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极限,中国人一样可以
一条长569米的扁带横跨两岸。黄河在扁带下方186米处咆哮,带着水汽的回旋风卷上来,将扁带吹得微微震颤。在央媒直播镜头下,施海林目光锁定对岸,赤脚踏上扁带,开始向对岸行走。
施海林接受《牛人》栏目专访
为了减小风阻,横跨黄河两岸的扁带比常规的2.5厘米更细,只有2厘米宽,远远望去,河面之上60层楼高处的扁带,细得像一道若有若无的划痕。
但对行走其上的施海林来说,吸满了雨水的扁带却又重又滑。
刚刚起步,他的脚就被安全绳缠住了。他说:“整个重心、节奏、心态都被打乱了”。
长年的训练、比赛已经让施海林对这种意外有了丰富的应对经验。
31分钟后,手举五星红旗的施海林终于踏上对岸,完成人类首次高空扁带跨越黄河的壮举。
施海林完成高空扁带横跨黄河的壮举 图源:施海林
这不是施海林首次尝试挑战极限和创造历史。
2017年,打破中国首个百米高空扁带纪录;2018年,刷新亚洲200米纪录;2019年,将亚洲纪录推向300米。
施海林在武功山完成百米高空扁带挑战 图源:施海林
他还两次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江西武功山,完成100米高空扁带最快挑战;
在行驶的双车之间,完成超1公里的扁带行走。
而黄河对于施海林,意义更加重大。他说:“这是我们的母亲河”。
之前,在黄河沿岸某地举行的一场扁带比赛上,有外国选手表达了想跨越黄河的愿望,这极大地激发了施海林的好胜心。他认为,“高空扁带跨越黄河”这样的特殊纪录,不该由外国人首创,“我们自己要努力去完成这件事”。
怀揣为国争光的信念,这个来自广东汕尾的90后,就这样开启他又一次与大自然较劲儿的行动。
跨越黄河,不仅仅是刷新亚洲最长高空扁带行走纪录这么简单。在迈向终点的那一刻,施海林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儿:向世界传达了不惧挑战、敢于超越的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不单只在运动上,也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种精神,去面对生活中的很多挑战和困难。”
无论是冒着风雨横越黄河,还是执意要将吉尼斯世界纪录留在故乡汕尾,施海林所追求的,从来不只是个人的极限挑战,更是一种深沉的身份认同与家国使命。
家国情怀的种子,早在他成长于广东海丰的岁月里便已悄然埋下。这片土地,曾走出彭湃这样的革命先驱——20世纪30年代,他变卖祖产、献身革命的壮举,早已融入地方血脉,成为一种精神谱系。施海林坦言,“这种敢为人先、为国奉献的传统,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另一重触动,则来自施海林自身经历的蜕变。最初,高空扁带这项新奇的极限运动,更多是青春期的热情所向,是他尝试不断挑战自我的浪漫寄托。但随着一次次取得突破、创造历史,“兴趣就这样变成了使命”。
施海林清晰地意识到,当他行走在扁带之上,当他试图在空中完成一个个高难度动作,他的行动,已经不仅是个人的成败,更是代表了“中国在这个领域里面最高的高度”。
在一次次空中行走中,个人的热爱就这样和家国的荣光紧密连接在一起。
唯有热爱,可抵御岁月漫长
施海林与扁带的缘分,始于大学时期的一次偶然。
那时,在广州体育学院就读的施海林,对各种体育运动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从常规的羽毛球、排球、跑步、健身,到新兴的极限运动,他都乐于尝试。然而,真正让他心动并决定投身其中的,却是那条看似简单却充满挑战的扁带。
一位被施海林形容为“比较疯狂”的教授,私下将这项新兴运动带到学生们面前。其时,扁带尚未被列入正式课程,教授却执意要将这颗“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
2.5厘米的扁带,如同一条神秘的纽带,将施海林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初次接触,施海林就被它的新鲜感和挑战性深深吸引。
尝试之后,他发现,这项运动不仅需要良好的平衡感和协调性,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每一次在扁带上的站立、行走、玩耍,都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成就感。
种子在生根、发芽。那时,施海林不会想到,这项起初被他用来展示个性的运动,逐渐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转眼来到大学毕业。当同龄人大多选择常规的职业道路时,施海林却作出了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全身心投入扁带运动。
“刚开始是不挣钱的,非常非常不挣钱。”施海林坦言。毕业后的生活堪称艰苦,他形容自己“像野人一样”,背着包四处寻找有河、有湖、有山的地方,架起扁带,打造他的训练场。
