羽绒服叠穿,保暖没有任何问题
。
2017年南坡登顶
下撤的时候在洛子壁上我就可以脱掉外面那件稍厚的羽绒服,穿一件排骨薄羽绒下撤,非常凉爽。
风衣
登山界另一个争论点便是
风衣。
许多人相信它能防风防水透气,是高海拔必备防护装备。但在极高海拔或极地环境,这套逻辑却不堪一击。
在高海拔和极地,
降水多以雪的形式出现,
棉服、羽绒服就能达到防水的目标。
同样的,在高海拔和极地,棉服和羽绒服因为
填充了很厚的羽绒、棉,
防风性能事实上不比风衣差;
在高海拔和极地,环境温度很低,风衣的面料温度可以是-20度。
一件风衣最关键的透气的功能,在极冷的环境下,也不可能实现。
当体表的汗液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接触到-20度以下的风衣面料时,会迅速凝结成水,并在风衣内部结一层冰壳,完全没有机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排出风衣外。
所以,在极寒环境中,风衣没有任何优势。
尤其在极地探险中,有经验的队员都会抛弃类似Gore-Tex的膜结构冲锋衣。
它更适合5000米以下环境温度高的山峰攀登,或者确定会下雨的环境下。
写在最后
户外登山,常常面对外界的刻板误解。
登山就是莽夫纯拼体力的游戏?
装备买最贵的就是最安全?
只有穿上最顶尖的冲锋衣才有资格行走荒野?
这些理解都是对户外运动的简化和偏离。
我们面对的环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方程式,山岳瞬息万变的气流、体感与需求,要求我们不断调整与学习。
登山运动实质是一门综合科学,需要清醒头脑与灵活身手的完美结合
。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痛心!26岁男子疑因“高反”死亡!遇到高反该怎么办?
人体如何适应 8000 米以上海拔:探秘极限登山背后的身体密码
“有腿就能上”的爆火雪山,出事被封?
近期户外事故频发,这些风险“盲区”你必须知道
我用30年登山经验,总结出这篇“高原出行指南”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