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来自职业运动员的第一场越野赛准备建议
最新动态
来自职业运动员的第一场越野赛准备建议
2025-08-222

越野跑能带你逃离城市喧嚣,在山林间感受风的速度与自然的趣味。但对新手来说,第一次站在起点前,总会被 “该怎么准备?”、“会不会受伤?” 等问题困扰。



作为职业越野跑运动员,唐景燕(@小双)结合自己的比赛和训练和身边新手常见的困惑,整理了这份超详细指南,从认知到实践,帮你平稳开启越野跑之路。




  什么是越野跑?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 “越野跑”,会直观认为是 “在山上跑步”,它与路跑的核心区别本质在于地形 —— 越野跑的赛道多为不规则的路面,包括土路、碎石、陡坡、溪流等,需要跑者根据路况随时调整节奏,可以奔跑,也可以徒步,灵活性极高。


越野跑与徒步有类似,也有不同,越野跑更强调 “轻装快速”,徒步可能需要携带大量装备慢慢行走,越野跑者则会尽量轻量化,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奔跑,累了才走,目的是始终保持高效移动。这种 “跑走结合” 的特性,让越野跑的门槛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只要循序渐进,谁都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平路或缓坡时,你可以用接近路跑的速度前进;遇到陡峭上坡,切换成徒步模式节省体力;下坡时小步幅快速落地,既能保持速度又能保护膝盖。每一步都可能遇到新的风景和挑战,这才是趣味所在。





  选对首场比赛,量力而行  



第一次参加越野跑比赛,选对目标至关重要。一定要从短距离入手,最好考虑15-20公里组别,避免一上来就挑战30公里以上的距离 —— 越野跑的实际强度其实是高于马拉松的,30公里的累计爬升可能达到1000米,对新手来说非常容易造成体能的透支。


评估自身能力时,可以参考日常运动基础:


如果平时能连续完成10公里路跑,且身体无不适,那么 20 公里越野赛是比较合适的目标。

如果运动经验较少,10-15公里的体验组会更友好,重点在于感受赛道,体验越野跑的趣味,而非追求成绩。

一定要记住,首场比赛的核心是 “感受乐趣”,而非追求成绩。我们见过很多人把首场比赛当成 “人生大事”,带着 “必须完赛” 的执念强行坚持,结果要么受伤,要么赛后对越野跑产生抵触心理,入坑就退坑。




  赛前训练要循序渐进  



确定赛事后,建议预留至少2个月的备赛周期,训练需兼顾基础体能与越野专项能力。


基础体能可以先从路跑过渡。新手可先从规律的路跑开始,每周3-4次,每次30-60分钟,保持在 “能边跑边说话” 的轻松强度。随着体能情况的提升,逐渐增加单次距离,目标是赛前能轻松完成比赛事距离短5-10公里的路跑(例如备战20公里,需能连续跑10-15公里)。


训练节奏可以参考:

第1-2周:适应期,每次30分钟,配速以 “不喘” 为标准;

第3-4周:提升期,每次40-50分钟,尝试加入1-2次间歇跑(如跑1分钟快走30秒),不加入也没问题;

第5-8周:强化期,每次60分钟,每周1次长距离(比前一次增加1-2公里)。

专项训练的目标是适应山地地形。越野跑的难点在于 “不规则地形”,得有针对性训练。


爬坡训练:找附近的斜坡或楼梯,进行45 秒-3分钟的冲坡练习,每组间隔1-2分钟,每周2-3组。增强心肺功能和腿部力量,避免比赛时 “望坡兴叹”,跑过就知道这多有效。

下坡训练:下坡对膝盖冲击较大,需练习小步幅快速落地,同时通过单腿平衡、深蹲等动作增强腿部稳定性。可先在平缓土路练习,再逐步挑战陡坡。

户外适应:若有条件,每周至少1次进山训练,熟悉碎石、泥土等路面的脚感,培养 “肌肉记忆”。若无山地,可在公园的非铺装路面模拟练习。这点是我们强烈建议的,感受真实的山非常重要,同时也能增加训练时的乐趣。

另外,我们还要跟大家聊聊,一些需要避坑的地方。



不要忽视力量训练:核心、腿部力量不足是新手受伤的主要原因,每周可安排2次简单的力量训练(如平板支撑、箭步蹲各3组,每组30秒)。

避免过度训练:感到疲劳或疼痛时及时休息,新手常见的 “越练越累”,往往是因为恢复不足。过度训练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在这里我们不去赘述。



  装备准备要以实用为主  



越野跑装备讲究 “必要且合适”,无需追求高端品牌,也不需要过度追求装备的多样,核心是满足功能需求。必买装备有:


越野跑鞋:最重要的装备,需具备防滑(Vibram 大底等)、包裹性强的特点。新手建议选择缓震中等、鞋底纹路较深的款式,能适配多数地形。务必试穿 —— 每个人脚型不同,别人推荐的 “神鞋” 可能不适合你。试穿时可快走、慢跑几步,感受脚趾是否顶鞋、脚跟是否打滑。

速干衣裤:避免棉质衣物(出汗后沉重且难干),选择轻便、透气的运动面料,长短款根据赛道温度选择即可。夏季推荐短袖 + 压缩裤(减少摩擦),春秋可加一件轻便外套。另外,羊毛是最近非常流行的面料。

