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牛人 | 何昌娟:揣着300元钱逃离大山的姑娘,从洗碗工到登顶珠峰
最新动态
牛人 | 何昌娟:揣着300元钱逃离大山的姑娘,从洗碗工到登顶珠峰
2025-11-084

昌娟


她是中国首位双登珠峰与洛子峰的女性,

也是一位将风雪凝练成光芒的作家。

她用脚步丈量天地的高度,

也用文字刻写下生命的厚度。


她是大山的女儿,

是命运的“叛逆者”,

拥有比山更高的志向,

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她是何昌娟,

一个在命运的低谷奋起。

在世界之巅坚守,

在平凡生活里绽放的追光者。



“我是何昌娟,网名叫奔奔妹,就是奔跑的奔,我喜欢奔跑。”


奔跑,是何昌娟与世界的对话方式,也是她生命的特别韵律。


她在绝壁上奔跑,挑战人类毅力的极限;她在稿纸上奔跑,探索灵魂深处的风景;她在平凡的日子里奔跑,践行对生命价值纯粹的追寻。


这条路没有终点,因为她的每一步,都在开创道路。




01

带着倔强,她奔向大山之外的未知


何昌娟接受《牛人》栏目专访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地处滇东南边陲,与越南山水相连。这里曾饱经战火洗礼,加之群山阻隔、交通不便,战争的深远影响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共同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何昌娟的童年,就在这片承载历史沉重与观念桎梏的土地上度过。


16岁那年,刚读了几天高中的何昌娟,就被迫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哥哥考上大学后,家里的经济负担骤然加重,父母希望她辍学,像寨子里的其他女孩们一样,早日嫁人、生子,为家庭减轻负担。


“在他们的认知里,女孩子书读得再多,终究也要嫁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业,女孩子都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


父母的传统观念和那份源于性别的偏见,深深刺痛何昌娟的自尊心。原本,她希望通过求学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而今摆在她面前的,却是重复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让何昌娟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她不想遵从父母,在家等待媒人上门提亲,更不想被束缚在似乎既定的命运里。


山赋予何昌娟的,是静默中向上的力量。   图源:何昌娟


在哭了一个星期后,这个平素温顺的姑娘,做出人生第一个重要决定。


“我说,'我一定要出去,你们不让我出去我也要出去。后天我就要走,我要离开家。'


没有激烈的争吵,只有坚定的眼神。最终,父亲妥协了,默默塞给何昌娟300元路费。就这样,带着两件换洗的衣服,背着一个简单的书包,她独自踏上去往昆明的路。


初到昆明的几年,生存是最重要的主题,何昌娟把寨子里代代相传的勤奋,原封不动地带到这座陌生的城市。


她从最基础的酒店洗碗工做起,之后又转到前台做收银员。工作之余,她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我提升中,不仅自学了高中和大专的知识,还顺利拿到毕业证,并系统地学习了会计专业知识,拿到初级、中级会计资格证书。


持续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拓宽了何昌娟的视野。靠着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加上精打细算的理财智慧,她开始尝试经营自己的事业。从开餐馆到经营客栈,通过十几年的打拼,这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倔强女孩,一步步在昆明站稳了脚跟。




02

在山野间重获新生


就在生意逐渐步入正轨、生活看似平稳前行时,何昌娟却遭遇创业以来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一次投资失败,让她辛苦积攒的积蓄几乎全部付诸东流。


“每天睁开眼,脑海里想的都是员工工资怎么办?房租怎么办?”


在这段被焦虑笼罩的艰难日子,何昌娟一次偶然,走进那片她曾经拼命逃离的大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她不顾一切想要远离的地方,竟成为她心灵慰藉之所。


“我之前不知道什么是户外运动。小时候在山里面都是种地,那是劳作,是生存。但当我从山里走一走回来后,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不应该执着于每天的开支,而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展,怎么把店开好,怎么做好营销。”


2020年,何昌娟在大峰速攀赛中获得女子组第二名。   图源:何昌娟


大自然的那份纯粹,与何昌娟在城市中的体验,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户外的人群中,大家有着不言而喻的默契,没有人过多打听彼此的职业、年龄和家庭。在大自然面前,每个人都褪去了社会赋予的外壳,只为当下在户外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今天要去哪里?会遇见怎样的风景?这些简单、纯粹的快乐,让她感受到久违的轻松与自在。


从那以后,何昌娟开始更多、更深入地走进山野,从放松身心的徒步,到挑战自我的越野跑,再到登山,她的脚步越走越远。


站在山顶,她感觉自己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这一瞬间,一个更坚定的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她要登上世界之巅,去珠穆朗玛峰的峰顶看一看。


攀登雀儿山   图源:何昌娟


攀登珠穆朗玛峰是一项需要系统准备和巨大投入的艰巨任务。何昌娟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行长期且专业的训练。


从2013年至2018年,何昌娟用了5年时间,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体能和技术水平。


