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牛人 | 何静:在8000米山巅之上,用无氧攀登定义生命的新高度
最新动态
牛人 | 何静:在8000米山巅之上,用无氧攀登定义生命的新高度
2025-11-013

何静


她是全球首位无氧登顶14座8000米高峰的女性

曾用28小时,无氧速登马纳斯鲁峰真顶,

74天,无氧连登4座8000米级高峰。


她是一位用镜头记录极限与人性的摄影师,

持续传递雪山之上温暖的人性力量。


她是何静,

18岁前“没见过山” 的平原姑娘。

从2012年,懵懂地踏上第一座雪山,

到2025年,珠峰之巅唱响《歌唱祖国》,

她用13年的时光,

将基因检测报告上的“弱”,

改写为世界登山史上的“强”。


在氧气稀薄的8000米海拔之上,

每一次呼吸,都深沉而艰难,

每一个脚步,都考验着意志和身体的极限,

但她却以最原始的状态,

直面最严酷的考验。

将人生的坐标,刻在了世界之巅。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将五星红旗稳稳地插在珠穆朗玛峰的峰顶,这是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珠峰之巅,也是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


15年后,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队员潘多从东北山脊成功登顶,成为中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女性,也是世界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


65年后,2025年5月24日,中国女攀登者何静,珠峰北坡登顶。她在峰顶呼啸的寒风中,展开五星红旗,唱响《歌唱祖国》,让五星红旗与铿锵旋律,回荡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65年,跨越几代人的信念与足迹,一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在世界之巅传递,刻下了一个民族不断向上的高度。




01

面对山野的呼唤,她给出响亮的回答


何静接受《牛人》栏目专访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在珠穆朗玛峰顶的狂风与稀薄空气中,一位登山者展开一面五星红旗,用尽力量高唱《歌唱祖国》。她的歌声并不算优美,甚至因缺氧而有些断断续续,但那份从内心深处迸发的情感,却穿透屏幕,震撼到观众。


在中国登山队首登珠峰65周年之际,何静用她的方式致敬前辈。   图源:何静


她叫何静,一个从陕西平原地区走出的姑娘。


2025年9月,她成功无氧速登海拔8163米的马纳斯鲁峰真顶,用时28小时。就此完成了全球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无氧攀登,成为全球首个完成这项壮举的女性攀登者。


用时28个小时,何静成功无氧登顶马纳斯鲁峰真顶。   图源:何静


“我在18岁之前没见过山。”


何静的家乡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是一片广袤的平原。18岁,她第一次登上秦岭。同学后来告诉她,站在山顶的何静,兴奋地说:“这是我以后想要做的事情。”


当时的何静,转眼就把这句话忘了。她未曾想到,这句被山风带走、被自己遗忘的宣言,却像一颗深埋的种子,在她看不见的地方悄然生根。


多年后,因至亲离世,何静无法承受家里悲伤的氛围,向母亲提出想外出散心。母亲问她想去哪里,她说朋友可以带她去登雪山。但当时的她,对登雪山毫无概念,甚至不知道登雪山需要哪些装备。


于是,2012年春节假期,她穿着一件不适合登山的长款羽绒服,登上了人生的第一座雪山——四姑娘山的二峰。


“从此之后,就从5000米到6000米,6000米到7000米,7000米到8000米。就这样,走了13年。”


2016年,何静成功登顶卓奥友峰。   图源:何静


2016年,何静仅用1瓶氧气登上了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下山后,一个念头在她脑海里萌生:“我能不能尝试无氧?”


带着这个想法,她开始向十四座探险俱乐部的创始人张伟和一些外国攀登者请教。他们告诉她:“你要到最高营地适应,住上一晚,才能为冲顶做好准备。”


“我不知道这个方法可不可行,但既然别人这么说,我就这么做。”


2017年,何静“偷偷”出发,因为怕被嘲笑不自量力,她没敢告诉任何人。直到在拉练结束后,队友们才发现不对劲——当他们准备下撤时,何静却选择留在山上过夜。


在7400米的营地,何静头疼欲裂,睡眠成为一种难捱的折磨。但她明白,既然选择无氧,就要比别人承受更多。


“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很多选择无氧攀登的外国人都走得很慢。所以,这种痛苦,不是我自己体能的问题。如果这种痛苦可以接受,那我就会继续去坚持。”