越野背包:容量10升内,不宜过大,需能装下水壶、能量补给和强制装备。试穿时注意贴合度,避免跑动时晃动摩擦皮肤。建议选择前侧有水壶仓的款式,方便随时补水。

水具:根据赛事距离准备1-2个水壶,总容量建议500-1000毫升。若赛道补给点少,可搭配水袋(放在背包内,通过吸管补水)。

强制装备:赛事手册中会明确 “必带物品”,通常包括冲锋衣(防风防雨)、保温毯、手机(存好救援电话)、少量现金等。这些装备平时可能用不上,但关键时刻能救命,务必按要求携带。

另外,可选增加舒适性的装备:


帽子 / 墨镜:夏季防晒,冬季防风,墨镜能减少阳光对眼睛的刺激,尤其在雪地或强光路段,举个例子,崇礼168或者其他高海拔地区,强烈的光照对眼睛的刺激非常明显。

登山杖:长距离或多爬升的赛道可备,能节省腿部力量。新手建议选择可折叠的轻量化款式,赛前多练习使用,避免成为 “累赘”,另外,下坡和平路也有使用登山杖的方式。

肌效贴:若有旧伤或易疲劳部位,可提前贴好缓解肌肉压力,但不要依赖它 “预防受伤”—— 核心还是靠训练强化肌肉。


在装备这方面,也有避坑指南:


不要盲目跟风买 “精英同款”:职业运动员的装备往往针对极端环境设计,新手可能用不上。

试穿后再网购:鞋子、背包等贴身装备,建议先去实体店试穿,确定尺码和款式后再网购,避免退换麻烦。



  补给策略要慎重  



越野跑的补给比路跑更重要 —— 长时间在户外消耗大,若补给不当,容易出现疲劳、抽筋甚至中暑。


赛前饮食安排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案:


赛前 3 天:增加碳水摄入(如米饭、面条),减少高油高辣食物,让身体储存足够糖原。每天喝适量运动饮料(含电解质),避免赛前脱水。

赛前 1 天:清淡为主,可吃些易消化的蛋白质(如鸡蛋、豆腐),避免吃太多纤维(如芹菜、韭菜),减少比赛时肠胃负担。

比赛当天早上:提前2小时进食,选择高碳水、低渣食物(如白粥、馒头),给肠胃足够的消化时间。出发前1小时可喝少量运动饮料,避免空腹起跑。

赛中补给的方案参考:


水分:每15-20分钟喝1-2口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此时身体已脱水)。优先喝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若觉得太甜,可搭配少量白水。

能量:每20-30分钟吃一点东西,每次少量(如1包能量胶、半根香蕉)。新手可选择咸口补给(如榨菜、能量棒),避免长时间吃甜食反胃。

技巧:补给站不要停留太久,拿上需要的物品边走边吃,这能节省不少时间;若肠胃敏感,可提前在训练中尝试不同补给品,找到适合自己的搭配。

赛后恢复方面,我们建议冲线后不要立刻停下,慢走5-10分钟让身体降温。及时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如面包),帮助肌肉修复;若出汗多,需要补充电解质。




  赛中突发情况的应对  



越野跑难免遇到意外,提前了解基本的应对方法,起码不会慌张。

基础的身体不适包含:


中暑:症状为头晕、恶心、大量出汗。立即到阴凉处休息,解开衣物,用冷水擦拭脖子、腋下降温,喝含电解质的水。若30分钟未缓解,及时联系救援。这很危险,一定要谨慎对待。

失温:即使夏季,山林中也可能因风雨导致体温过低,表现为发抖、手脚麻木。立即穿上冲锋衣,裹紧保温毯,找避风处休息,喝热水(不要喝冷水)。这非常危险,一定要谨慎对待。

肌肉抽筋:多因电解质失衡或疲劳导致。停下拉伸抽筋部位,补充能量胶和运动饮料,缓走5-10分钟再继续。

另外,受伤情况也可能会发生:


崴脚:轻度扭伤可坐下休息,抬高患肢,用弹力绷带固定;若无法站立,立即联系救援,不要强行坚持。

擦伤:用清水冲洗伤口,用赛事提供的碘伏消毒,贴上创可贴或纱布,避免伤口接触泥土。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


女性生理期:若反应强烈,不必硬撑,可选择退赛;若症状较轻,放慢速度,随身携带卫生用品,必要时向补给站志愿者求助。

迷路:立即停下,不要乱走,查看手机导航(提前下载离线地图)或等待其他选手。若长时间无人,拨打赛事救援电话。

任何时候,安全都比完赛重要,一定要记住,不要上头。





  无论结果,都是收获  



冲过终点线后,其实无论成绩如何,都值得庆祝 —— 我们建议在赛后可简单记录这次经历:


哪些路段让你觉得困难?(如陡坡、碎石路)

装备有哪些不合适?(如鞋子磨脚、背包晃动)

补给是否到位?(如哪个时段觉得饿 / 渴)

这些记录能帮你更了解自己的短板,为下一次比赛做准备。


越野跑最迷人的地方,是它能让你在自然中重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 —— 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能爬上那么陡的坡,能在疲惫中坚持那么久。作为新手,咱们没有必要追求所谓 “专业” 的表现,不羡慕别人的速度。


希望这份指南能帮你迈出第一步,我们赛道上见。



本文系转发,来源于越野Talk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越野跑在中国的20年

马拉松热背后:高成本、低中签与无尽热爱

怎么啃下马拉松这根硬骨头?

你知道户外运动对都市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