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名叫管静,中国人。我见过她一次,很有活力的一位女士。
听到这个消息,无比悲痛。又有一点愤怒。
为什么是又。
因为这次又是那个名叫“想象尼泊尔”的向导团队的事故,而且又是中国客户。
我和这个团队有过三次交集。
第一次是去年11月。
当时我带队攀登查亚峰,到达大本营前夕,得到消息说“想象尼泊尔”的队伍在查亚峰摔死一个中国珠海的队员。
他们的家属通过朋友找到我,想要了解情况。
第一句就让我异常愤怒:他们联系不上“想象尼泊尔”的向导,不知道山上发生了什么。
我们去到查亚后,详细了解了事故的情况,对这个队伍的专业能力就愈发质疑。
出事队员登顶下撤时虽然有向导陪同,但从陡峭的山脊下降时,并没有要求队员使用下降器,也没有向导帮忙和监控。
再加上当时查亚山上的绳索特别乱,有的断了,有的破损严重,有的中间有绳结,选错就会给下撤带来极大的风险。
这么危险的地方,也没有向导帮助。
各种综合原因,也许是下降操作失误,也许是绳索出现问题,这名中国队员最终摔下最陡峭的那段岩壁。
听本地地接方告诉我,红圈是当时尸体所在的位置。
要知道,查亚是一座非常陡峭的山峰,需要队员熟练的绳索操作技术。
我带队攀登过八次,负责任的讲,即便登过珠峰,若缺乏足够攀登经验和操作技术的队员在这里,一丝疏漏就足以致命。
因此查亚出发前,我们在怀柔基地专门训练了两天。
怀柔基地装备使用课程
不仅教学装备使用,做很多的攀登预演。
到了现场更要实地反复练习。
这依然不够,因为查亚峰的风险太多了。
操作失误,动作变形导致摆荡,选错路绳,团队行进不控制导致踩下石头砸到下面的队友等等...全是风险。
因此,在攀登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绳的起点,我都要求有向导监控队员换上升器或下降器。
在有落石风险的地段,集中起来一起通过,防止上方队友踩下落石。
我听说,那次是“想象尼泊尔”第一次组织查亚峰活动。
队员前期并没有特别的训练,在山上也许是为了节约成本,向导并不够,也没做到每段路绳监控,严格的管理各种风险,才导致这样的灾难发生。
事后,家属只能通过我来了解山上的情况,这着实让我很愤怒。
这件事过去一个月后,我带队攀登南极最高峰文森峰。
在文森峰再次遇到了“想象尼泊尔”的队伍。
队伍里有三个中国队员,其中杭州老章我也认识,他过来和我们打惯蛋,了解到这也是想象尼泊尔第一次组织南极的攀登活动。
我们同一天到达C2营地,由于天气不好,风大,我们在C2等了好几天。
文森峰二号营地
某一天下午,我们突然发现想象尼泊尔的队伍要出发登顶,觉得非常意外。
了解后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因为食物带的不够又不想下大本营取补给,于是铤而走险选择了很不好的时机去冲顶。
这算什么理由!
南极虽然是极昼,但那天风很大,而且二号营地以上下午(智利时间)开始,大量路段都在阴影里。
零下30多度的温度,阴影再加上大风,冻伤风险很高。
我们几个有经验队伍的向导站在帐篷外面面相觑,ALE的向导直向我摇头和苦笑。
我们也只能祈祷他们能平安回来,万幸最后没有出问题。
第三次听到这个队伍的消息,就是这次了。
不到一年时间里,这么多的事故...让我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很是怀疑。虽然他们都是夏尔巴,登顶过很多高山。
虽然K2是一座风险偏高的山峰,今年天气和路线情况也不好。绝大多数队伍都撤离了,只有包括想象尼泊尔的少数几支队伍还在坚持。
昨天听说艾里库提、管静他们登顶了,很是为他们高兴,还拍了祝贺视频。
谁曾想24小时不到,庆贺竟变哀悼。
图源网络
出一次事故也许是偶然,但是老是出事,我真的很想问问。
他们风险管理怎么做的,怎么执行的?
攀登决策的依据是什么,是不是过于激进?
是不是为了节约成本导致风险级别提升?
当然,我的这些问题,答案不得而知。
因为“想象尼泊尔”擅长隐身,几次事故之后,他们惯用沉默来应对。
他们是尼泊尔的向导团队,我说的再多,也无法影响他们靠着能说中文,靠信息差,用低价吸引客户。
但我还是想说,登山是本质上存在风险的运动,但是人的因素往往会让登山变得更为危险。
珠峰、K2、文森峰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冰冷的坐标。但行走其间的人,却是无法复制的唯一,更无法重来。
今天写下这篇文字,心中无比沉重,也为遇难的同胞默哀。这不仅仅是一篇悼念的文章,我也想呼吁每一位攀登者:
珍视生命,做足功课:攀登前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一切的走向。
警惕信息不对称下的“低价陷阱”:选择攀登伙伴,尤其是你的向导服务团队,关乎生死存亡。
请务必选择专业、透明、具备极高信誉、有丰富实操记录(尤其是在目标山峰)且将风险控制做到极致的机构或资深领队。
了解他们的安全规程:询问他们的经验细节,验证他们的风险处理预案和事后担当能力。
希望大家多多转发这篇文字。
每一次转发都可能提醒一位登山爱好者:珍视生命,选择可靠伙伴同行。
山在那里,生命在这里。
选择值得托付的伙伴,其实是选择一条能回家的路。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