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牛人 | 宋彪:从个人骑行到国家发现,一位法学学者的探险之路
最新动态
牛人 | 宋彪:从个人骑行到国家发现,一位法学学者的探险之路
2025-10-241

宋彪


他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是中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红崖”的发现者之一,

是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扶贫干部,

是探险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多重身份交织,

构成宋彪丰富而立体的人生轨迹,

见证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

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执着追求。


从黄土高原的田间地头,

到柴达木盆地的无人区;

从法学院讲台,

到云南边陲扶贫一线。

宋彪用数十年的行走,

在荒野之间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路径。



宋彪的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索。


在法学殿堂里,他潜心治学,培育法治人才;在山间荒野中,他发现红崖火星地貌,为国家增添了重要的科研基地;在脱贫攻坚一线,他推动“山地探险+乡村振兴”的模式,让壮美山河成为富民资源;在户外探险领域,他倡导法治理念,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人们试图为他定义——特立独行的探险家、知行合一的学者、脚沾泥土的扶贫干部。


但在宋彪自己看来,他只是一个始终在路上的行者——用探索自然的勇气去直面社会问题,用研究法律的严谨去解读山川地貌,用扶贫干部的担当去回馈养育他的土地。




01

黄土高原里长出的探险基因


宋彪接受《牛人》栏目专访


与很多探险者不同,宋彪的探险精神,并非来自书本或远方,而是来自山西黄土高原那片深厚的土地。


1970年,宋彪出生在山西阳城县的一个普通村庄。那个年代的乡村,没有兴趣培养,只有最朴素、实在的生存教育。


农村生活是与生产劳动捆绑在一起,利用节假日跟着家长下地干农活,是那一代农村孩子的集体记忆。宋彪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蹲在地里间苗的日子。


“谷子刚长出来时,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为了保证收成,需要一棵棵拔掉多余的幼苗,只留下那些根深苗壮的,每棵的间距还要保持在四指左右。”


这项农活,要在暑假最热的一个多星期里完成。每天早晨从太阳初升,一直到傍晚日落西山,宋彪都要蹲在田里一棵棵的拔。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磨炼出极强的忍耐力和专注于一件事的执着。


徒步西藏亚东沟   图源:宋彪


另一种贯穿他成长岁月的训练,是“走路”,这个习惯深刻地烙印在他生命里,以至于时至今日,他依然不会开车,也没有买车的念头。


“徒步能让我真切地感知自己的存在和周边社会的变化。过度依赖现代设备,会把人和自然隔开,这会让我感到不真实。”


因此,从走路上学开始,到后来的越野、马拉松和冬泳,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成为宋彪探索世界的内在驱动力。


徒步额尔古纳河   图源:宋彪


1999年,宋彪在清华大学读博时,偶然在颐和园附近的河道边看到有人冬泳。


“别人能做,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试一试?”


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宋彪和同学从第二年7月份开始尝试游泳,从夏末的十几度水温,慢慢适应到冬天的零度以下。河道结冰后,他们就用树枝敲碎冰面,开辟出一条可以游泳的水道。


冬泳的过程也远非看上去那般轻松,下水前需要花很长时间充分热身。入水后,在接近零度的水中,最多待上两三分钟就必须上岸。上岸后也不能立刻休息,要穿上衣服,通过跑步让身体回暖。


“冬泳真的很考验人,当身体直接接触温度极低的水,那种刺痛感是实实在在的,直接就能够感受到的。”


然而,宋彪恰恰从这种极限体验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那种冰冷刺骨的清醒,让他感受到自己有一些边界可以突破,也明白了许多“做不到”的事其实只差一个开始的勇气。


在北京求学和工作期间,宋彪还养成了骑行的习惯。他经常在周末,骑着车去河北的固安、大厂和香河,再返回到学校,或者推着车登上八达岭,一路“溜”到延庆。


宋彪和他的学生们一同骑行   图源:宋彪


这份从黄土高原生长出来的、与自然最直接的亲密感,奠定了宋彪日后探险世界的根本方式——融入自然,用身体去感受风的温度、沙的粗糙与水的刺骨。




02

从敦煌到西宁:

一场奔赴旷野的远征


宋彪的探险念头,萌芽于课本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


他成长于黄土高原,熟悉高粱和小米,但从来没了解过水稻与花生;虽然家里养过鸡和猪,但他从未见过鹅和鸭。至于课本中描绘的大兴安岭、浩瀚海洋与无垠草原,对他而言,更是仅存于文字与想象中的遥远世界。


