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为何十一假期户外事件频发,致多人遇难
最新动态
为何十一假期户外事件频发,致多人遇难
2025-10-094

刚刚结束的长达8天十一假期,本应是秋高气爽、亲近自然的黄金时节。然而,一系列从国内高原、雪山以及海外传来的遇险与遇难消息,让整个户外圈为之扼腕叹息。



我们前往山野,追寻自由与极致,本身没有错。因为山野的魅力,恰恰在于逃离平庸、挑战自我的天地,但这份经历,绝不能以安全甚至生命作为代价。




  青海二百余人徒步被困,一人不幸遇难  



10月5日,多名徒步爱好者从甘肃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私下进入祁连山区冷龙岭区域,并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老虎沟高海拔区域因遭遇恶劣天气受困。

青海省调集公安、应急等部门进行搜救   图源:央视新闻


经青海、甘肃等地相关部门紧急搜救,截至10月7日中午12:20,祁连山冷龙岭区域再无滞留人员。此次搜救,累计转运被困人员251名,除1名被困人员因失温及高原反应遇难,其余获救人员身体状况良好。

当地多支救援力量联合展开搜救,转运被困的徒步者   图源:央视新闻

10月5日,门源回族自治县政府发布通告,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祁连山区冷龙岭区域开展探险、穿越、徒步活动,对擅自进入该区域开展探险、穿越、徒步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突降暴雪,近千人被困珠峰东坡营地  



10月4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境内的珠峰东坡营地突降暴雪,近千名徒步活动参与者被困在海拔4900余米处,无法下山。

珠峰突降暴雪  图源:央视新闻

在罕见的极端降雪天气影响下,珠峰东坡地区的降雪强度创下同期历史峰值,积雪覆盖并阻断了山间道路,导致晓乌错、汤湘、热嘎等主要营地的大批徒步团队被迫滞留,部分营地的帐篷被积雪完全覆盖甚至压塌,连负责运输的牦牛都难以行动

被大雪覆盖的珠峰营地   图源:中国新闻社


事件发生后,在定日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相关部门有序组织开展集中转运工作,将全部人员安全转移至曲当镇及周边酒店进行妥善安排。珠峰景区、绒辖沟、嘎玛沟、卓奥友峰等旅游景点已实施临时封闭,暂停对外开放。


定日县融媒体中心报道,截至10月8日19时,最后一批15名徒步游客在携带食品药品、取暖供氧设备、保暖防寒衣物的定日县救援力量引导帮助下,安全抵达曲当镇接应点。


遭遇暴雪被困,并非个例。10月5日傍晚,新疆喀纳斯景区出现暴雪天气,造成部分路段严重积雪、结冰,道路通行条件恶劣,大量游客车辆滞留。目前,公路部门经过除雪、除冰作业,道路已经能够通行,滞留游客已全部到达目的地。


为应对恶劣天气及保障游客安全,喀纳斯景区管委会在9月29日便发布了暂停开放户外徒步线路的公告。10月7日,喀纳斯景区管委会再次发布公告,暂停开放所有户外徒步线路,明确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开展徒步、穿越、露营等户外活动。公告强调,对违反规定擅自进入者,若陷入危险需救援,相关组织及个人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救援费用;如造成人身财产损害,亦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相关公告   来源:喀纳斯景区管委会





 三名中国公民在澳大利亚徒步登山身亡  



10月5日,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发文,再次郑重提醒领区中国公民重视旅游安全。


图源: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微信公众号


据澳大利亚媒体10月5日报道,维多利亚州警方在该州博贡山地区发现两名中国籍女性因徒步登山时遭遇恶劣天气失温身亡。

在此之前的9月27日,4名中国游客在塔斯马尼亚州摇篮山徒步旅行,因天气原因被困,其中一人身亡,其余3人获救。



一名游客在四川甘孜“子龙秘境”坠亡  



10月5日下午,一名游客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子龙秘境”不幸坠亡。当地村民及参与救援人员证实,遇难者遗体已由马队运输出山。

图源:网络

“子龙秘境”位于甘孜州康定市捧塔乡,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属未开发区域。

此前,当地乡政府已发布相关通知,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进入包括“子龙秘境”在内的未开发区域,并在进山沿途设置警示标识标牌等向社会公众和拟进山人员告知的禁令内容。



  游客失温休克,同行“搭子”径自撤离  



10月2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党岭海拔4700多米的卓雍措湖垭口附近,一名游客因急性高原反应引发休克、失温,网约的旅行“搭子”,不但未予以及时施救,还自行离开。所幸不久后另一支徒步队伍途经此处,发现这名“高反”游客,并立即中止行程,全力开展现场救援。

