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夺命20年:中国死亡率最高的非法徒步线路
最新动态
夺命20年:中国死亡率最高的非法徒步线路
2025-08-203


你一定也听说过鳌太线。


一条位于秦岭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纵贯秦岭鳌山与太白山之间的 “顶流路线”,号称是“行走在中华龙脊”上的探险,被众多户外爱好者视为终极挑战。


自山脚登上鳌山顶峰标志塔,然后一路东行至太白山拔仙台,秦岭奇绝风景都蕴藏在这条线路之中:森林,竹林,松林,草甸,石海,小溪,瀑布,湖泊,大雪,珍稀鸟兽、奇珍草木……



但实际上,你听到更多的,是这样的鳌太线:失联、失踪、救援、死亡,以及巨大的社会争议。


2018年10月,官方宣布禁止鳌太穿越,但依然未能完全阻止有人非法穿越鳌太,新的悲剧反复上演。


一位鳌太线的幸存者获救之后,心有余悸地讲述自己在食物断绝之后的悲惨境遇:


如果有牛粪,我会毫不犹豫吃下去。但可惜的是,山上连牛粪都没有。


还有一些人更为不幸,连救援的机会都没有等到,就成为了鳌太线上的亡魂。根据媒体不完全统计,长眠此地已超50条生命。



鳌太线究竟是什么?作为一条徒步线路它是如何出现的?为何总会引发巨大讨论?一次次危险究竟如何发生,该如何止住?它仅仅只是一条徒步路线吗?





01

凝固的海浪



山是地质活动中极其缓慢的浪。


这句话用来形容秦岭的形成再合适不过。


跨越亿万年的漫长时间,历经复杂的空间演化,秦岭从海洋底部升起,之后在造山抬升过程中,经历地球内部力量的推动和风力、降水、冰川的雕刻塑造,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巨大山脉。




而它的核心区域,像一条苍龙横亘于陕西南部,东连豫鄂,西接甘陇,南望巴蜀,北瞰关中,蜿蜒于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6市39个县。


骊山漫画云和闪电同框(堆栈合成)    图源:摄影师@YGNH


从洋底到中央造山带,从海相沉积、岩浆活动到山地剥蚀、侵蚀、溶蚀,成就了秦岭无数自然、地质奇观。



翠华山水库    图源:摄影师@杨凯


它是自然界对人类最慷慨的馈赠,也是华夏历史最初的命脉所系。


南麓延绵缓展,携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和徽成盆地,将漫山清流收进汉江,交给了长江,滋养了灿烂的楚汉文化。北侧山体雄伟,在雨雪风霜的雕琢之下,形成了包括太白山、终南山和华山在内的诸多名山。从山间发育的水系自七十二峪冲出被渭河一网收尽,汇入黄河,孕育出璀璨的中华文明。


秦岭雷电磁暴景观    图源:摄影师@夏至


人们因此将秦岭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认为它是中华龙脉,是中国人的生命之山、力量之源。


而在秦岭群峰之中,位于陕西眉县、太白和周至三县交汇处的太白山区,高峻险阻、山林茂密,用最醒目的方式昭示着自己的非凡之处。


太白奇景    图源:摄影师@小梁


3000米以上高峰有54座,周遭千奇百怪、奇妙绝伦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在时间的加持下雕刻出在中国独一无二的风光:石河、石海、角峰、槽谷等等,以及在群峰环绕中连珠状分布的冰川湖泊。


主峰拔仙台位于太白县境内东部,海拔3771.2米,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一年之中被积雪覆盖的时间长达8个月。从拔仙台俯瞰,南侧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三清池、佛爷池,“五池连珠”,西北方向大爷海碧波映月。


▲大爷海    图源:摄影师@Jonas


在它的西侧,则是秦岭第二峰鳌山,也是秦岭山脉中最为原始的区域。主峰海拔3476米,中隔跑马梁与拔仙台东西遥遥相望,神鳌传说与险峻山脊交织,共同构筑了雄伟壮观的鳌太大梁。


山下四季分明,山上冷暖交替。


由山脚至山顶,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五大气候带垂直分布,塑造了太白山“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每年春秋两季,来自南方的湿暖气流和北方的干冷空气,在太白山一带汇聚、交锋,共同塑造太白山春秋两季蔚为壮观的云海奇观。


飞机上俯瞰秦岭    图源:摄影师@蚂蚁没有胃


李白在此获得了人生中最接近成仙的一次体验:“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而因为其山体高大,垂直落差大,深入腹地困难,太白山区较好保存了功能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


2000多种植物,以及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们,在此找到适宜各自生长的栖息地。



作为中国南北方地理、气候和动植物的天然分界线,秦岭以其险峻的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探险家和自然爱好者。