“所以只要有机会,我就想去看一看小时候课本里的那些场景是否真实存在,这也是我探寻未知、追寻那个想象中的世界的初衷。”


从敦煌骑行至西宁   图源:宋彪


2006年,一次偶然的骑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年夏天,宋彪到敦煌旅行,他原本的计划是去看莫高窟,却因景区限制,多出几天空闲时间。一向喜欢骑行的他,便在当地买了一辆二手山地车,打算在周边转一转。


兴致盎然之余,宋彪看着眼前的车,心里犯起了嘀咕:是转手卖掉,还是继续骑行去远一点的地方?


直到在一家小店,他偶然听一位当地老人谈起,时常有骑车的人由此前往西藏或新疆。这句话瞬间点醒了他,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要不试一试骑到西宁。


这个略显冲动的决定让宋彪立刻行动起来。他找到一家户外用品店,买了一顶迷彩帐篷、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些压缩饼干。就这样,一次寻常旅行,转向了一场奔赴旷野的远征。


骑行路上,宋彪用镜头记录下的风景。   图源:宋彪


从敦煌出发,经阿克塞,过当金山口,进入柴达木盆地,再经过大柴旦、德令哈、都兰、青海湖、黑马河等地区,最后到西宁,这段13天的骑行,成了宋彪探险生涯的“成人礼”。而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过当金山口的那个夜晚。


“过当金山时,我才第一次真正知道什么是无人区。”


当金山位于甘肃和青海的交界,也是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的垭口,白天车辆稀少,夜晚更是万籁俱寂。


穿越广袤的无人区   图源:宋彪


那天晚上20点30左右,宋彪才抵达当金山垭口。


“垭口海拔高,晚上温度会很低,不能扎营,必须往下走,找到平坦的地方。但我没有车灯,也没有头灯,只好跟着地面上有点泛泛的白光,一直往前走。”


直到凌晨,在黑暗里摸索的宋彪,才看到远处有个模糊的房子,是当地一个道班的驻地。


他决定在这附近扎营休息,但却因缺乏经验而手忙脚乱,连帐篷都没能正确支起,最终只能在一个勉强能罩住人的空间里,与成群结队的蚊子一同度过了一夜。


在无人区露营   图源:宋彪


在无人区度过的几天,让宋彪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他感受到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深切的渺小感。


“天幕像一个巨大的罩子把人罩起来,而人如同微尘一样,仿佛随时会消失。在那种环境下,我突然感到个体在自然面前显得毫无价值,存在感微乎其微。”


无人区的环境极其安静,因为没有物体摩擦,连风声都听不见,只能通过身体感受风的存在。长时间的寂静,甚至让宋彪产生幻听,总觉得有人在附近说话。


为了对抗这种错觉,在穿越当金山和进入柴达木盆地的几天时间里,他几乎唱遍了所有会唱的歌。


“虽然心里明白,在方圆几百公里都没有人的时候,任何事都只能靠自己。但当真正独自面对这一切并生存下来后,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


骑行途中经过黑马河   图源:宋彪


在绝对的空旷中,宋彪感受到生命的韧性,也读懂脚下这片土地的壮阔与厚重。


柴达木盆地为人所熟知,不仅是它壮美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它承载的一段艰苦奋斗历史,以及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20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勘探者和建设者汇聚于此,在“一卷行李一口锅,牵着骆驼战沙漠”的艰苦条件下,开启了新中国石油勘探的壮丽篇章。


“到柴达木去,到冷湖去”的口号曾响彻全国   图源:网络


“当你亲眼看到如此恶劣的环境,感受到前辈们曾为国家建设付出过的巨大努力,你会对这片土地产生一种深刻的崇敬。”


这份崇敬,让宋彪的探险,不仅超越了地理层面的探索,更增强他继续深入发现这片土地自然与人文之美的信心。


这次骑行的经历,让宋彪始终难以忘怀。回来后,他特意请画家将当金山口照片绘成油画,挂在他的办公室里。这片用脚步丈量的天地,成为他心中常驻的风景


挂在办公室里的油画   图源:宋彪




03

从哈拉湖到红崖:

寻找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如果说2006年的骑行是宋彪探险的“成人礼”,那么,此后的几年间,他在青海北部的探索,则是一场从个人探险走向国家地理发现的升华。


2007年,宋彪将目光投向了青海北部祁连山区的哈拉湖。这个鲜为人知的湖泊,激发了他的探索欲。


“青海湖大家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青海湖北边,还有一个哈拉湖。当时,在网上关于哈拉湖的帖子也很少。但,越是神秘的地方,我越想去看看。”


哈拉湖的卫星地图   图源:宋彪


在准备过程中,饮水问题成为最大难题。就在宋彪举棋不定时,大柴旦的一名探险爱好者张清哲的建议让他下定决心。


“有丰富的冰川融水,不需要携带大量的水。但夏天的冰川融水会形成大量河道,行走极不方便。”


经过深思熟虑,宋彪决定轻装上阵。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明智的。


虽然宋彪不得不频繁扛车通过冰川融水形成的河道,耗费了大量体力,但与同期被困河道、最终未能抵达哈拉湖的自驾车队相比,他却成功完成穿越,站在了哈拉湖畔,亲眼得见这片湖泊的真容。


骑行穿越哈拉湖地区   图源:宋彪


对宋彪而言,一次成功的尽头,永远是下一个未知的起点。很快,一个比哈拉湖更遥远、更惊人的发现,进入了他的视野。


2007年哈拉湖骑行结束后,宋彪把陪伴自己穿越无人区的自行车寄存在了敦煌。回到北京之后的那段时间,他经常在谷歌地图上查看西部地区各种各样的地形,寻找下一个探险的目标。


作为户外爱好者,被誉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自然成为他关注的焦点。但当他反复查看罗布泊的地形时,却被罗布泊东南方向的另一处区域所吸引。


红崖位于小柴旦湖西北   图源:宋彪


那片区域地形和罗布泊的地形构造极为相似,但方向却相反。从空中鸟瞰,这片地区地势复杂、色彩艳丽,呈现耳廓状形态,所以被宋彪称之为“大耳廓”。


“罗布泊的弧形是从北向南的半月形,而大耳廓是从南到北,它俩对称得就像蝴蝶的翅膀一样。”


这个偶然发现,让宋彪眼前一亮,在心里默默记下这个地方。


2008年夏天,宋彪再次启程。他这次的目标,是穿越柴达木盆地中的那片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雅丹地貌群。


他从敦煌取出寄存的自行车,托运到冷湖镇,计划用3天时间沿旧315国道,经茶冷口、南八仙、鱼卡,最终抵达大柴旦。但这次行程,却没有往常那般顺利。


“自行车在敦煌放了一年,按理说应该放气或者更换轮胎,但我打足气就直接上路。骑了一天,车胎就开始漏气,固定行李的后座螺丝也掉了。”


一时的疏忽,让宋彪在第二天的行程中举步维艰。旧315国道大多已被流沙掩埋,骑行变得异常困难,他不得不背着行李,推着自行车在沙地中艰难前行。


骑行穿越雅丹地貌群   图源:宋彪


看着这辆曾陪他穿越哈拉湖的自行车,宋彪实在不忍心将它丢在荒野。第二天傍晚,眼见无法按计划抵达目的地,他只好拨通电话,向在哈拉湖骑行期间结识的探险爱好者张清哲求助。


“出发前我与他沟通过穿越雅丹的计划,他给了我不少建议。后来我向他求助时,他和爱人当即专程赶来,把我接回去。”


宋彪被接回大柴旦的第二天,张清哲提议带他到周边转转。宋彪突然想到之前在谷歌地图中发现的“大耳廓”,便提议去那里看看。


卫星地图上显示的“大耳廓”   图源:宋彪


在柴达木生活了多年的张清哲十分惊讶,他从未听说附近有这样一处地方。当宋彪在卫星地图上指出那个形似耳廓的红色地貌时,这位探险爱好者立刻被勾起兴趣,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宋彪的提议。


当天,宋彪、张清哲和另一位朋友开着越野车,朝着卫星图指示的方向出发,对红崖进行第一次实地探寻。


宋彪、张清哲一行寻找红崖   图源:宋彪


红崖所在的区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加之柴达木盆地本身辽阔无垠,内部地貌重复性极高,进入后极易迷失方向。