图源:网络

网友视频显示,该名高反游客倒地于山石旁,现场多名人员为其包裹保温毯、掐人中、湿润嘴唇、安排吸氧等,同时紧急拨打救援电话。事发地属高海拔复杂地形,专业救援人员、民警及其他在场游客全力救助,轮流将患者背至山下,紧急送医。


10月9日下午,被救女游客的母亲吴女士通过记者向所有救援者表达了感谢:“如果不是遇到那么多好心人,情况可能就会变得更糟,很感谢他们。”


同时,吴女士表示:女儿目前脑水肿严重,医生说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昨天进行的紧急手术,现在人还没醒过来,医生说可能会做第二次手术。也许会醒过来,也许会成为植物人,只能进一步观察。


据了解,该高反女游客今年20岁,刚从卫校毕业。对于外界关于“同行者未予施救且自行离开”的质疑,吴女士表示,她联系上了女儿的3名同行者。对方解释称,他们当时已经尽力,并曾试图报警,但因山中手机没有信号而未能成功。对于这些具体细节,吴女士强调自己只是听说,暂时无法核实。




  今年国庆假期的更多户外遇险事件  



根据公开报道,2025年国庆假期,全国各地还发生多起户外遇险警情。以下仅为其中一部分:


10月2日至3日的24小时内,北京市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连续接到5起群众被困山岳警情,累计成功救助8名遇险群众。


10月2日,6名游客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直亥雪山景区被困。经过州、县派出的94名救援人员和30名民兵10个小时不间断搜救,至10月3日凌晨6时,才将6名被困人员全部救出。


10月6日,5名驴友在福建省厦门市天竺山迷路。接到求援信息后,厦门市曙光救援队携带设备上山,将该5名被困人员带下山。


10月6日,一名游客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祝融峰失联,经民警和消防队员长达15小时的搜寻,最终于10月7日12时成功找到该名失联者,并将其护送至医院。经全力救治,该游客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最终脱离危险。


这些在国庆长假期间接连发生的遇险事件,折射出当前户外运动安全形势的严峻与隐患。从专业登山,到休闲徒步,风险无处不在。无论是管理者、运营方、平台方,还是游客个人,在安全意识、专业准备、应急机制等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




  安全教育应为户外运动的首选和“必修课”  



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令人扼腕痛惜。我们向遇难者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向遇难者家人致以诚挚慰问;向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的救援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然而,悲痛之余,我们必须反思。


国庆长期期间,集中爆发了这一系列户外安全事件,不应归咎于意外,而是对中国户外运动、户外探险行业发出的振聋发聩警钟。


探险精神,不应从“敬畏”转向“无畏”


探险不是冒险,探险的核心是凭借专业与准备,去探索未知、超越自我,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敬畏。但反观这些事件:在禁令前心存侥幸;私下进入禁区;在同伴有难时自行离开……这些行为,是否已将探险理解为一种对规则、对生命、对自然的“无畏”?


而在这些行为背后,更折射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在社交媒体对网红打卡地的过度渲染,以及部分商业活动对挑战自我的片面宣扬下,一种轻视风险、崇尚征服的浮躁心态正在滋生、蔓延。


更深层的叩问,是行业的责任链条。作为景区运营方,面对极端天气,是否有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救援的完整预案?当明知即将降温、暴雪,是否应及时启动熔断机制,叫停活动?作为信息平台,是否应对涉嫌违法、违规前往“禁止”区域的“野路子”攻略,进行审核与警示?作为旅行“搭子”,当同行者身体突发急症,首要原则不该是施救吗?团友间的怜悯之心与契约精神,何以脆弱、凉薄至放弃救治、径直前行?


探险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追求,不应成为一种流量与谈资的消费符号。在追求探险体验的同时,我们不能丢失最基本的风险意识。安全准备和责任伦理。


不能用爱好的热情,掩盖专业的匮乏


热爱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抵御风险的护身符。在严酷的自然法则面前,缺乏专业支撑的热情,就是一场赌博。


许多爱好者依赖于社交媒体上零散的攻略,却忽视每一次出行所面临的都是独特的气象、地质与体能条件。真正的专业,是能够解读天气图中的危险信号,懂得在不同地形中选择合理路线,并拥有情况突发、恶化时果断下撤的勇气与智慧。


网约“旅行搭子”,潜藏巨大安全隐患


基于线上约定,仅以“搭伴省钱”或“凑人成行”为目的的临时组团,缺乏现实生活中的深入了解,其情感链接与责任契约往往脆弱不堪。当突发状况来临,这种临时组合关系极易演变为“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悲剧。


山野环境下的探险团队,其核心绝非简单的“同行者”,而是生命共同体。成员间要有充分的彼此认知和明确的责任分工,以及共同的风险预案和牢固的互助承诺。任何一次户外活动,都不能将安全寄托于陌生人的道德自觉之上。


在参与具有一定风险的户外活动时,建议大家跟随有持证专业领队带领、具备正规资质的团队,警惕社交平台上所谓的“靠谱同伴”或“资深驴友”。同时,性别不应成为组队的限制,要确保整个队伍在体能、节奏与风险认知上具备良好的协同基础。


安全教育不能只是口号


尽管警示年年有,但悲剧却常常生。我们的安全教育,是否仍停留在案头文件与零星宣传,未能形成从学校到社区、从线上到线下、贯穿活动始终的全民应急素养体系?如何让“看天气、知进退、存敬畏、守规则”成为每一位户外爱好者出发前的本能,而不是遇险后的追悔?