长期的野外训练生涯让施海林学会了与孤独共处 图源:施海林
然而,找到符合训练条件又符合管理规定的场地,要费很多心思。并且,在保护区等自然区域,为维持生态环境,更要避免粗暴从事扁带训练等人为活动。多年来,有两次野外训练的经历,让施海林印象深刻,且至今难以忘怀。
一次是在浙江仙居的天桥底下。那里有一条河,施海林和同伴在河两岸架起扁带,搭起帐篷,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训练。训练场附近只有一个破旧的小卖部,连快餐都吃不到。小卖部的经营者是两位老人,“加起来可能有190岁”。先要吃饱,首选只能是方便面。
另一次经历则更加孤独。施海林一个人背着80斤的登山包,独自爬到荒山野岭进行长时间练习。山上没有平地,他只能借用坟墓的小庭院扎帐篷。携带的食品吃完,施海林就下山去找吃的喝的,然后再回去继续训练。
这些经历虽然辛苦,施海林却乐在其中,享受着每一次进步带来的喜悦。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他的技术日益精进。
表面看,扁带似乎是一项低成本运动——只需要一根带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当走向专业化道路时,这项运动变得很“烧钱”。
施海林介绍,他现在的装备费用“可能有大几十万了”。而随着水平提升,还需要不断升级装备。最贵的是扁带本身。从国外进口的扁带,1米就要60块钱,而要打破1公里的纪录,需要2000多米长的扁带,加上收紧系统、牵引系统和保护系统,成本惊人。
对施海林来说,这笔不小的开支,在早期只能依靠微薄的比赛奖金支撑。后来,慢慢有了商业活动和广告收入,他才更加从容地投入到更专业的训练和比赛中。
经济压力是许多职业运动员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但施海林从未因此动摇过对扁带的热爱。而扁带之路布满荆棘,训练艰苦,伤痛更是常客。
施海林这样描述扁带运动中常见的滑坠情况:因为有保护绳,掉下去不会特别深,“就是1米多到2米,但对新手来说,爬上去却需要足够的综合力量”。
在尝试突破速度极限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在控制范围内的掉落。掉落的时候,出于本能,人会第一时间尝试伸手抓紧扁带。在这个过程中,手很容易因为蹭刮而受伤。长期的训练、比赛,给施海林的手心留下了许多“功勋章”。
训练过程中手臂受伤 图源:施海林
有一次,手部本来已经带伤的施海林在训练中滑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重新爬回到扁带上。
在扁带上行走多了,脚底会起泡;训练过程中,又难免和摇摆的带子发生碰撞,造成身体淤青……这些伤痛几乎在扁带训练中不可避免。施海林最严重的一次伤病发生在为一项重大赛事备赛期间,因为休息不够,大强度的训练让他的腰部严重拉伤。
施海林选择扁带作为职业道路的决定,最初让他家人倍感担忧。父母对施海林的担忧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安全问题,其次是生计问题。
在施海林看来,外界对扁带这项尚未普及的运动有一些误解。扁带给普通人带来的危险印象,可能更多来自心理层面。
施海林认为,扁带不是玩命,而是在安全前提下的极限挑战。因为保护措施严密,“其实扁带的安全性远远高于攀岩”。
施海林的扁带配套装备特写 图源:施海林
然而,在父母心中,孩子的事儿总会被无限放大。施海林说,“实际危险系数是1%,到达他们心里可能是99%。”
随着施海林多次成功地完成各项挑战和比赛,家人对这项运动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理论解释再加实践,让他们慢慢放心。”
在经济方面,施海林也逐渐用事实证明自己的选择能够带来稳定的生活。现在,父母对他的工作“非常非常支持”,也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成为施海林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施海林曾经将这句话作为他总结某场扁带比赛的朋友圈文案。这虽然已经是一句被用到泛滥的句子,却真切地描绘了一个年轻人将兴趣爱好淬炼成人生使命的心路历程。
也许,很多很多时候,让人在艰难困苦中依旧坚持不懈的,唯有真正的热爱。2.5厘米的扁带,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体重,更是漫长岁月中始终不渝的坚持与理想。
看着前方,不要只盯脚下
在内蒙古阿拉善沙漠上空300米处,两个自由飞行的热气球之间,施海林完成了亚洲首次热气球高空扁带挑战。
施海林在两个飞行的热气球之间行走 图源:施海林
两个热气球,一高一低,不断变化、旋转,扁带便时松时紧。太阳的角度一直在变,造成了非常强烈的视觉错乱感。300米的高空,给心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施海林坦陈,在热气球连接的扁带上摇摇晃晃地行走,“没有像神仙一样的感觉”,有的只是混乱。
