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健身、自习、看展,还是登山、徒步,找个“搭子”,已经成为年轻人青睐的生活方式。
这种新型社交模式,精准地命中了当代人的社交痛点——用效率匹配需求,以兴趣链接彼此。它不像朋友需要长期维系,不像同事受制于职场规则,这种基于特定场景的轻量级社交,精准契合了当代年轻人对“恰到好处距离感”的追求。
打开社交平台,求户外搭子的帖子随处可见——“求露营搭子”、“AA组队登山”、“寻找周末徒步搭子”......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这种AA制、灵活便捷的结伴模式,迈出户外探险的第一步。
可靠的伙伴是安全与信心的保障 图源:网络
然而,靠谱的户外“搭子”并不好找。遇到三观一致且理念、能力、技术都匹配的,更是难得。通过“开盲盒”结成的临时团队,往往在未知挑战面前不堪一击。
不同于城市里的咖啡“搭子”、健身“搭子”,户外探险的同行者需要共享的不仅是兴趣,更是生命安全责任的共同体。陌生“搭子”间的信息不对称、理念分歧、能力落差,在城市、坦途,或许只是小分歧、小摩擦。而到了山野、高海拔、无人区、复杂地形等户外场景,任何一个微小的短板,都可能被无限放大,甚至演变成无法挽回的险境。
像开盲盒一样的运气游戏,该如何转变为有把握的理性选择?哪些特质,构成值得并肩前行的神仙搭子?哪些行为,又是必须避开的危险信号?以下几点,便是判断能否结伴同行的关键。
这类“搭子”,再合拍也别同行
挑战规则的冒险派
这类人视规则为无物,将冒险置于安全之上。他们觉得报备太麻烦,从不向景区或相关部门报备行程,或者执意进入明令禁止的相关区域,将“违规穿越”、“野路探险”当作炫耀的资本。还有人,无视天气预警和景区警示标识,觉得凭自己的经验就能过关。
2025年9月,11名“驴友”通过微信群相约在江西九江庐山爬山。但他们在集结后却不走寻常路,而是前往庐山五老峰景区未开放区域“四峰涧”探险,其中一名“驴友”在攀爬过程中从悬崖壁上坠落,不幸身亡。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徒步爱好者的天堂。 图源:庐山风景名胜区
获救后,活动组织者被警方行政拘留10日,其余9名参与者各自被处罚款200元。同时,当地决定依法追偿救援成本,依法依规对“驴友”追偿共计7.4万元的救援费用。这也是江西省首次对违法违规探险活动实行“双惩”:既追究行政责任,给予拘留和罚款的行政处罚;又追究民事责任,追偿救援费用。
当队伍中出现这样的“冒险派”“搭子”,你要面临的,不仅仅是理念不合的糟心,更有被卷入未知风险、法律纠纷的危机。因此,请务必将“规则意识”作为选择户外“搭子”的底线。合格的探险者都明白,真正的探险精神,是对自然敬畏、对生命珍惜,绝非对规则的挑战。
安全意识和团队责任缺失的旁观者
在遭遇高反、受伤、迷路或极端天气等突发危险时,这类“搭子”往往低估事态的严重性,不仅不对同伴采取必要的救助,甚至不及时向外发出求助。他们责任意识的淡薄,很可能延误最佳救援时机,导致事故后果加剧。
海拔6112米的勒多曼因峰 图源:网络
2023年6月,3人在网上AA组队,结伴攀登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日乌且沟与磨西沟交汇处勒多曼因峰。攀登过程中,一人发生滑坠重伤,但其余两人未及时向外呼救、求援,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待救援队到达时,伤者已不幸离世。
虽然AA组队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自甘风险原则,但自甘风险并不代表可以完全不负责。在这一事件中,法院最终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判决同行者承担20%的赔偿责任。
当我们选择结伴而行,就默示承诺危难时刻相互救助的义务。这种救助义务,并非要求舍己救人,而是应当在同伴遇到危险时采取合理、妥当的救助措施,比如及时报警、寻求专业救援、提供必要的初步救助等。
户外探险的山友们常说“无兄弟,不登山”,一个真正的户外伙伴,应该是在风雨来临时能并肩而立的人,而不是在危难时刻选择背过身去的旁观者。所以,选择同行伙伴时,我们不仅要考量其户外经验,更要评估其责任意识。
缺乏应急救助能力的伙伴
在户外活动遇见危险时,那些完全缺乏应急救助能力的伙伴很容易做出错误决策。他们的问题在于“不会”,更在于“不知其险”。
十一假期,一名20岁女子与3名在青年旅社相识的“搭子”,结伴旅行,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边耳乡的党岭徒步时,该女子出现高反、失温等情况,3名队友并未采取有效的应急救助措施,而是将其“托付”给路遇的下山游客,便继续前行徒步。