这其中,景区管理者与运营者的责任意识尤为关键。面对极端天气预警,景区管理方是否建立了科学的分级响应机制?是否在第一时间采取了限流、关闭高风险区域、熔断等机制和措施?是否通过各种渠道向游客发出了有效警示?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众多生命、安危。


与此同时,在户外活动中,风险识别与敬畏自然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我们更要强化关键环节的责任意识,通过建立严格的商业组织、职业领队的培训认证与准入制度,确保他们成为安全理念的传递者与守护者,让安全的理念真正化为守护生命的本能。




  守望相助是比任何顶峰都更高的海拔  



风雪愈是凛冽,人性的温暖便愈发珍贵。那些来自陌生人的援助,那些专业救援的坚守,将责任、勇气与担当,深深烙印在每一处他们守护过的山野。


图源:网络


在同伴选择离开的至暗时刻,那名不幸在党岭高反、失温的游客,她又是幸运的。素昧平生的另一支队伍,毫不犹豫地中止期待已久的行程,围拢过来,安慰鼓励、紧急救援、轮流背驮……他们在海拔4700米处组成了一道临时屏障,抵御着死神的侵袭。


图源:网络


在珠峰东坡积雪齐腰的绝境中,向导“无极”带着他的小狗,走在队伍最前方,“人肉开路”,上百名被困者紧跟其后,形成一支长长的队伍。从清晨9点半到傍晚6点半,历时整整9小时,是他和TA,最终带领百余名被困者,安全抵达山下村庄。

图源:央视新闻

在珠峰东坡,定日县救援队员在齐腰的积雪中,日夜兼程,为近千名被困者蹚出一条下山的生命通道。


在祁连山冷龙岭,青海、甘肃两省的救援力量联合救援,于黄金救援时间内将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转移。“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成为令人心安的后盾。




  规范户外活动,杜绝悲剧重演  



规范户外活动、避免悲剧重演,要通过 “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监管、社会共治、个人责任” 共同联动,构建一个让探索者心怀敬畏、行有所止、困有所援的健康户外环境。


法律规范与行政监管应先行。我们需要建立户外活动分级备案制度,对高风险路线实行强制性准入管理。同时,不断完善商业户外机构的资质认证体系,确保探险领队持证上岗、团队配备合格装备,把不具备资质的组织和缺乏准备的个人挡在危险区域之外。


景区管理方必须肩负起属地监管的责任,建立科学的动态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在收到极端天气预警时,要敢于果断采取限流、关闭高风险区域等防控措施。在游客聚集区域设置清晰的安全警示和避险指引。同时应配足专业救援力量,确保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响应。


要推动个人责任的真正觉醒和行业自律的现场执行,明确领队在危险环境下的绝对指挥权,同时要求参与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通过社会共治,营造科学、理性的户外文化。信息平台要负起责任,对用户上传的“野路子”、“逃票攻略”等违规信息进行审核与清理,并对高风险活动进行明确警示。推动全民户外素养教育,让户外安全知识进入学校与社区,普及“探险非冒险”的理性户外文化。


2025年国庆假期,大自然用一种残酷的方式,给大家上了一堂关于生命的公开课,留给我们沉甸甸的思考。我们必须建立更坚实的制度保障,让法律划定底线,监管守护安全,自律提升专业,共治构建保障,最终让责任成为每个户外人的自觉。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警醒。


当再次背起行囊,愿我们背负的不仅是装备、攻略,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专业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同行者的爱护与温暖。唯有如此,山野才真正是我们追寻自由与美好的精神家园,而非生命终点。


愿每一次探险,都能平安、凯旋!


图片


图片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出走的女性,在 “全女”户外俱乐部

警钟长鸣!中国探险协会《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发布!

近期户外事故频发,这些风险“盲区”你必须知道

10人遇难、2人失联,户外探险遇山洪该如何辨别和自救?

近期户外事故频发,这些风险“盲区”你必须知道

户外救援之困与破局探索

2024年度热门户外安全事件

我用30年登山经验,总结出这篇“高原出行指南”

从卡式炉爆炸7人受伤到露营的“规矩”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