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从被迫离场,到主导研究:中国在南极的探索,远比想象更硬核
最新动态
从被迫离场,到主导研究:中国在南极的探索,远比想象更硬核
2025-11-043

2025年11月1日,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启程,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500余名队员搭乘“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考船,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在上海启程。   图源:人民日报


此次考察,邀请来自泰国、智利、葡萄牙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将展开更多元的国际合作研究。


此次考察任务更加繁重:一是继续完善南极秦岭站的配套设施,验证已建成的海水淡化、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国产化设施设备;二是在罗斯海、南极半岛等典型海域开展多学科综合观测,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三是利用国产钻探系统首次尝试南极深冰层钻探,探索冰下湖环境,为研究极端生命和全球气候演化提供支撑。


南极   图源:网络


从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算起,40余年间,中国已从极地事业的后来者,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五大考察站的先后建成,极地保障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以及在冰盖研究、气候变化、南极天文等领域取得的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成果,标志着中国已经在南极建立起现代化的科研体系。


南极蕴藏着独特的科考价值。其冰盖保存着百万年的气候记录,是研究地球古环境的载体;其海洋与大气过程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其极端环境是研究生命适应性的样本。对这些价值的探索,驱动着人类的南极活动。


而今天这一切的科学探索,都始于数百年前。当早期的探险家们依靠风帆、雪橇与勇气驶向这片未知的冰封大陆时,人类才真正踏上了认知南极的漫长征途。




  南极探险:从帆船时代到科学时代  



南极洲,这片被严酷的奇寒和常年不化的冰雪封锁的大陆,是地球上最遥远的存在。数百年来,人类与南极的故事,写满了勇气、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


1772至1775年间,英国库克船长率领探险队,在南极海域进行了多次探险。虽未发现任何陆地,但他的航行却揭开了南极探险的序幕。近半个世纪后的1819年,英国威廉·史密斯船长首次发现南设得兰群岛,也让当时的捕鲸人和海豹猎人大规模涌入这片区域。


1820年可以说是南极发现史上的关键年份。美国的帕默在11月18日发现了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南极半岛的西北岸,并将其命名为“帕默半岛”。而英国海军的布兰斯菲尔德声称早在当年1月30日就已发现该地区,并称之为“格雷厄姆地”。这场发现权之争持续一个多世纪,直到20世纪中叶才统称为“南极半岛”。


1820年之后的10年间,南极探险迎来首个高潮。1821年,俄国探险家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完成环南极航行,发现亚历山大一世岛。同年2月7日,美国的戴维斯成为有记载首位登上南极大陆的人。1823年,英国航海家威德尔发现了威德尔海。1831年,英国捕鲸队船长比斯科发现了恩德比地。


1838至1842年,美国探险家威尔克斯沿南极洲海岸线航行数千公里,证实了南极洲是一块大陆而非群岛。1839至1843年,英国探险家罗斯在3次南极探险航行中,在从南奥克尼群岛以西到巴勒尼群岛的区域,发现了6个海岛或群岛,在南极大陆发现了7个区域。


斯科特的“发现号”停泊在罗斯冰架边   图源:网络


20世纪初,南极探险进入白热化阶段。来自英国、德国、比利时、瑞典等国的探险队伍相继进入这片冰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考察活动。人类的足迹不断向南极点逼近,距南极点的最近距离仅179.7公里。


1911年,由挪威的阿蒙森、英国的斯科特等探险家率领的探险队伍,以南极点为目标,分别在南极大陆展开探险。同年12月14日,阿蒙森将一面挪威国旗插在南纬90度的冰原上,成为人类史上首位抵达南极点的人。他们在南极点住了3天,设置了天文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确定出南极点的平均位置。


1912年1月18日,在阿蒙森到达南极点之后的第35天,斯科特一行5人也成功抵达南极点。但不幸的是,在归途中,由于食物不足,加上天寒地冻,体力不支,斯科特队伍的全体人员在风雪中遇难。


斯科特在日记中写下:“Last entry. For God’s sake look after our people.”(最后一条记录,愿上帝保佑我们的人。)


