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海拔5588米的那玛峰雪山之巅,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登山向导滑坠遇难。
央视新闻报道该起事故
现场视频显示,一队登山者正于陡峭的雪坡行进。队伍前方,一名身着红色登山服的队员正处于蹲姿,在其试图起身的瞬间,身体突然失去平衡向前倾倒,随即开始沿雪坡滑坠。过程中,滑坠的登山者数次试图稳定身体,均未成功,最终从队友的视野中消失。
经调查,滑坠的登山者是一名向导,来自阿坝州小金县,虽非专业向导,但也有一定登山经验,平时务农之余也会带游客登山。
事发时,这支登山队正采用“结组攀登”的方式行进。队员们通过绳索的相互连接,形成安全保障。这种登山方式,能在队员万一发生滑坠时因绳索的牵扯而制动,同伴也能迅速实施救援,从而有效降低登山风险。
但这位不幸滑坠的登山者,为给同伴寻找更好拍照角度,竟然解开安全绳,又在拍照完起身的瞬间被冰爪绊倒导致滑坠,最终坠落在海拔约5300米处,滑坠距离超过200米。
坠落处 图源:网络
当地一位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表示:“他很多动作都违规——冰爪放了,绳子解开了。如果冰爪不放、绳子不解,可能不会遇难。”
安全合规永远是户外活动的第一准则
公开资料显示,那玛峰海拔5588米,位于四川省康定市境内,距离贡嘎山主峰的直线距离约8公里,为贡嘎山卫峰之一,系典型的初级技术型雪山。同时,因登顶难度低、山峰风景好,那玛峰常年吸引众多登山爱好者前来一试身手。
2024年8月,因那玛峰峰顶区域出现长约50米的冰裂缝,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暂停了所有登山活动的行政许可,后于今年重新开放。
那玛峰 图源:网络
根据相关规定,在登山前,登山者要向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提交包含登山计划人员构成、安全保障方案等在内的登山申请及相关材料,经协会、山峰所在地体育行政部门两级审核获得许可后,攀登活动才具备合法性。但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工作人员表示,该登山队事前并未报备。
除了登山未获得批准,专业装备使用不当也是导致此次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
虽然那玛峰是初级技术型雪山,但其海拔超过5500米,常规的基础安全装备——头盔、安全带、结组绳、冰镐和冰爪,在攀登过程中缺一不可。
这些装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保护系统:头盔,可防御落石和滑坠时对头部的撞击;安全带,是绳索操作的基础;结组绳,能在队员滑坠时提供制动保障;冰镐,用于保持平衡和紧急制动;冰爪,确保在冰雪坡上稳定行走。任何一件装备的缺失或使用不当,都可能令整个保护系统失效。
一旦发生滑坠,结组攀登中的同伴需采取制动姿势,通过安全绳实施救援。与此同时,滑坠者需立即运用冰镐,实施自主制动:以标准姿势,双手紧握冰镐;迅速将镐尖全力刺入侧上方雪面;同时,利用身体重量向下方压紧镐头,通过持续施加压力实现有效制动。
而此次事故中,遇难者虽然配备了部分装备,但在关键时刻主动解开作为生命纽带的安全绳,使自身完全暴露在无保护状态。其次,他并未持握冰镐,使得他在失去平衡的瞬间,无法通过冰镐进行有效制动,丧失了最后的自救机会。
逝者已矣,哀思长存,但背后的安全警示必须被铭记。
在海拔5千多米的雪线之上,环境极端且容错率极低。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被放大为致命的灾难。
安全绳,是登山者对抗滑坠风险、维系生命的重要防线。为拍照而解开安全绳,等同于在最危险的境地,主动放弃了这最后的保障。
登山活动需获得相关部门批准 图源:央视新闻报道
同时,根据当地管理部门反馈,此次登山活动属违规“偷登”。登山许可审批的本质,是通过专业审核确保攀登计划的安全性,让具备相应资质的队伍在安全有保障下开展活动。绕过这一程序,不仅是对法规的漠视,更是对自身生命安全保障体系的主动放弃。
从未报备违规登山,再到为拍照解安全绳,这一系列操作背后,折射出的都是对风险认知的不足和对安全底线的轻视。
安全意识,必须成为刻入骨髓的本能。
户外安全,从每一次行前准备开始
国庆长假将至,在全年户外出行高峰来临之际,这起悲剧为每一位户外爱好者敲响了警钟。
