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再次听到关于“鳌太”的消息。
约一周多前,陕西一救援队在“鳌太线”成功营救出1名女性驴友,不幸的是,另一名与她同行的男性驴友不幸遇难。
据知情人士称,9月3日中午,该救援队接到官方转来的求救信息,当晚赶往太白山景区,并搭乘缆车来到海拔3550米的落点。
救援队根据求救者发出的信号一路寻找,最终在4日凌晨发现一处帐篷和一男一女两人。经现场判断,女子身体状况尚好,男子则已无生命体征。
01 鳌太救援,从来不是易事儿
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救援,毕竟是在跟“鳌太”打交道。
鳌太的极端天气变化即便在救援期间也未曾示弱——过程中,救援队曾遭遇持续暴雨天气引发的山洪,多名救援人员一度被困在进退两难的险境中。在发现两人后,救援人员曾先将女子安置在林业部门观察小屋暂避,待了一天两夜后将她带出。
最终,所有人员于9月8日中午安全返回,两名驴友也被成功带出。
从9月3日出发到9月8日中午全员安全撤离,整整6天的救援行动调动了多个部门的力量。
在这起救援案例下,有很多“看似冷血”的评论。不少网友义愤填膺,认为这是浪费公共资源。
借用中国探险协会的发文说句公道话:
户外爱好者、探险旅游参与者在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有权请求救援;相关部门和社会救援力量应及时提供救助,救援所产生的合理费用由救援客体承担。
请求救援本身并非原罪,承担救援产生的合理费用则是前提。
至于令网友愤慨的地方,则在于鳌太线本身既然是一条极高风险的线路,为什么有人非要“前赴后继”,以致于意外发生后,把救援人员也被迫拖进风险之中?
但谴责或同情,在逝去的生命面前都已无足轻重。对幸存的当事女子来说,往后人生要承受的心理负担大概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所以在这里,我希望借由这场悲剧事故引出后,我们的重点依然放在对“鳌太”的更多合理认知之上,放在对自然的敬畏之上,放上了解更多户外风险之上,也希望他们的教训能唤醒更多人的理性思考,让悲剧不再重演。
02 一个幸运儿和一纸禁令
事故,对于鳌太来说,从来不是新鲜事儿。
就在不久前的七八月,鳌太线就曾上演一次生死时速。一上海男子与人网络约伴后,于7月28日凌晨3点左右,从秦岭都督门点位开始登山,之后失联。
因体能问题及性格不合,约伴驴友中途提前下山,失联的驴友自己一人坚持上山后下落不明,大概十余天后,才被当地村民程先生意外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发现。当时,男子被困在瀑布下沟里,因男子无法站立且雨太大,他们搭木桥将男子,运到岩洞里为他烤火,男子随后被救援出山。
男子无疑是幸运的!尽管获救时“遍体鳞伤,身体多处被岩石划破,淤青遍布全身,整个人形销骨立,估计体重骤减近40斤”。
但不是所有遇险的人,都这么幸运……只是所有后来遇险的人,在出发时,大概都不会觉得自己会是倒霉的那一个。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2年至2017年这短短5年时间,“鳌太线”就累计走失、失踪、死亡驴友多达近50人。他们之中,甚至不乏经历瞩目如攀登过珠峰者……
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促使当地政府在2018年4月正式发布《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全面禁止鳌太穿越活动,并多次在鳌山等山口发布公告,该县生态办也每年宣布封山期,并要求登山季上山(非鳌太线)的驴友事前登记。
禁令无法完全遏制冲动,由于鳌太线并非封闭景区,有多达几十处进山口,徒步者仍可通过各种途径绕道进入。
7年过去了,违规穿越现象依然屡见不鲜,事故仍时有发生……
2020年8月,5名驴友组队穿越鳌太,行至九重石海附近,一名落单驴友不幸遇难;
2020年9月,四川19岁男子穿越鳌太线遭遇大雨失温死亡;
2021年5月,一男一女徒步鳌太期间,女子上厕所后失联,后被发现失足跌落悬崖遇难;
同月,北京22岁女子下撤过河,不幸被冲走,3天后找到遗体;
2021年10月,河南一男子约伴穿越鳌太线,因体能不支落单,最终失温遇难;
2022年2月,95后才女星芽徒步鳌太线间于帐篷内去世,疑因一氧化碳中毒;
2023年11月,鳌太线“2800营地”附近发现一具男性尸体;
2024年7月,河南籍一位25岁户外爱好者在独自穿越鳌太线中失联,后遗体被发现……
一位鳌太线的幸存者在获救后,心有余悸地讲述自己在食物断绝之后的悲惨境遇:
“如果有牛粪,我会毫不犹豫吃下去。但可惜的是,山上连牛粪都没有。”
网上发布的寻人启事。图源:网络
03 “死亡率最高的徒步线路”
鳌太——“鳌”,即鳌山,海拔3476米,位于陕西省太白县,在太白山西侧,又称西太白;太者,太白积雪六月天,此山之谓也。
鳌太线,即一条纵贯鳌山与太白山的路线,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穿越鳌太线,被誉为“行走在中华龙脊的探险”。
自2001年左右被开辟出以后,鳌太线路在户外圈逐渐声名远播,被越来越多的热血户外人推崇。对一些急于验证自己实力的人来说,鳌太线作为穿越秦岭的“顶级线路”,是可以炫耀一辈子的“资本”,“走完鳌太才算是强驴”的说法风靡一时。
当然,也有诱惑于沿途风光之壮美者。以下小视频便来自此前朋友队伍穿越时所拍——
但这实在不是一条可以“随便走走”的线路。鳌太诚美,但“险”名更著:
普通徒步穿越行程100公里左右;
海拔由起点太白县的1740米最高上升至鳌山标志塔3475米,之后经太白梁3523米最终到太白山主峰拔仙台3767米;
需要6~7天左右,大部分行走在无人区,没有补给点。
全程重装进行长距离和高爬升之外,鳌太线的艰难,更在于难走的路况和变幻的天气。
冲向鳌太的“无畏”穿越者,对鳌太线穿越的认知及其自身户外探险的能力,委实良莠不齐。尤其是外地驴友,对当地环境的认知也有限,更容易对复杂的沿途状况和恶劣的气候条件等估计不足,遇到极端天气,便会措手不及。
位于秦岭上的鳌太,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两方气候在此交汇、碰撞,造就了其较一般高山地区更多变复杂的气候。
“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并非传说,而是鳌太的真实写照。沿途气候瞬息万变,即使在夏天,山上的气温都可能远在零度以下。雨雪之外,大风与浓雾交杂,不仅极其容易迷路、因看不清路况而发生各种意外如坠崖、落水等等,更容易引发失温……
在相关政府部门2018年发布禁令前,曾多次带队穿越鳌太线的中国探险协会会员、户外徒步领队赵小山在接受中国探险协会《牛人》栏目采访时说:
“鳌太最大的关键点是容易起大雾,而且是伴随着小水珠、带着湿气。当风刮过来的时候,你可能觉得它是普通的大雾,但如果这种风带着湿气,在一定的低温中,它吹到你身上后,就形成像贵州经常下的冻雨。刚开始是衣服逐渐湿掉,随着风力加速,带走你的体温,这种结在你身上的湿气就变成冰壳,导致你的头发、脸、手、鞋和衣服上都出现凝结的冰粒。”
此前鳌太沿线的很多悲剧中,大部分都源于恶劣天气下的失温和迷路。
此前2017年曾震惊户外圈的“五一”事故,亦是如此——那次的鳌太穿越途中,一队来自云南的8人队伍中3人失温遇难。
在发现空山和老木整整5天后,第三位失联女驴友平安的遗体5月9日下午16点,在距离另两人各1公里左右的中间位置被发现。一样位于背风的石坳间,尚未支起的帐篷覆盖,半个身子在睡袋里。
“当时应该是想扎营自救,但已经失温,在大风中没能短时间支起帐篷。”5月10日护送遗体下山的孙杰,终于和山下苦等的平安丈夫完成最后交接。(来源:湘君《特别调查 | 鳌太生死结》)
尽管不像川西等地动辄4000米以上,鳌太大部分路段海拔3400+的状态对于不适于高海拔徒步的人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更何况还要负重几十斤,体能愈发消耗迅速,在恶劣天气的冲击下,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致命情况。
因地处秦岭核心保护区,受环境保护要求,二十多年时间里,鳌太线始终保持着最原生的荒野状态,尽管沿途垃圾也不少,却也始终是无补给、无信号、无保障,容易迷路、很难搜救。
“禁止”当然并非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式,更重要的还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个人能力的认知,以及对规则的尊重。
诚然,正如中国探险协会一文中所说,“鳌太线的“致命”性,绝非一道是否该穿越的判断题,而是更为复杂、需要社会合力去系统性解决的实践题。”
或许,在不可知的未来,整个国内户外体系逐渐完备,鳌太线被放开准入,发展出完备的商业保障,或是有一系列个人强制规范和监管……届时,去看一看秦岭深处的隐秘风光也未尝不可。
但是当下,劝君慎重!毕竟,没有什么风景,比生命更值得珍惜;没有什么冒险,值得用生命去赌博。
十一将近,愿所有人顺利出行,平安归来。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