斯科特在日记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图源:网络


1914年,沙克尔顿率领一支20余人的探险队远征南极。然而,队伍所乘坐的探险船“坚韧号”于次年1月被浮冰围困,并在数月后沉没。全体队员被困浮冰之上,在极寒海域挣扎求生长达10个月。


无奈之下,沙克尔顿亲自带领5名队员,乘坐一艘小小的救生艇,在怒海狂涛中航行约700海里,抵达南乔治亚岛。由于登陆在无人的一侧,他们不得不连续几十个小时不眠不休,徒步翻越崎岖险峻的冰川山脉寻找救援。历经千辛万苦,沙克尔顿终于在1916年8月成功带领救援船返回,解救了被困的全部队员,创造了无人遇难的奇迹。


这次从绝境中成功自救的壮举,被誉为人类探险史上的不朽传奇。沙克尔顿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与舍己为人的责任感,成为绝境求生与团队精神的永恒象征。


被浮冰围困的坚韧号   图源:英国皇家地理学会


二战后,南极探险从领土争夺逐渐转向科学研究。1946至1947年,美国实施“跳高行动”,派出4700人、13艘舰船和26架飞机,对60%的南极海岸进行了系统航拍。


1950至1956年间,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相继建立常年考察站。1957年7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由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特别委员会发起的全球地球物理联合观测计划——国际地球物理年,成为南极研究的里程碑。在此期间,12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67个考察站,包括苏联的和平站、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等。


1958年,国际科学联合会成立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负责组织、协调南极科学考察研究活动。人类对南极的认知,终于从地理发现转向了科学探索,为现代南极研究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南极探险历程,是人类深化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并不断挑战自身极限的见证。一代代探险家与科学家在南极大陆的工作,为系统记录地球环境、持续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写下了至关重要的篇章。




  中国足迹: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1959年,美国联合其他11个已在南极设立考察站的国家,共同签署《南极条约》。条约明确规定,南极应永远只用于和平目的,不属于任何国家主权与国际纷争的范畴,它应服务于全人类的利益,成为专注于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净土。


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已有10余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40多个常年考察站及百余个夏季站,但南极大陆上始终未见中国考察队的身影。


1978年10月,国家海洋局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开展南极考察工作》的请示。1980年1月12日,中国派出董兆乾、张青松两位科学家赴南极开展考察。他们对南极科考队伍的运营管理、后勤保障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系统性调研。翌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


1983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成为缔约国之一。但缔约国没有参与决策权,因此,在参与相关会议时,我国代表的权限受到严格限制,每当涉及实质性决策或表决环节,就必须离开会场。在联合国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南极事务上没有发言权的国家。


根据《南极条约》规定缔约国只有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或派遣科学考察队进行研究活动后,才有权成为协商国。因此,进行南极科考、建立常年科学考察站,对于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而言,既是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场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的远征。


1984年10月8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正式成立,邓小平挥笔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吹响了中国向南极进军的号角。


“向阳红10号”科考船抵达南极洲   图源:国家人文历史


1984年11月20日,考察队乘坐“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奔赴万里之遥的南极。


经过近40个昼夜的艰苦漂泊与狂风恶浪的严峻考验,1984年12月26日,考察队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0日,考察队在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登陆,鲜艳的五星红旗从此飘扬在南极上空。


考察队登陆乔治王岛   图源:解放日报


此次南极考察队由南极洲考察队、南大洋考察队、“向阳红10号”船与“J121”船四个单位组成。其中,南极洲考察队肩负着建立长城站的重要任务


建站的首要任务是先建成一座用于卸货的码头。由于大型船只无法直接靠岸,所有建站物资都需依靠小艇转运至岸,再送往建站地点。为此,指挥部迅速成立了一支码头突击队,要求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码头建设任务。


南极常年严寒,即便是夏季,白天的气温也仅在零度徘徊依旧寒风刺骨。突击队分成4个班次轮换作业,在冰冷的海水中抡锤打桩、扶钎定位。一旦有人冻得难以支撑,便立即上岸在临时帐篷取暖,另一批人随即下水接替。经过突击队员不间断的奋战,一座长29米、宽6.2米、深3.1米的简易码头终于初具雏形。