规避户外运动风险,不仅需要完善行业管理,更需要每位参与者从自身做起,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要将安全落到实处,个人在出发前至少应做好三重准备。
对身体的全面评估
身体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装备”,身体的失灵,往往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所以,在出行前,请务必对自己进行一场严谨的评估。
健康状况筛查:是否存在不适合户外运动的基础性疾病,如未被控制的高血压、心脏问题、呼吸系统疾病等。一次全面的体检,特别是心肺功能的检查,是出发前不容忽视的环节。
体能储备审视:登山、徒步或探险旅游,需要的是每日持续数小时的耐力、应对陡坡的核心力量,甚至背负重装的肩背能力。在出行前一定要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不要仅凭日常活动或“感觉良好”就贸然前往。
高海拔适应性:如果行程涉及高海拔,一定要提前进行阶梯式适应,了解自身对高海拔的适应能力。到达目的地后,也需要再次进行阶梯式适应。切不可贪图速度,或在身体发出强烈警告信号时仍凭意志力强行攀登。
心态与决策准备: 户外环境复杂多变,稳定的心态与理性的决策能力至关重要。出行前,要与队友明确沟通原则和决策机制。在天气突变、体能透支或路线难度超出预期时,果断放弃不仅是可接受的,更是负责任和专业的表现。
户外装备的准备与使用
出行前,一定要根据目的地的天气情况,科学准备相关装备,并进行严格的行前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功能可靠。任何细微的隐患,在极端环境下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有装备却不会正确使用,比装备不足更加危险。大家务必在出行前反复练习装备的使用,尤其是新购或久未使用的装备,务必在低风险环境中先行试用、磨合,充分了解,确保在危急时刻能够正确使用。
同时,必须针对突发状况制定应急预案并反复演练。建议在专业指导下,系统掌握滑坠制动、结组救援等关键技术,将应急反应转化为肌肉记忆,确保在危险来临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正确行动。
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安全防护,严禁在危险环境中随意解除保护装置,切勿为了拍照、便利或其他任何理由,将自己置于无保护的险境之中。
合规、环保出行与应急准备
户外运动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同时必须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周全的行前准备,不仅是对自身安全的负责,也是对公共资源的尊重。
合规出行:出行前务必确认目的地是否属于自然保护区、军事管理区等限制进入区域。可通过目的地官方公众号、官网查询相关政策,或直接致电当地管理部门咨询。违规进入,不仅面临处罚,更可能因缺乏监管和保障而陷入险境。
环保意识:真正的户外爱好者,不仅是自身安全的负责人,也是自然环境的守护者。在做好万全人身准备的同时,请务必践行 “无痕山林”、 “户外探险零废弃”原则,尊重当地生态与文化。安全归来的同时,只留下脚印,不带来任何破坏。
应急准备:提前了解活动区域信号覆盖情况,在无信号区域务必配备卫星电话。做好行前报备,告知家人或朋友详细行程、团队信息及最晚出山时间。同时,也需掌握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了解高原反应、失温、中暑等常见户外疾病的识别与处置方法。
结语
这次那玛峰的悲剧,是一个生命的逝去、一个家庭的惨剧,更是对整个户外探险行业的一次严峻拷问。它用残酷的方式提醒我们:在探索自然的征程中,“安全”二字,重若千钧。
中国探险协会作为中国探险产业的行业协会,向全体户外从业者与探险爱好者呼吁:所有户外活动的参与者都应相互提醒、彼此监督,将安全置于首位,杜绝任何舍弃安全底线的冒险行为。让我们共同践行“安全探险、科学探险”的理念,用责任守护生命,用行动共建健康的行业生态。
户外探险的意义在于更好地理解生命。当安全理念深入骨髓,当责任意识流淌血脉,我们才能在探索之路上走得更远。
山峰永远矗立,而生命仅有一次。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警醒,愿每一次出发都能平安回家。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