最终,这份坚持换来了她无氧攀登生涯的“首登”,也在无意间填补了华人女性乃至亚洲女性在无氧攀登14座8000米高峰上的空白。


2022年,何静成功无氧登顶乔戈里峰。   图源:何静




02

在苦行和孤独中成就更强大的自己


起初,何静选择无氧攀登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省钱。


“一瓶氧气8000块,省两瓶,来回交通费就出来了。”


但渐渐的,何静想法开始改变。“当国外的攀登者问我来自哪里?我回答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攀登者时,我感到一种使命感。因为在无氧攀登这个领域,还没有中国人一直坚持去做这件事,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填补这段空白。”


2022年和2023年,何静无氧登顶9座8000米高峰。   图源:何静


从小我到大我的使命感,推动何静不断突破极限。2022年,她在74天内无氧登顶4座8000米级别山峰。2023年,她又完成5座8000米级别山峰的无氧攀登。


这份成绩,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新生代攀登者的力量,也看到中国女性的力量,赢得了实实在在的尊重。


就在何静完成9座8000米级山峰的无氧攀登后,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她的登山基因和爆发力均为“弱”。这个结果让她意识到,自己并非天赋异禀,与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个普通人。


那么,这位普通人如何做到极致的?答案藏在日复一日的“苦行”中。


何静通过参加越野跑进行拉练。   图源:何静


即便是上班期间,何静每天也会保持近5个小时的严苛训练:清晨5点,只要天气允许,她都会晨跑1到1个半小时;每天骑行几十公里上下班;午休间隙,戴着阻氧面罩负重近20公斤爬50层楼梯,一周3次,每次5~6趟;周末参加50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越野跑。


这份在他人看来难以承受的训练量,是何静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也正是通过这种严格的作息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她弥补了基因上的“弱”,一步步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在锻造何静体魄的同时,更让她早早熟悉了攀登路上最常有的滋味——孤独。


2023年,在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进行高海拔适应时,何静意外受伤。为了不错过窗口期,她没有选择下撤,而是在海拔6400米到7400米之间独自停留了两周。向导偶尔会从大本营上来送食物,大部分时间只有她自己。


2023年,何静攀登干城章嘉峰。   图源:何静


在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孤独是她唯一的伴侣。但在何静看来,孤独本就是生活的常态。一个人若是无法与自己和解共处,又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


她会情绪崩溃,也会放声大哭,让大自然全然接纳自己的脆弱。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


这份与孤独共处的能力,助何静熬过漫长的训练,也让她在无氧攀登的极限环境下依然从容,更成为她在直面生死时,能够保持冷静的真正底气。




03

跨越生死的信念,源于内心的理性


攀登,意味与死亡近距离对视。


何静攀登生涯中最接近死亡的一次经历,发生在海拔8463米的马卡鲁峰。她和向导原本计划用4天3夜的时间完成适应性训练。然而,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将他们困在山上,整整8天7夜,食物匮乏到两人只能分食1包方便面。


“那天晚上,我真的觉得死亡距离我那么近,但我绝对不要死在这里。”


在那个漫长而寒冷的夜晚,她清晰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高海拔、低温、饥饿,所有这些因素,都在消耗,她的生命力。


登顶马卡鲁峰   图源:何静


与此同时,队伍中其他成员也遭遇了不测。有队友出现脑水肿,还有人严重冻伤,更有人永远留在了山上。


“这座山峰对我个人而言,到现在都觉得它是一个梦魇式的拉练。”


事后反思这次经历,何静认为,除了天气因素,也与当时自己无氧高海拔经验不足有关。“我还是采取了过去攀登马纳斯鲁峰的方式,一次性拉练到底。但事后才知道,这种方式可能不太可取。”


这次经历,成为她攀登生涯的转折点。在后续的攀登中,她开始更加关注自己身体的反馈和天气变化,制定更灵活的无氧攀登策略。“所以,照搬别人过来的,都不可取。”


值得记录的是,在那支队伍里,只有何静一人选择了无氧攀登。同年——2018年,中国女性中也只有她和高小丹两人完成马卡鲁峰的无氧登顶。


成功登顶海拔8035米的迦舒布鲁姆II峰。   图源:何静


何静见证的死亡经历远不止于此。2021年在珠峰下撤时,一具登山者的遗体被放在她帐篷外,而她,第二天早上才知道。


2023年在南迦帕尔巴特峰时,一位外国队友因力竭无法下山,他意识完全清楚,非常清醒地告诉大家:“不要救我了,让我安静地留在这里,你们快下山。”