光头山夏日景观    图源:视觉中国


1956年4月,中国第一支国家登山队32名队员,全体登上了3771.2米的拔仙台。从此拉开了中国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神秘的太白山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1991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成立,1992年对外开放。而被驴友们称作是“龙脊行走”“鳌太线”,则在十年后才慢慢出现,它从陕西当地一家媒体的选题会中诞生,又在中国的户外热潮中逐渐成名。


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条秦岭最原始的荒野走廊,在未来会掀起何等巨大的风暴。





02

一条野生穿越路线的诞生



如果徒步穿越路线也有出生日期,那么鳌太线就是标准的“00后”


2001年,受云南“香格里拉秘境”爆火全国的启发,远在几千公里以外的《三秦都市报》编辑部决定做一期关于秦岭户外探险的报道,给读者展示一种神秘未知的原始风情。


当时还在陕西省东方登山队的陈铮给出的建议是去太白山,并给出了一条线路:从西边23KM出发上鳌山(当时叫西太白),一路自西向东穿越龙脊,经东段“惑人坪”下山,全程7~8天。而且距离西安不远。


顶棚梁眺望鳌太大梁    图源:视觉中国


报社当即拍板,费用全包,发消息,组队摇人。


一切看起来都没有问题,除了一个问题:这条线路陈铮此前也没走过。


9月30日,一支52人的队伍由陈铮领队从西安出发,最后历时12天完成这次“西太白终级探险”。《三秦都市报》和陕西电视台,都做了相关报道。


这些颇具浪漫主义气质的报道,构成了人们对于鳌太线的最早印象。



西当太白有鸟道    图源:摄影师@疯狂的河童


一年后,中国第一本户外探险杂志在北京成立。编辑向陈铮请教太白山登山路线,从西至东这条线路,也被写在其中,但旁边多了一条备注——“不建议穿越”。


报纸、杂志之外的互联网时代,热爱户外的人们对鳌太线的好奇,促使他们向秦岭更深处走去。


南五台悬月    图源:摄影师@这种艺术真的很难领悟


2004年7月,四个陕西年轻人通过本地户外论坛相约到太白山探险,只是想知道,从鳌山到太白,到底能走通吗?


最终,耗时6天,跋涉百公里,四个人走完鳌太线。当四个人从山上下来的那一刻,他们决定,只讲体验,不对外公布线路轨迹,这条路太危险了。


《大美无言——从鳌山到太白》,这篇中国互联网上第一篇鳌太线游记,就此点燃了鳌太线从鲜为人知到走向“顶级徒步路线”的引信。


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才9400万,20年时间,网民数量暴增到11亿,鳌太线就这样,从秦岭深处被带向互联网,被更多人所知。


秦岭深处,神秘未知,离西安近


让《三秦都市报》决定报道鳌太线的理由,成了日后鳌太线变得火热的主要原因。互联网的兴起,又让这条线路被更多人知道。各个户外网站上,鳌太穿越的帖文越来越多,人们一边探索未知,一边互相竞赛,“走完鳌太才算是强驴”的说法风靡一时。


2011年1月,陕西女驴友踏雪独自一人历时22天,成为冬季穿越鳌太第一人。根据媒体报道,踏雪穿越鳌太的原因是之前从来没人在冬季穿越鳌太。


伴随着关注、争议,鳌太线就这样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鳌太穿越“只分享感受,不分享轨迹”的约定已成为过去式。2012年,驴友“穿山甲”在户外网站发布详细的鳌太线穿越攻略。



户外探险运动的热潮、领队们信誓旦旦的保证、互联网上被解锁的鳌太线攻略……2013年,有主办方组织第一届“鳌山太白山徒步大会”。自此,鳌太穿越一跃成为顶流徒步路线,那种行走在“中华龙脊”所带来的特殊冲击,难以形容。



雪后鳌太线全景    图源:视觉中国


当地人的农家小院里,接待了越来越多来挑战鳌太线的普通人。


一开始,人们还会请本地人做向导,或者请专业领队。但很快,专业人士们被手机中的轨迹图取代。人们热情高涨地冲入荒野,去探索感受从未有过的神秘未知。


而从始至终,人们所忽视或者过滤掉的信息是:鳌太线是一条野路,全程几乎都要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脊上行走,穿越者需连续翻越17座山峰,自西向东有80%是无人区。没有补给,极其危险!