经过游客和当地警方、镇政府工作人员、医务人员接力救援,将女子运送下山至医院就医。据新闻报道,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该女子得到医务人员悉心救治,病情一度好转,其后又突然恶化至昏迷不醒,被转入ICU抢救,甚至有成为植物人或突然死亡的危险。所幸,在昏迷19天后,该女子终于醒过来。
户外环境瞬息万变,扭伤、失温、高反、遭遇恶劣天气等状况时有发生。一位合格的同行者,未必要拥有顶尖医护技能,但必须具备识别风险的能力和进行初步处置的常识。
当我们选择户外伙伴时,更应考量其面对意外的冷静程度和是否具备基础的急救知识。那些对风险一无所知、对急救技能完全不具备的伙伴,会是团队链条中最脆弱的一环。
漠视生命的恶作剧者
在户外活动中,最令人发指的,是将同伴生命安全当玩笑的行为。这类“搭子”,以“幽默”、“好玩儿”为名,行危害甚至戕害他人之实,完全无视基本的安全底线。
近日,一则“潜水员水下关闭女潜友气瓶”的视频引发全网愤慨。视频中,该潜水员竟在水下偷偷关闭同伴的氧气瓶阀门。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不言而喻——潜水者突发缺氧,极易恐慌;若贸然快速上浮,可能引发减压病——严重时,会导致器官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该潜水员在水下关闭其身前同伴的氧气瓶阀门 图源:都市快报
这绝非简单的恶作剧,而是一个近乎谋杀的危险行径。在潜水等专业户外运动中,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举动,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这种将个人快感凌驾于他人安全之上的行为,完全突破了人性的底线与户外行为准则。而这类行为,最可怕的是,肇事者往往对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缺乏最基本的认知,不以为错,反而引以为傲。
相互信任是结伴而行的基石。当我们选择与陌生人结伴进行户外活动时,这份基于共同爱好建立的信任更显珍贵。因此,在选择户外伙伴时,我们必须擦亮双眼,那些将危险行为美化为“玩笑”的人,绝不能成为同行的选择。
环境和团队安全的破坏者
这类“搭子”在现实中很普遍,他们的问题在于极度自私和对规则的漠视,一般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行为上制造物理垃圾,破坏环境;二是态度上破坏规则,独来独往。
大自然美景旁的各类垃圾 图源:网络
他们视山野为无主之地,对“带走垃圾”、“林区禁火”等基本准则置若罔闻。这种根深蒂固的无规则意识和行为,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也是团队安全的巨大隐患。
有的人虽以团队之名出行,却经常独来独往,一切行动仅凭个人喜好:不告知领队或同伴,擅自脱离预定路线;盲目追求速度或无故拖延,导致队伍前后脱节;对领队的合理安排和团队的共同决策充耳不闻,在危险路段依然冒险行动。
冒险行动绝不可取 图源:网络
户外团队的凝聚力,建立在共同的环保理念与协作精神之上。对于这类既玷污自然家园,又无视团队安全的人,应坚决拒绝其同行。
这样的“搭子”,值得你托付自己的后背
完美的“搭子”并非天生,而是在一次次出行中相互成就。因此,要学会识别那些与你价值观契合、能力互补、体力相当、责任共担的同行者,他们或许不完美,却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你最坚实的依靠。
坚持安全至上、不轻易放弃的理念
在户外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对安全的重视,以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同伴的不抛弃、不放弃。
靠谱的户外“搭子”一定具备风险预判能力。在行前,会详细研究路线难度和天气变化;坚持按照目的地的政府规定,办理登山、探险等活动报备手续;详细检查急救包、氧气、卫星电话等应急装备。
在行程中,他们始终保持警觉。当队员出现意外症状,他们会及时呼叫救援,或果断中止行程;当意外降临,队伍陷入绝境时,他们更能展现出以生命相托的担当。
11月7日,两位攀登者成功登顶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的勒曼多因峰,但在下撤过程中突发意外,滑坠约200米。其中一人落在冰裂缝旁,右腿骨折。另一位则不幸坠入十几米深的冰裂缝,导致双腿骨折。凭借惊人毅力,右腿骨折的那位在严寒中爬行10小时,找到帐篷,成功寻求救援,最终救出了同伴。