在没有现代高精度卫星导航的年代,宋彪一行只能依靠经验和传统的地图在近乎一致的地形中艰难寻找。


“那一次,我们实际上只走到它的边缘,没有进入它的腹地。”


虽然未能亲眼目睹那在卫星地图上震撼人心、连绵成片的红色地形,但宋彪和张清哲的这次行动,却成为对红崖的首次探险,也正式拉开了后续系列发现的序幕。


这里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之一   图源:宋彪


张清哲同样被这个神秘的地貌深深吸引。此后数年,他从各个方向反复尝试,终于找到通往红崖的路线,揭开这片“火星地貌”的神秘面纱。


虽然没能亲自穿越红崖,但宋彪并没有觉得遗憾。他由衷敬佩并感谢张清哲的坚持与付出,成就了这片土地更大的意义,也圆满了他们共同的探险梦。


2025年,大柴旦红崖火星地貌景区正式开园迎客,标志着中国首个以“火星探索”为主题的全域沉浸式旅游项目全面落地。


2025年,宋彪受邀重返红崖。   图源:宋彪


作为发现者之一,宋彪受邀重访红崖并出席景区的开业仪式。见证了自己最初的探索,蜕变为中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他切身的感受到了一种深层次的价值:个人的、民间的探索,可以与国家级的科学、科普和产业发展项目完美融合,产生深远影响。




04

丈量荒野 厘清法度 反哺民生


如今,宋彪的探险之路,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挑战。他将行走中的所见所思和对自然、人文的探索,转化为服务社会、助力发展的具体实践。


作为一名曾经深入基层的扶贫干部,宋彪始终在思考:如何将户外探险活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秘境百马”美丽乡村马拉松赛   图源:宋彪


在云南怒江兰坪县挂职期间,宋彪提出了一个构想,依托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壮美景色,打造百公里山地探险路线,把当地珍贵的地质景观转化为当地民众的发展机遇。


“把当地的山民培养成为探险的服务团队,可以请当地山民做向导,也可以由他们提供基本的食宿条件,就像为登珠峰提供服务的夏尔巴人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将科学的探险活动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宝贵机会。”


挂职期间,宋彪经常深入基层调研。   图源:宋彪


这种跨界思维与责任意识,同样体现在宋彪对中国户外法治建设的关注上。


探险需要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便做好科学准备、标准化管理和专业团队建设,也难免遭遇意外。然而,一旦涉及团队协作或商业运行,责任分担便成了绕不开的核心问题。


“探险活动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与伦理准则,在特殊环境下,参与者之间需要互帮互助。然而,这种道德层面的要求,并不能完全免除事件发生后的责任。因此,必须通过法律来明确责任的边界,清晰界定在哪种情形下参与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哪种情形下可以免责。


在宋彪看来,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包括提升参与者的个人能力与风险意识,同时也要求团队履行甄别、提醒和协助的义务。而法律规范的完善,则应明确不同情境下各方的主体责任,从而推动户外活动在安全框架内良性发展。


变身“助农主播”   图源:宋彪


从扶贫一线到法治前沿,从荒野探索到社会服务,宋彪用他的实践诠释着当代探险者的责任与担当。对他而言,真正的探险,不仅在于征服未知的自然领域,更在于为后来者开辟更安全、更规范的道路。这条路,他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05

迈向更远的地方


随着年岁渐长,宋彪的探险方式也在悄然转变。如今,他每周坚持完成一次半程马拉松,并开始规划铁人三项的比赛,开启新的挑战。


但谈及未来的探险计划,宋彪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向往的光芒。遥远的山间湖泊、广袤的藏北高原,以及神秘的昆仑山腹地,在他看来,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依然蕴藏着无数值得探索的自然秘境。


“在允许的范围内,我想能走得更远就走更远。”


2012年,宋彪在美国66号公路骑行。   图源:宋彪


在宋彪看来,探险的意义是在跋涉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走得越久,走得越长,对自我的认知就越深刻。对他而言探险早已超越了个人层面的挑战,更在于如何将一路收获到的成长,转化为能够照亮他人的力量,让更多人能在山川湖海之间,遇见更好的自己。


向外是探险,向内是探索。从个人挑战到社会贡献,从荒野探索到行业建设,宋彪用他的实践诠释着一个现代探险者的完整维度。


他的脚步或许会放缓,但他所开拓的道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走下去。他所传递的探险精神,也必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生不息。



图片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