03

哭泣的鳌太线


16年后,在一则报道中,《三秦都市报》与陈铮、鳌太线再次同框。


2017年,中国登山协会和陕西省登山协会共同组织7名专家考察鳌太线,试图制定一条安全穿越路线,他们一路看到的是:“随处可见烟头、饮料瓶等垃圾”


秦岭秋色,尽收眼底    图源:视觉中国


部分驴友曾自发组织上山捡垃圾,但捡拾速度明显跟不上扔垃圾的速度。


穿越者的种种行为,对高海拔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2800营地,入眼都是随手丢弃的便携式煤气罐、塑料饮料瓶、各种塑料食品包装袋。部分穿越者甚至私自采挖兰花等野生珍稀植物,砍伐林木取暖。保护区内羚牛活动数量因人类干扰锐减,而大熊猫迁徙路径亦被频繁阻断。


俯瞰秦岭    图源:摄影师@一定都怪宇宙


2018年8月,太白山保护区曾花十天清理垃圾,总计发现金属罐体4097个,可燃物垃圾552公斤。


在环境污染之外,鳌太线几乎年年被卷入争议,这里成了“死亡率最高的徒步线路”。



2001年,陈铮带着队伍首次穿越鳌太线,就遇到了巨大危险,幸好最后有惊无险地走出了大山。当时与陈铮一同穿越鳌太的侯生福(第一位登顶珠峰的汉族人)后来感叹,比登珠峰还难。


高反、失温、幻听、大雾、暴雨、山洪、不专业、没有信号、没有补给站、风雪交叠、突发疾病、致命的地形、散装的队伍、盲目穿越……将一条条生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鳌太线极端天气


从2012年至2017年,“鳌太线”累计走失、失踪、死亡驴友多达46人。2017年五一假期,“30余名驴友在鳌太线失踪”的消息震惊全国。而在当年端午节,山下反而涌来更多跃跃欲试的人……没人认为自己会是鳌太线上遭殃的那一个,直到他们其中一些人被路途上的凶险所吞噬。


那份“鳌太穿越安全手册”尚未推出,2018年10月,陕西眉县和太白县联合发布公告,全面禁止“鳌太穿越”活动。





04

生死穿越,猫鼠游戏


只是,一纸公告和检查点并不能拦住蠢蠢欲动的驴友。整个鳌太线,几十个可以上山的入口,鳌太线上一次次的山难,除了引起一次次的讨论之外,并未能敲响警钟。至今仍有人在网上发布组织招募鳌太穿越的消息,在这条消息的留言区,无人谈论鳌太线的危险,只有跃跃欲试。


你如何看待脑子一热就贸然穿越鳌太的普通人?如何评价仅仅带着6个苹果、饼干、泡面及一些小零食就准备穿越的人?又如何看待那些鳌太线上的死者在网上被调侃为“人民碎片”?


新闻图    图源:网易新闻


期待、欣喜、恐惧、后悔、痛哭、绝望,鳌太线上凝结着太多的情绪,最后又被冰冷的风雪掩埋。而一刀切的“全面禁止穿越”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驴友登山线路变得更加隐蔽,给搜救带来极大困难。


陈铮曾数次试图推动鳌太线的专业化,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一边是与别的穿越路线相比,因地处秦岭核心保护区,受环境保护要求,鳌太线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始终是无补给、无安全保障、无避险所最为原始的野路状态;另一边是禁令之下拦不住的徒步者与不断重演的悲剧以及争议。


热爱荒野的人总想走向荒野,踏入无人天地间


大爷海边望银河    图源:摄影师@Avada Kedavra


穿越鳌太线的人,经常会使用“圆梦”“证明自己”的字样。但人类与鳌太线的故事与事故,证明了什么呢?


证明人类确实有制造垃圾破坏自然环境的能力?证明人类在自然面前渺小、毫无还手之力吗?又或者是证明了人类从教训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吗?


鳌太线不语,只是不断重演一个个关于侥幸、不幸的故事。


(可上下滑动查看)

参考资料:

[1]女子22天独自穿越鳌太线路 翻越10多座高山 华商报 2011-02-21

[2]穿越“鳌太线”热潮下的绝命之旅 新京报 2017-05-17

[3]命悬秦岭鳌太线:无法阻止的穿越和死亡 三联生活周刊 2017-05-29

[4]陕西:非法“鳌太穿越”屡禁不止,驴友被劝返上百人次 西部网 2018-10-10

[5]“鳌太穿越”全面禁止!非法穿越将受严惩 陕西省林业局 2018-10-19

[6]张国伟,郭安林,董云鹏,等.关于秦岭造山带[J].地质力学学报,2019

[7]太白山国家级保护区内被建临时板房招揽游客,垃圾就地焚烧 华商报 2020-09-19

[8]禁区“鳌太线”:最低温可达零下40度,检查点也拦不住探险者 新京报 2020-09-27

[9]鳌太生死结 奇记 2021-12-03

[10]鳌太梦魇:一名穿越者的生死十日   户外探险OUTDOOR   2021-12-21

[11]95后诗人徒步穿越秦岭“鳌太线”时遇难 齐鲁晚报 2022-02-24

[12]鳌太线发现尸体博主认罚认错,相关视频已下架 澎湃新闻 2024-12-05

[13]生死鳌太线 人物 2025-03-28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