第一次尝试,他失败了。
失败既来自行走本身,也来自拍摄的高难度——一台8K无人机从改装的热气球平台起飞,却因电量消耗过快未能捕捉到特写镜头。
带着巨大心理压力的施海林,终于在第二次行走中完成目标。
近年,施海林的挑战又多了另一重意义——文化传承与融合。
施海林的家乡广东汕尾,是一个有着悠久舞狮文化传统的地方。
最近,施海林尝试了一次大胆的“跨界”:将舞狮带到高空扁带上。
施海林尝试将传统舞狮文化融入高空扁带中 图源:施海林
在不足两指宽的扁带上,施海林手持狮头,展现出高超的平衡技巧和精湛的舞狮技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将麒麟舞的威武与扁带运动的惊险完美融合在一起,让人们看到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极限运动相结合的魅力。
施海林想通过这样的创新尝试,向外界传递“敢为人先,敢打敢拼”的家乡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指引他无数次突破自己、挑战新的纪录。
目前,中国扁带运动从业者所用的高端装备大多依赖进口,周期长、成本高。施海林透露,他们正在推进研发国产扁带设备。他认为,要打破技术垄断,为中国选手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才能为扁带运动在中国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去过那么多的地方,施海林现在最想挑战的,是在深圳龙岗的星河双子塔间架设扁带行走。这是全国最高的双子塔,若能在此创造扁带行走纪录,意义非凡。
深圳星河双子塔 图源:施海林
除了从事传统的竞速项目,施海林还是中国少有的可以在扁带上进行高难度动作的选手。
2017年,中国曾举办过唯一一次花式扁带赛。施海林回忆,当时的参赛选手90%以上是外国人,不但只有他一个中国人,他还是全亚洲唯一的代表。
施海林首创的一个高空扁带倒立动作颠覆了常规认知。这种在空中的细长扁带上展示的“中国功夫”,让世界看到了高空扁带运动技术发展的全新可能性。
施海林在高空扁带上施展倒立绝活 图源:施海林
目前,全国玩高空扁带的人很少,可能还不到20人。低空扁带在高校中略有普及,施海林和他的同伴正致力于将这项运动推向中小学。他认为,就像日渐普及的攀岩运动一样,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扁带运动也可以从小就开始培养,“只要具备行走能力,就可以开始练习”。
扁带运动有很强的竞技性和观赏性,但还需要提高普及度。
施海林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扁带运动有一天可以进入奥运会。扁带这项运动,不仅是竞技,更是东方博弈、禅意与现代体育的融合。他希望,未来中国扁带能走向世界,站上奥运之巅!
对此,施海林充满信心,他相信扁带“入奥”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到了那一天,他希望能去参赛——如果年龄和状态还允许。当然,如果那时他已经转型,就会把希望寄托给新一代的扁带人身上。
大众普及扁带运动 图源:施海林
无论是突破各种环境、各种条件下的新纪录,还是将扁带运动推广到更广阔的舞台,施海林一直在“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在行走时,不要想着到达。也许,那些目标就在不懈的努力中,一个个达成。
施海林透露了扁带运动的一个小秘诀:不要盯着脚下,“看前方,一直看前方。”
心有美景,在高空就不孤独
如今的施海林,身上带着一种难得的“稳”。他说,这种“稳”,是扁带运动带给他的。走在高空的扁带上,让自己逐渐适应长期保持高专注度的状态。
心静下来,人自然就越来越稳。
施海林的偶像是李小龙。他常看李小龙的视频,不是为了看功夫,而是欣赏李小龙的哲学,那种对身体极限的理解和对心理状态的把控。在施海林看来,李小龙的思想很全面、强大。施海林也尝试把功夫之神的哲学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扁带训练中。
施海林曾在法国盛产葡萄酒的古城堡和瑞士的高海拔滑雪场参加训练、比赛。每去往一个新地方,都能感受新奇的、充满特色的扁带环境,自然风光和特色建筑交织、交替,让这些空中旅行充满了浪漫和惊喜。
施海林在法国古堡 图源:施海林
当然,带给施海林更多回忆的,还是国内数不清的“扁带圣地”:
在浙江神仙居,山崖陡峭,夕阳的余晖将扁带镀上一层金;
在湖南张家界世界遗产公园的擎天峰柱间舞蹈,仿佛置身仙境;
在山西运城大梯子崖下,奔腾的黄河水滚滚东流,惊险和壮丽交融;
在江西武功山的旖旎风光中行走,仿佛云端漫步……
施海林行走在张家界的高空扁带 图源:施海林
“中国有太多很美、很美的地方!”他忍不住感叹。
施海林说,当他成为一名高空中的独行者,越发体会到,恐惧是人类的本能。
但如果心中只有恐惧,就会忽略眼前的景色。这个时候,孤独感将更加强烈。
他说,“当心中有美景的时候,就不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