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办方快速发布声明,表明在策划和执行活动时采取了各种环保措施。主办方表示,此次燃放使用的烟花彩色粉为生物可降解材料,污染物排放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燃放等级为V级(最低风险等级);同时发布其项目团队制定的"预防-监测-恢复"全链条方案:
我们对主办方在项目策划、制定过程中针对环境保护做了一定程度的考量,表示肯定。但是,该方案严重低估了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特殊性,导致其在面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时显得苍白无力。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具有十分极端的气候条件,是世界上气候最为敏感、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而生态脆弱地区,系指生态环境抵御干扰能力低、恢复能力弱,在现有条件下退化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青藏高原具有低温、低降水和低生物活性的特点,致使该环境下的生物降解过程变得十分缓慢。所以,即便活动方使用了可降解材料,这些材料在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中的降解速度可能远超出常规预期。同时,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未降解完成的材料也可能对水资源安全及生态环境带来不可知的影响。
青藏高原虽然地处世界屋脊,但并非生命禁区,反而是一座独特的动植物基因宝库。从海拔1500米的河谷到超过8000米的极高山峰,垂直分布着包括温带森林、高山草甸、冰川等多种生态系统,孕育了大量特有物种。同时,作为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青藏高原还保存许多古老孑遗物种,成为全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珍贵遗产。
然而,针对本次活动对野生动物带来的影响,主办方并没有拿出一个系统的环评报告,只给出"通过放置盐砖,引导鼠兔等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场地"的简化方案。
活动主办方如何检验小型动物都被有效引离?烟花爆炸是否会破坏鼠兔等动物的巢穴?燃放时的巨大声响和光污染会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习性?诸如此类的问题,活动主办方应该没有给予充分考量。
当烟花的爆炸声响起,动物尚可惊惶逃离,而生根于此的植物却只能默默承受所有冲击。那些看似坚韧的草甸,实则是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在这片严酷的土地上扎根生存。其脆弱性远超常人想象。
更令人担忧的是,活动主办方提出的"翻土与植被修复"方案,在高原环境下甚至会起到反效果——高原植物生长极其缓慢,高山草甸只有表面十几厘米的土壤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质。简单的翻土,不仅无法帮助恢复,反而会加速珍贵表土的流失。一旦草甸被破坏,一刮风裸土就变成扬尘,下雨就变成泥汤流走,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在这样一片生态特殊、脆弱的区域,开展人类活动尚且需经缜密的考察和验证,而此项明显存在重大生态风险的活动,为何能够获得审批通过?审批部门是否严格履行了环评职责?是否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与科学评估?是否充分考虑过项目在极端脆弱的高原环境中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累积性和不可逆性影响?
事实上,在青藏高原这类生态敏感区域,对项目的审批都应该秉持 precautionary principle(预警原则),即在科学不确定性面前,优先采取防范措施,以避免潜在风险发生。
然而,社会各界反响依然强烈。
中国探险协会学术委员会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兔形目专家组成员、伊犁鼠兔发现和命名者李维东,曾多次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罗布泊科考和阿尔金山保护区藏羚羊武装科考及反盗猎行动,在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探险界知名的生态环境保护专家。作为长期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区从事高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者、国际生态环境保护专家,李维东先生指出:
“首先,作为环保工作者,透过本次事件,看到大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保护青藏高原这片净土的意识提高了,这是一件好事。
然而,我作为多年的生态环境保护从业者,根本无法通过一次调查就把这次活动的潜在影响说清、说透。除了许多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已经指出的潜在影响,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没认识到,就是'燃爆通过增加空气中的微粒,沉降到更大面积,加速冰川融化速度'的问题。我们多年在天山一号冰川区,从事冰川和伊犁鼠兔的保护,就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和周边的人为影响导致冰川退缩和生态环境变化。为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令关停了附近所有厂矿企业、搬迁了上万人口,只为保护母亲河的源头。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源泉,更值得珍惜和保护。
另外,主办方称采用盐砖引导鼠兔等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区,认为可以在燃放烟花前让鼠兔等动物远离危险区域。我注意到,目前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表示质疑,如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华旦才让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植物学博士顾垒等专家的观点和意见。我作为专门从事鼠兔研究的国际专家,还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和看法:第一,鼠兔从不喝水,它的粪便和尿渍经常是其他草食类动物的盐源,鼠兔自己也可以通过食用自己软便补充盐分和营养物质,所以,用盐砖引导鼠兔等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区方法很不科学,也没有作用,可以称为是给此次活动增加一点心理安慰。第二,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超越'合规性'的底线思维,转向'预防性'管理,不该对脆弱、敏感的净土造成负担。第三,对于类似活动,应秉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实现户外活动、文化传播与生态保护的共赢。第四,作为生态环保的专业工作者,我们呼吁建立跨学科评估机制,将生态影响纳入商业决策的核心考量,推动社会或相关行业从'征服自然'向'守护自然'转型。
另外,此次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主办方对活动参与者人身安全、当地藏族传统文化和信仰缺乏足够重视。活动举办地周边有包括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等多处探险旅游胜地。