滑坠点及冰缝的位置 图源:九派新闻
专业技能点满
户外活动真正需要的,是那些掌握多项实用野外技能的“搭子”。他们具有扎实的户外专业技能甚至丰富的救援经验,是团队生命力的可靠保障。
他们精通地形和导航,能准确辨识方向;他们懂得野外急救知识,对处理高原反应、失温、外伤等紧急状况有着一定的应对能力;他们熟悉各类户外装备,让每件物品都物尽其用,在充满变数的环境中多一份从容。
情绪稳定,关键时刻的“主心骨”
户外旅程充满不确定性,一个情绪稳定的“搭子”能够带给你安心、放心,而不是彼此传递焦虑。当遇到危险后,能够冷静判断、正确做出决策,引领大家脱险的“主心骨”更能从精神层面传递正向能量。
他们能在迷路时保持头脑清醒,在恶劣天气下依然从容不迫,在队友焦虑时给予理性安抚,在发生分歧时巧妙化解矛盾。这种稳定的情绪价值,往往能帮助团队在压力下保持凝聚力,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敬畏自然,守护自然
敬畏、守护自然,是我们对大自然最由衷、深刻的热爱。这份敬畏,远不止于环保行动,而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谦卑心态。优秀的户外“搭子”,是真正懂得与自然相处的人。
他们深知,登顶、穿越的成功并非对自然的“征服”,而是被自然宽容、接纳与眷顾。这种清醒认知,能够让他们摒弃盲目蛮干的冲动,始终将理性与安全置于挑战之上。这种源于敬畏的自我克制,恰恰是他们拥有更高成功率、也为团队带来安全感的内在原因。
因此,真正的户外爱好者,从不将自然视为挑战的客体。他们会主动避开生态脆弱区和动物栖息地,自觉践行“无痕山林”、“户外活动零废弃”原则,以实际行动维护山野纯净的同时,成为守护这片美好的永恒力量。
自觉践行“无痕山林”、“户外活动零废弃”是户外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源:人民日报
守护、磨砺、成长,人人都将成为“神仙搭子 ”
我们探索外在的广袤世界,归根结底是为了照见内心的风景。
有人享受独行的自在,在寂静中与自己深度对话;有人偏爱结伴的温暖,在并肩前行中感受彼此照应的力量。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重要的是找到与内心节奏契合的步调。
有趣的“搭子”让人愉悦,合拍的“搭子”让人舒畅,靠谱的“搭子”让人安心。人人都向往那个既有趣、又合拍、更靠谱的“神仙搭子”。但我们必须明白,真正的“神仙搭子”并非天生,而是在一次次山野实践中淬炼而成。
因此,当你决定与人结伴出行时,不仅要寻找可靠的“搭子”,更要努力成为别人想要的“神仙搭子”。
要达成这种默契,我们需要共同的语言与信任的基石。中国探险协会在国家标准平台正式发布的《探险者行为指南》为探险者提供了一套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对探险者个人和团队的安全保障、行为规范与责任担当提供系统性的指导。
《探险者行为指南》中明确提到,每一位探险者都应增强自身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探险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探险生理素质、探险心理素质,审慎评估自身及家庭对风险的承受力;在行动中,依靠充分的计划、可靠的装备和合适的同伴来降低风险,依据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并学会理性放弃;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学习技能、规范行为,具备独立思考、自我照顾的能力,同时还应发扬协作精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他人施以援手。
这些准则,不仅是对自我、家庭的负责,更是对同伴的真诚守护。
希望所有的探险者都能够稳定情绪、恪守责任、磨砺技能,朝着理想队友的方向不断努力。这种双向的成长、努力,是“搭子”间最坚实的信任,也是户外结伴的真正意义。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为何十一假期户外事件频发,致多人遇难
宁金抗沙峰发生一起登山者高反遇难:事故背后的安全缺失与警示
警钟长鸣!中国探险协会《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发布!
↓↓↓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探险者行为指南》