从2017年至今,她身边逝去的队友已不止10位。这些经历,让她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登山教会我接纳无常。珍惜当下,不缅怀过去,不畅想未来,整个人活得更加真实,以空杯的心态面对生活。”


2022年,何静成功登顶海拔8516米的洛子峰。   图源:何静


正是对生命的敬畏,让她学会比冲顶更重要的东西——放弃。


2019年,在尝试洛子峰南壁新线路的无氧攀登时,她4次尝试冲顶,最终在7800米处,因天气和风险主动放弃。


“学会坚持,懂得放弃。”在何静看来,放弃不是失败,而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她的放弃标准很明确:当窗口期消失,风险危及生命安全时,必须停止。


这种理性的背后,也是何静对家人的承诺。她始终将保护好自己、让家人放心作为最重要的安全准则。这份谨慎,也让她逐渐获得家人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04

顺势而为,韧性生长


很多人问何静,她的攀登哲学是什么。


“顺其自然。”这是何静的一贯回答。


何静始终觉得,完成14座8000米高峰的无氧攀登,更像是一场顺势而为的旅程。她从未将这件事情,当作自己的最终目标。


带着这份“顺其自然”,从雪山之巅回到广袤平原,何静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


“很多人说,你已经登完14座8000米高峰,是不是秦岭的山你就不去了?我说没有,我从18岁到现在,还在爬秦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年龄,我遇到的,是不同的人,对于山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对何静而言,登山是她平衡生活的支点。完成登山后,她依然上班、生活,很少主动向身边人提及自己的攀登经历。


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正是她与山相处的方式,也是她与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2022年攀登珠峰前夕,夜里行进在昆布冰川。   图源:何静


除了攀登者的身份,何静还是一位用镜头记录世界的摄影师。她举办过个人影展,摄影作品屡获殊荣。透过她的镜头,我们得以看见极限环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芒。


在她最难忘的作品中,有一张拍摄于南迦帕尔巴特峰:一位向导正将一块白色的糖递给筋疲力尽的攀登者。


“他给攀登者的,不仅是一块糖,更是一份信心、一份希望、一份关心。”


这不仅仅是一块糖,而是极限环境中的希望与协作。   图源:何静


近年来,女性力量正在世界之巅不断绽放,越来越多的女性攀登者在8000米雪山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这是全世界女性共同的进步。”


作为世界首位完成14座8000米高峰无氧攀登的女性攀登者,何静对“女性力量”有着独特的理解。在她看来,女性力量在登山领域中展现出的是一种更具韧性的智慧。


“女性专属的特质就是韧性,而且,我们更懂得在极限压力下的自我调节和情绪释放。”


最让何静感动的是,许多女性因为她的故事找到勇气。一位高中女教师在听完她的分享后对她说,从她身上看到了人生的可能性。


“她说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告诉学生,一定要为自己而活,赢得尊重。”


何静用她的经历证明:真正的女性力量,是敢于撕掉标签,在任何一个领域活出最真实、最精彩的自己。




05

越过山巅,照亮无限可能


如今,何静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发起了多个青少年登山公益项目。


在何静看来,每个孩子内心都藏着无限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个被点燃的契机。


“我不是要让青少年都去登山,而是想唤醒他们的自驱力,从而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新的目标也在远方召唤何静。她计划挑战登山领域的另一个里程碑——7+2(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抵达南北极点)。


这项计划的意义,并非为了完成另一项个人成就,而是为了切实的见证与呼吁。


何静始终对环境保护怀有深刻的责任感,当她亲眼目睹珠峰冰川逐年消退,亲身感受攀登路线上气候变化的痕迹,那份内心的责任,促使她决定用镜头与科学视角,记录全球温室效应对极地环境的真实影响。


从8000米雪峰到南北极冰原,从个人突破到公益引领,何静的人生轨迹始终在拓展。


对于何静,这是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下一段探索的开始。   图源:何静


山高人为峰——真正的巅峰,不在于攀登了多少座山,而在于超越多少个昨天的自己;真正的攀登者,不仅要抵达地理的制高点,更要抵达生命的至高处。


何静的故事,始于一句被遗忘的誓言,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最终绽放为照亮他人的光芒。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命的攀登者,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在极限处发现无限。


山永远在那里,而比山更高的,是永不停歇的攀登精神,是代代相传的生命之火,是一个普通人选择活成一束光后所能照亮的无限可能。



图片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