虽然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此次活动直接引发地质灾害,但烟花爆破产生的高分贝噪声和强烈震动在冰川密集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在冰川区域进行爆破活动,理应进行严格的地质安全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然而,活动主办方并未充分披露相关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
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喜马拉雅山脉的众多山峰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山"。根据藏族传统习俗,神山禁忌爆破巨响,认为巨大的声响会惊扰山灵,破坏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艺术家带着相机和炸药来"敬畏"自然、探索在地文化之前,或许应该先问问当地居民的想法。
我们建议项目方尽快开展全面深入的环境影响评估,并公开评估结果;针对此次活动已造成的结果,如何进一步优化环保措施、强化长期生态监测,与有公信力的科研力量合作制定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案;同时,加强与生态保护、文旅部门深度交流,尊重传统文化,通过切实行动回馈社会,建立可持续的文化信任。
我们呼吁活动相关方,应真正深刻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将敬畏自然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活动中。无论是在专业探险,还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都应优先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在生态脆弱地区进行可能造成破坏的活动。
同时,我们倡导全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鼓励探险爱好者、行业从业者及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行动,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中国探险协会寄语所有户外品牌、相关企业及从业者,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户外行业不可动摇的基石。任何活动都绝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在户外活动时,务必采取"零废弃"的原则,妥善处理废弃物,鼓励使用环保装备和材料,活动结束后应尽可能恢复活动区域的自然原貌,共同维护大众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权利,守护好我们珍贵的自然遗产。
要将“守护”、“敬畏”落到实处
中国探险协会长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致力于传播敬畏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中国探险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先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世外桃源——达里雅布依,发起“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益计划”;在精绝古国旧址——尼雅遗址,举办首届“尼雅论坛”,围绕“户外活动零废弃”主旨,发布《尼雅宣言》,向4亿户外爱好者发出倡议,号召户外活动时妥善处理废弃物,保护环境原有风貌,传播“零废弃”理念;发起为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山岳、湖海、洞穴进行户外垃圾清理的《关爱地球》公益行动;发起向偏远地区文物、文化保护部门和探险旅游目的地捐赠车辆、设施,提升其历史遗存保护、生态保护能力的《为守护而行》公益行动等。
鉴于前述《升龙》事件,中国探险协会作为中国探险产业的行业协会,正式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书:
《关于加强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展文旅活动的倡议书》
全社会各界组织、企业及社会公众:
近期,始祖鸟品牌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青藏高原腹地进行的《升龙》艺术演出事件,引发了社会对生态保护与文旅活动平衡发展的广泛关注。中国探险协会携旗下由近百位生态保护、文旅研究、文物保护等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中国探险协会学术委员会,基于生态保护优先、科学评估先行的原则,向全社会发出如下倡议:
一、坚守生态保护底线。任何文旅活动、艺术创作及商业项目,均需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地条例》等法律法规,主动规避生态敏感区域,拒绝任何可能造成植被破坏、动物惊扰、环境污染的行为。
二、强化事前生态评估。建议各类涉及自然区域的活动,务必在开展前,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全面生态评估,重点分析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土壤、水源等生态要素的潜在影响,制定科学可行的生态保护方案。评估未通过的项目,坚决不予实施。
三、建立跨学科评估机制。整合自然生态、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法律等多领域的专业力量,以 “底线思维” ,明确评估标准与流程,划定生态脆弱区的植被阈值、水源保护范围等“生态红线”与民族宗教活动核心区、文物保护单位管控要求等 “文化红线”,以不突破两条红线为前提,实现对文旅、户外活动的前置风险评估与管控。
四、推动文旅与生态协同。倡导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文旅发展模式,鼓励开发低干扰、高科普价值的生态文旅产品,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活动策划和执行的全过程,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
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项目相关组织及企业应公开活动的生态保护措施与评估结果,畅通公众反馈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共同营造 “人人关注生态、人人参与保护” 的良好氛围。
六、践行“零废弃”等环保原则。项目获准执行过程中,务必践行"零废弃"等环保原则,使用环保装备和材料,活动结束后尽可能恢复活动区域的自然原貌,妥善处理活动的各类废弃物,守护好珍贵的自然资源。
中国探险协会及中国探险协会学术委员会,愿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撑:为生态评估提供技术指导,为文旅项目提供生态保护方案咨询,为公众科普提供专家资源支持。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携手共进,以科学态度守护自然生态、保护历史遗存;以责任担当推动可持续发展,让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倡议单位:中国探险协会
2025年9月21日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