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10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打碎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的夏夜。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泥沙、石块,从干涸的河道上游奔涌而下,将正在此处露营的13名游客卷入其中。截至18日上午10点半,此次山洪已致10人遇难、2人失联,仅一名19岁女性获救,救援仍在紧张进行中。
央视报道该起事故的救援情况
近期,从河北“北京山谷”露营被淹导致多人遇难,到大理苍山8岁男童失联后不幸离世,再到此次内蒙古东乌盖沟的山洪惨剧,一次次血的教训如警钟长鸣,却依然有人盲目涌入山野,忽视最基本的户外安全常识。
还原事故现场,拆解重重隐患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河流沟谷,这样的地形在内蒙古并不少见。平时,河道大多处于干涸状态,露出黄色的石砂滩,周围长有植物,还有仅仅没过脚面的小溪流,看起来是很不错的露营地点。
然而,这种地形隐藏着巨大危险。
东乌盖沟航拍画面
从地形地貌来看,东乌盖沟的沟谷呈“V”字形,上游坡度较陡,下游相对平缓。这种形状的沟谷在遇到强降雨时,水流会迅速汇集,形成强大的冲击力。而且,沟谷两侧的山体主要由松散的砂石构成,在雨水浸泡下,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进一步加剧洪水的破坏力。
参与救援的内蒙古蓝天救援协会会长李海峰介绍,事发地属于阴山山脉,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汛期降雨集中,上游降雨可能瞬间汇聚成洪流,下游溪流可能在10分钟内暴涨数米。而露营地在沟底,露营者视野受限,难以判断来洪。
据了解,东乌盖沟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山洪,只是最近几年干旱少雨,很多人忘记了它的危险性。“每年夏天,只要下暴雨,这里肯定会涨水。”一位附近的牧民说。
本次事故调查发现,气象部门在8月16日下午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提示乌拉特后旗可能出现短时强降雨,并伴有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局部地区可能引发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
但是,东乌盖沟地处偏远,手机信号不稳定,很多时候甚至没有信号,游客无法及时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加之,即使游客收到预警,仍有部分人因为缺乏对山洪灾害的认识,没有对其后果产生足够重视。
事故目击者回忆,当天下午17点左右,天阴了,很多人收拾东西离开,但没见大帐篷里的人——遇险的13位露营者有离开的动作。当地警方表示,事发前,牧民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曾劝离事发地附近的几家露营者离开,但仍有露营者不听劝、没有离开。
户外安全认知的集体缺失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很容易被那些精心修饰过的户外照片和视频所吸引。但这些被“滤镜” 美化的画面,往往隐去了潜藏的风险,让观者对环境产生严重误判。
不少露营者仅凭几张美图就贸然规划行程,让将“野外露营” 简单等同于 “城市公园搭帐篷”,天真地以为只要风景优美、地势平坦就能安营扎寨,对目的地的气候特征、地形结构、水文规律一无所知,甚至在气象部门已发布山洪、暴雨等预警信息的情况下,仍抱着“侥幸心理” ,执意出行或拒绝下撤。
在社交平台的热帖中,甚至有台风天在山中露营的图文
此次内蒙古发生的山洪事故,遇难者选择在干涸河道扎营,是踏入了山洪高发的典型危险区域。这类看似安全的“平坦地带”,实则是自然界早已设下的致命陷阱。本次惨剧,反映出公众普遍缺乏基本的户外安全常识。大多数人既不会识别“V 型沟谷易汇水”、“松散山体藏滑坡” 等危险地形特征,也不懂如何通过云层变化预判短时暴雨,甚至不具备基础的应急救援技能。
中国探险协会针对户外安全开展的专项调查数据更直观地揭示了这一现状:超过 60% 的受访者承认,在户外探险前从未系统学习过安全知识;近 50% 的人曾在没有专业领队、向导带领的情况下,擅自闯入未开发区域;还有 30% 的人表示,根本不会使用 GPS 导航、指南针等关键装备。
这种淡薄的安全意识,如同悬在户外爱好者头顶的利剑。当人们习惯性高估自身能力、低估大自然威力时,每一次疏忽,都可能成为命运的转折点。
山洪来临前,这些征兆你必须知道
山洪往往在暴雨过后的短时间内骤然暴发,因其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留给人反应和逃生的时间极其有限。然而,山洪并非毫无征兆,学会识别这些征兆,就能在生死关头为自己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看” 水异常:河流的 “变化密码”
水是山洪最直接的载体。河流、溪涧的异常,变化往往是山洪将至的首个信号。
1. 水体浑浊:如若发现,原本清澈的河水突然变得浑浊,如同被注入大量泥沙,颜色由浅变深、由清转黄,很可能是上游区域发生强降雨,雨水冲刷地表、泥土汇入河道所致。
2022年彭州山洪视频,上流洪水颜色明显发暗,与下流浅蓝色水体形成鲜明对比
3. 水位骤涨或断流:水位骤涨,是洪水直接逼近的表现。而断流,则可能是上游山体滑坡阻断河道、形成“堰塞湖” 后突然溃决的前兆,其后续的洪水威力往往更为惊人。
2. 沉闷的震动感:这种震动,可能伴随或先于水声出现,如同远处有重型机械在作业,脚下的地面会传来轻微的颤动感。这是因为洪水在高速流动时,会对山谷两侧的山体和地面产生强烈的冲击和震动;震动通过地壳,传递到人的感官。
山洪来势汹汹,破坏力极强 图源:网络
“察” 地异常:自然界的 “反常预警”
除了水体和声音的变化,地表环境和动植物的异常反应,也是山洪来临前的重要预警信号。