她从最初只能跑2至3公里,逐步提升到能完成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再到完成50公里、60公里、100公里、110公里的长距离越野赛。


在高海拔适应和攀登方面,她依次登顶5000米级的哈巴雪山、6000米级的雀儿山和7000米级的慕士塔格峰。2017年,她成功登顶海拔8163米的世界第八高峰——马纳斯鲁峰。


参加虎跳峡哈巴国际越野挑战赛   图源:何昌娟


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何昌娟既要保持高强度的体能训练,精心准备攀登装备,还要奔波于各个企业之间寻求赞助。幸运的是,她得到探险家金飞豹的大力支持,获得多家企业的联合赞助。


2018年4月,这个在山里长大、又在山里重获新生的姑娘,终于走向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舞台。




03

世界之巅的生死考验


在珠峰南坡大本营,稀薄而冰冷的空气刺痛着何昌娟的喉咙,引发了一阵无法抑制的干咳。


“有时候你得按着腰咳,有一种肋骨要咳断的感觉。”这种被称为“昆布咳”的症状在珠峰南坡大本营十分常见,困扰着绝大多数登山者。


看着同行的队友白天咳、晚上咳,甚至在攀登途中拉着上升器都要停下来咳几声,却依然坚持攀登,何昌娟深受震撼。好在大本营的医生们对治疗昆布咳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服用药物后,她的咳嗽症状明显好转。


但这只是攀登路上的第一个考验,随着适应性训练结束,队伍开始向更高的营地进发,昆布冰川是她们不得不面对的关卡。


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冰裂缝,头上是摇摇欲坠的冰塔,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雪崩,何昌娟和队友们只能在头灯的照明下,小心翼翼地通过架设在裂缝上的铝梯。


铝梯之下,是深不见底的冰裂缝。   图源:何昌娟


在从C2营地前往C3营地的途中,一场雪崩毫无预兆地袭来,而何昌娟当时正被困在冰壁悬崖之间,进退无路。她只能僵立原地,默默祈祷。幸运的是,雪崩在离她不到3米的地方掠过。


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真正让何昌娟刻骨铭心的,不仅仅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死亡,而是心灵受到的震撼。


在从C3前往C4营地的路上,她遇见登顶成功正在下撤的夏伯渝先生。这位时年69岁的前辈,在1975年因救助队友而失去双腿。此后40余年,他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一次次向顶峰发起冲击,终于赢得这场与珠峰的漫长较量。


对于何昌娟来说,她看到的,不只是一位成功的登山者,更是一个灵魂所能达到的无比高度。


2018年5月16日,历经千辛万苦的何昌娟终于站在珠穆朗玛峰之巅。


何昌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图源:何昌娟


下撤途中,何昌娟又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她在下撤时,并没有使用辅助氧气,而是把氧气交给了协作。但当队伍下撤到洛子壁时,一位72岁的马来西亚登山者失去知觉,七八名夏尔巴协作立即展开紧急救援,其他攀登者被迫在冰壁上等待救援结束。此刻,无法吸氧的何昌娟,躺在洛子壁上,意识逐渐模糊。


“我躺着躺着就睡着了,但我知道,在这么高的海拔,又是凌晨,如果我睡着的话,很有可能再也醒不过来了。”


残存的本能,让她开始不停地掐自己的手和脸,用疼痛对抗致命的睡意。在零下数十度的寒风中,四肢已经冻得麻木,她只好强迫自己睁大双眼,盯着黑暗中队友的头灯。求生的意志就这样支撑她,保持最后一丝清醒。


正在攀登的何昌娟   图源:何昌娟


安全下撤到大本营后,何昌娟只休整一天就再次出发——她要继续攀登海拔8516米的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


刚刚经历过生死考验,体力已严重透支,连正常下撤都显得艰难,更何况去挑战另一座8千米级高峰。但何昌娟并没有“适可而止”。


“珠峰和洛子峰在海拔7900米以下都是同一条攀登路线,一起登的话,我可以省钱、省时间。”


出发前,何昌娟就已经做好连登珠峰和洛子峰的准备。企业赞助来之不易,何昌娟觉得必须让每一分资金都发挥最大的价值。单独攀登洛子峰,意味着要重新投入一个多月的时间。而连登,仅需额外花费四五天时间,这个“性价比”让她非常心动。


何昌娟攀登洛子峰   图源:何昌娟


然而,为协助失去知觉的马来西亚队友下撤,何昌娟被迫跟随队伍返回5300米的大本营。这也意味着她必须重新从大本营出发,再次上到C4营地,攀登洛子峰。


面对体能的巨大消耗和攀登难度升级,何昌娟的倔强性格再次显现。


“每一天我都觉得是最后一天,我觉得回不来了,或者是回来后我会少条胳膊、少条腿,各种幻想都会有。”即便如此,何昌娟依然选择继续前行。


最终,何昌娟成功登顶洛子峰,成为中国第一位双登珠穆朗玛峰和洛子峰的女性。


何昌娟成功登顶洛子峰   图源:何昌娟


连续攀登世界第一、第四高峰,在常人看来已是巨大成就,但何昌娟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两个月后,她再次出发,成功登顶世界第二高峰——也是公认难度最高的8000米级山峰——乔戈里峰(K2峰)。