码头建成后,各类建站物资随即被卸至码头,再由车辆转运至各施工点。在运输过程中,有小艇在滩头搁浅,队员便在冰冷海水中进行人力传送,将物资一件件手递手运送上岸。当小艇无法靠拢码头时,队员们便绳索拉着小艇停靠码头。经过连续数日的紧张作业,全部建站物资安全上岸。


突击队员在冰冷的海水中艰苦作业   图源:中国海洋档案馆


1985年1月中旬,长城站的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然而,站址所在的区域是一片荒原,土地被冰雪融水浸透,狂风、大雪与严寒几乎日日不绝。队员们居住在简易帐篷中,风雪经常将帐篷掀翻或压垮。他们的充气垫和睡袋直接铺在冰原上,寒气直透,清晨醒来身下都是湿漉漉的。


南极风暴也不时袭来。1月29日凌晨,11级西北大风掀开发电机房屋顶,15名队员冒生命危险冲入风中,系绳加固,奋战两小时完成抢修。2月2日清晨,12级暴风雨中,8名队员腰系安全绳,匍匐在湿滑的5米高屋顶上,顶着狂风暴雨将铁皮重新固定,保住了宿舍楼屋顶。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全体队员上下同心,每日奋战十七八个小时,甚至连续通宵,全力抓住极昼时段抢工。队伍里根本分不出领导和科学家,大家全都是建筑工人,都扑在第一线。


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正式建成。 这座凝结了无数汗水与艰辛的站区,标志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1985年10月,在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中国从此在国际南极事务中,掌握了至关重要的表决权。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   图源:中国海洋档案馆


随后的40年间,中国的南极事业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路向南、向内陆、向深海不断拓展探索的边界。


1989年2月,中山站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建成。 这座常年考察站不仅将中国的考察范围从西南极的南极半岛区域扩展至广袤的东南极大陆,更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的重要门户。


中国南极中山站   图源:新华社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南极探险迈向更具挑战的内陆。2009年1月,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冰穹A地区宣告建成。


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被誉为“不可接近之极”,这里蕴藏着古老冰芯记录的地球气候密码,拥有绝佳的天文观测条件。昆仑站的建立,使得中国一举占据了南极科学研究的制高点,是实力与魄力的象征。


中国南极昆仑站   图源:网络


此后,支撑内陆考察的网络进一步完善。2014年2月,泰山站正式开站。它位于昆仑站与中山站之间,作为内陆考察的中继枢纽,为深入冰穹A地区的科考活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后勤保障,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内陆考察的效率和安全性。


中国南极泰山站   图源:网络


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相继建成和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加入序列之后,中国的南极探索又迎来一个里程碑——2024年2月7日,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也是新时代建成的第一个常年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


这座以中华祖脉“秦岭”命名的考察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罗斯海有“最后的海洋”之称,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完整的大海洋生态系统。


秦岭站的建立,成功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在西南极、东南极和南极内陆构建起一个覆盖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大扇区的常年考察站网络,将为全人类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贡献出更为坚实的“中国力量”。


中国南极秦岭站   图源:网络


从西南极到东南极,从沿海到内陆,从常年站到夏季站,中国南极考察的布局日趋完善。与考察站建设同步的是科研能力的提升,起步之初,中国南极科研以描述性、考察性工作为主,如今已逐步进入以南极冰盖、冰下科学、气候变化等为核心的前沿领域。


40余年弹指一挥间,从“初登舞台”,到“站稳舞台中央”,中国的南极事业,正以更稳健、更自信的步伐,走向更深远的未来。




  从探险家到科学家:探索是人类永恒的本能  



如果说阿蒙森、斯科特的征程,是为“第一个”而战。那么,今天科考队员的使命,就是为“每一个”新的发现而努力。虽然我们的目光已经从地理极点转向科学深处,但探险南极的精神一脉相承,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也是超越极限的勇气。


当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扬帆启程,当“雪龙”系列破冰船在南极冰海划开新的航迹,当秦岭站的灯光在极夜中亮起,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中国极地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探险精神在当代最坚实的传承。


远征的船只终将返航,但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息。



图片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