1. 天色昏暗:若发现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即使在白天也如同傍晚,这可能是因为上游形成的洪水携带了大量泥沙和杂物,遮挡了光线,或者是伴随洪水而来的强风卷起了沙尘所致。这种光线的异常变化,往往预示着洪水已近在咫尺。
2. 动植物异常行为:青蛙、蛇等两栖爬行动物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当它们大规模、反常地向高处迁徙时,很可能是感知到了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或土壤湿度的急剧增加,预示着山洪或泥石流即将发生。此外,鸟类突然成群飞离栖息地,牲畜表现出焦躁不安、不愿靠近河道等行为,也可能是对危险的本能反应。
如何科学应对山洪?生死攸关的几条铁律
山洪的突发性和破坏力,往往让户外探险时身处险境的人措手不及。但只要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就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争取生机。以下几条铁律,堪称户外探险时遭遇山洪的“保命指南”。
营地选择:远离 “天然陷阱”,守住安全底线
许多人被干涸河道的平坦地形和“靠近水源” 的便利吸引,却不知这类区域堪称 “天然陷阱”。
干涸的河床往往是山洪冲击之地
理想的露营地应选在比周边地形高出至少 3 米以上的平缓地带,同时满足 “背风、近村、远险” 3个条件。“背风”,可减少强风对帐篷的破坏;“近村”,意味着紧急情况下能快速获得救援支持;“远险” 则要求远离孤树(易遭雷击)、悬崖(可能发生滑坡)、陡坡(洪水易汇集),以及河道两侧 50 米范围内的区域。
出行预警:把好 “天气关”,敬畏自然信号
山洪的发生,几乎都与强降雨相关。出行前,务必通过国家应急管理部、气象局官网或权威天气 APP,查询目的地及周边 100 公里范围内的气象预警和地质灾害预报。
预警信号的等级不容忽视。蓝色、黄色预警,意味着 “注意防范”,此时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规划逃生路线。橙色预警表示 “灾害可能性大”,应立即暂停户外活动,撤离至安全区域。红色预警则代表 “灾害即将发生”,必须无条件放弃行程,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致命。
4 级预警信号 图源:网络
需强调的是,山区天气变化极快,局部小气候难以精准预测。即使出发时无预警,途中也需通过“观云识天” 辅助判断:若发现天空出现 “乳状云”(底部呈下垂的囊状,通常预示强对流天气)、“雨幡”(云层下垂的雨带,表明高空降雨已形成),或感受到空气突然变得闷热潮湿、风向忽变,都可能是暴雨将至的信号,此时应立即停止前进,寻找安全避险点。
逃生方向:横向突围,拒绝 “顺流而下”
山洪的流速可达每秒 5 米以上。顺流逃跑,根本不可能摆脱洪水,反而会被不断上涨的水位和裹挟的杂物围困。
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横向突围”——立即向河道两侧的山坡高处奔跑,且越高越好。奔跑时需注意避开陡坡和松散的山体(可能伴随滑坡),选择植被茂密、土壤结实的路线。
红色箭头为逃生路线,尽量向高处跑
若已被洪水围困,切勿盲目挣扎。应尽快找到漂浮物(如塑料桶、木板、帐篷杆等)保持浮力,同时向地势较高的位置移动(如岩石、大树)。
求救信号:善用工具,让救援 “看见” 你
许多人在危急时刻习惯大声呼喊,但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声音的传播成效有限,且容易快速消耗体力。擅用身边工具传递信号,才是科学的做法。
出发前应随身携带“求救三件套”:强光手电筒、高频救生哨、鲜艳衣物(如红色、黄色外套)。手电筒可通过 “三短三长三短” 的国际求救信号(SOS)闪烁,每轮信号间隔 1 分钟,在夜间能被数公里外的救援人员发现;救生哨的声音穿透力强,每分钟吹 3 次,每次吹 3 秒,停顿 1 分钟后重复,比呼喊更省力且持续时间更长;鲜艳衣物则可在白天挥舞,或铺在显眼的地面上,成为空中救援的 “标记”。
车辆遇险:果断弃车,并尽量远离车辆
若汽车在洪水中熄火,应立即采取“破窗逃生” 行动。切勿尝试重新启动发动机,会导致电路短路;也不要试图打开车门,水压会让车门难以推开。
东乌盖沟山洪事故中被冲毁的车辆 图源:网络
正确的做法是迅速解开安全带,用安全锤、灭火器或高跟鞋等硬物,猛击车窗边角——此处玻璃最易破碎。击碎后,立即爬出车外。若车窗无法打破,可尝试从天窗逃生——许多车辆在断电后仍能手动打开天窗。逃出车辆后,同样需遵循“横向逃生” 原则,向两侧高处奔跑。
结语
随着人们对户外探险、户外露营需求日益增长,正规营地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很多人便将目光投向这些无人管理的免费野营地。部分地方政府对野营地的监管缺位,缺乏明确的管理规定和处罚措施,导致这些地方成为监管的空白地带。
这些非正规野营地,就像一个个隐藏在大自然中的“死亡地带”,随时可能吞噬那些贸然闯入的生命。
中国探险协会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营地的管理,建立、健全营地管理规范和标准。对现有的非正规野营地进行全面排查和评估;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要坚决予以关闭,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对于那些具备安全条件的,可以进行规范和改造,使其达到安全标准。
户外运动、户外探险本是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我们追求“诗和远方”,但绝不应以生命为代价。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盲目冒险、不擅自进入未开发的区域。在享受山野乐趣的同时,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
愿逝者安息,更愿悲剧不再重演。
鸣谢:中国探险协会会员王海晨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