从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到乔戈里峰,何昌娟用她永不停歇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生命的壮阔,不在于起点,而在于心之所向与行之所往。




04

最艰难的“攀登”:

用文字完成生命的和解


如果说攀登雪山考验的是体力与意志,那么写书对何昌娟而言,则是一场深入骨髓的精神苦旅。


登顶归来后,如何回馈支持者,成为何昌娟的心事。她曾精心制作一面心形旗帜,将所有支持者的名字写在上面,带到了珠峰之巅。回来后,她将旗帜照片做成钥匙扣,送给每一位帮助过她的人。她还包场,请他们观看登山电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


当一位来自香格里拉的纳西族青年通过朋友,找到何昌娟,表达想要带着家乡的旗帜登顶珠峰、为家乡做贡献的梦想时,她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她决定像当年前辈对她倾囊相授一般,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从哈巴雪山开始,她一步步指导这位青年,用3年时间,帮助他实现了登顶珠峰的梦想。


骑行与游泳也是何昌娟寻找生活的方式   图源:何昌娟


但何昌娟觉得这些还不够。在朋友建议下,她萌生了写书的念头。然而,这个决定对她来说,比攀登K2(乔戈里峰)更加望而生畏。


“K2是高不可攀,写书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


自认学历不高、没有受过专业文字训练的何昌娟,最初完全不敢想象自己能完成一部作品。


她尝试过找人代笔,但面对比攀登珠峰还要高的报价,她望而却步。另一位喜欢写作的朋友热心地帮她写了10余万字,但何昌娟读后,深感失落。


“那不是我想要表达的,它冰冷,不是我的亲身感受。”


何昌娟意识到,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和感受,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她来诉说。


获得2022第七届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75公里组第二名   图源:何昌娟


2020年底,何昌娟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写书。然而,回忆的过程比想象中更加痛苦。每一次提笔,都意味着要重新直面那些深埋心底的创伤。


每当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何昌娟总会抑制不住泪流满面。更让她煎熬的是,还要重温登山途中失去队友的悲痛记忆。


“我经常写到一半的时候,就去花园里面蹲着呕吐一会儿。太难受了,宁愿再去登一次珠峰也不要写书。”


历经两年多的煎熬和数次推翻重写,这本43万字的书稿才最终完成。再经过漫长的出版流程,何昌娟的《云裳巅峰》终于在2024年得以正式出版发行。她体会到另一种登顶的喜悦。


何昌娟的著作《云裳巅峰》   图源:何昌娟


更重要的是,那些曾经让何昌娟夜不能寐的委屈与不甘,在完成攀登珠峰和写书后,终于得到释怀。


“当我真正了解自己之后,终于与过去达成和解。我明白了父母的处境,他们不是不愿支持我,只是已超出他们能力所及的范围。”


何昌娟不仅由衷地理解父母的局限,更深切地认识了自己。“我很荣幸,如果我不是出生在大山里面,我可能走不到现在,更到不了世界之巅。”


曾经让她自卑的出身,如今成为她最珍视的生命礼物。


何昌娟分享她的成长经历和攀登故事   图源:何昌娟 


从世界之巅到平凡生活的各个角落,何昌娟不断拓展着生命的边界。她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攀登了多高的山峰,更在于如何用这份高度去温暖更多的人。


2025年,她正式加入云南省造血干细胞和献血志愿服务队,并担任副大队长。


“我想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人。我觉得,帮助他人我很开心,对方更开心。我找到了我在社会上的价值。”




05

迈向更广阔的生命高度


在《云裳颠峰》的序言中,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先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人生之路,不论是向外探险,还是向内修行,生命不息,攀登不止,攀登者精神永存!”


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映照出何昌娟完整的生命轨迹——她曾在世界之巅完成向外的极致探险,又在书本中历经向内的深刻修行。对她而言,攀登不再只是物理高度的挑战,更是生命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为何昌娟的著作《云裳巅峰》作序。   图源:何昌娟


如今,何昌娟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看见,激励着众多同样身处逆境却心怀梦想的人。她证明了,人生的起点无法选择,但方向和终点可以由自己定义。


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何昌娟依然保持着“奔奔妹”的姿态。只是如今的奔跑,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它既是脚步向山野的延伸,也是心灵向世界的敞开,更是生命价值在奉献中的永恒绽放。


攀登永无止境。因为真正的巅峰,不在某个具体的高度,而在一个人永不停歇的成长里,在她能够照亮的前行之路。



图片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